开展小组学习 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2021-07-13王亚萍
⦿王亚萍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为后续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小组学习”就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拓他们的眼界,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养成团结协作的精神。教学过程中应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营造小组学习的氛围,唤醒他们小组探索的欲望,不断提升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学习效率。
一、组建小组,搭配合理——奠定小组学习基础
当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旋律的小组学习,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因为它改变了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面对面地进行探索、交流和合作。众所周知,小组学习必定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活动的,显然,要确保小组学习的顺利进行,组建学习小组的环节尤为重要,因为这是小组高效学习的保证。
教师在组建小组时,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即小组内部的成员应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环境差异、生活经验差异,做到合理混合搭配,旨在促进优势互补,相互帮助;“组间同质”即各小组间的能力应该相当、男女生的比例大体适当,这样有助于促进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如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就采取了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学生的性别、性格、能力和学习状况和课堂表现,将学生进行分组,确保每个小组,有善于计算的,有善于搜集数据的,有善于数学思考的,有善于表达的,每个学习小组总体水平相当,避免出现“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现象。小组的成功组建,为学习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提供了保证。
可见,在小组学习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差异,对其进行科学分组,使小组成员间能相互帮助、相互督促,从而促进小组学习的有效展开。
二、分工明确,有的放矢——促进小组学习开展
当前,在数学课堂中倡导小组学习,旨在让学生经历合作、交流等群体性的多边学习活动,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是追求表面的热闹,更不是“放羊式”教学,那样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让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一定要明确要求,使学生对小组学习的内容、目标已经完成任务的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确保每个成员都有事做,各司其职,有序地开展探索、动手实践。这样可以避免小组学习的盲目性,更有助于提升小组学习的实效性。
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在屏幕中出示了等底等高的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各一个,抛出的问题是“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学生们寻根溯源,纷纷提出猜想:圆柱的体积应该用底面积乘高。如何验证?教师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验证。各小组长在接到合作任务后,迅速进行了分工,有负责动手拼学具的,有负责记录的,有负责计算的,有负责汇报的,真正使小组学习有的放矢、有条不紊。小组成员拿出学具,成员间相互协作,发现等分的圆柱(沿高的方向分),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还发现,所拼长方体和圆柱体是有密切联系的,这个拼成的长方体的底面积和圆柱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发现后,都很兴奋,都认定原先的猜想是正确的。
上述环节,教师在引导学生说出猜想后,并没有忙于肯定或者否定,而是选择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进行验证,使学生们自觉地融入学习活动中。这样既有助于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又可以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有效评价,张扬个性——提升小组学习成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学习效果的可行性途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同样需要进行评价,但不能唯结果论,也不能“重结果轻过程”,应综合多个方面对学习小组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让学生懂得学习绝不是一个人的事,才能更好地激励学生融入小组学习中,将自己个人的力量汇聚成团体精神。
上述环节,教师巧用小组评价环节,让学生的思维产生了碰撞,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升华了学生的认知,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延伸了学习的境界,使小组成员经历了自我发展、自我提升的过程。
总之,小组学习是适应学生发展的学习方式之一,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温度、广度和厚度,丰盈学生的学习经历,改变学生对数学的印象,更好地提升思维能力。所以,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内容,让学生多进行小组学习,激活学生的源思维,学会数学思考,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