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小衔接中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2021-07-13吴欢
吴欢
【摘要】幼小衔接问题不仅存在于我国,也是个全球性问题。它广泛涉及家庭、教育机构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孩子人生中走进的第一个场所是家,认识的第一个老师是父母,所以基于家庭的视角研究幼小衔接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通过阅读大量文献總结得出,我国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多数研究以教师视角或幼儿园视角,缺少家庭视角的研究。本文基于家庭视角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有助于弥补己有研究的不足。
【关键词】幼小衔接;家庭教育;有效对策
一、家庭视角下幼小衔接的现状
(一)家长教育观念落后——以自我为中心
在一些家长看来,幼小衔接一词意味着更多层面的学习。首先,美曰其名称作多方面发展,实则很多父母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强硬地培养孩子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的内容。这就导致教育的轨道严重偏离,学习并非为了孩子而是从父母的“个人意愿”出发,孩子即便在某些专业上存在天赋,也会被父母咄咄逼人式的催学而感到压力与厌倦。且很多家长为了衔接小学,报了很多关于艺术、乐器、外语等兴趣班,忽略了对如逻辑思维开发、几何思维能力等能力培养的重视。事实上,艺术方面的兴趣培养需要孩子本身具有些天赋,并非每个孩子都有艺术细胞,能够适应并喜欢艺术教育。若孩子不存在天赋与兴趣,家长还一味地要求孩子学习,最终不仅花费了大量财力与精力培养,还使得孩子学习十分痛苦,最终导致学生对其他学科也逐渐失去了兴趣,严重甚至会导致孩子心理上存在问题。(二)家长教育知识欠缺
现阶段来讲,家长们的教育水平并不低,但家长很少会通过适当的渠道了解幼儿与小学之间的关系,这导致他们缺乏独有的教育知识,造成错误的教育理念和错误的育儿态度。首先,很多父母会认为幼小衔接是一瞬间的事情,只不过所学内容增加了些难度,这些难度也是很容易克服的。正因为家长这种怠慢的心态,导致孩子在幼儿园大班期间学习不认真,认为到小学开始学总会跟得上,但孩子一下子面对很多新知识会导致其思维堵塞,无法很好消化小学内容,孩子不仅会失去学习的信心,还可能产生厌学心理。其次,很多家长认为幼小衔接并不重要,孩子也只是在短时间内不能适应,这对他们以后的生活、学习和生活发展不会太大影响。再次,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责任,这与他们自己无关。大大强调并夸大了教师的作用,就是间接反映了家长的不负责任。最后,父母也容易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认为幼小衔接之间的联系仅仅是知识水平的联系,身心发展与行为习惯的联系是不必要的。在衔接期间,一些家长会在家里教孩子数学和语文的知识,给孩子布置课业作业,并要求他们按时完成作业。过分重视知识的重要性,忽视学习能力的培养,会给孩子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压力,引发叛逆心理,损害孩子的学习兴趣。
二、家庭视角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一)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家长应积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各种方式完善孩子的幼小衔接阶段适应期。现在是一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父母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学习如何全方面培养孩子,了解孩子在这两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是衔接中最重要的内容。一般来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如下:(1)一些孩子性格很活跃,喜好力量竞赛和冒险游戏,缺点是孩子容易疲劳和在游戏中发生事故。(2)很多孩子没有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松懈,受幼儿园管理下经常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无法独立完成当天的作业。这类孩子就需要家长与教师协作,利用游戏教学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课堂上的注意力。(3)大多数孩子好奇心很重,经常会问“为什么”,但这种好奇心持续时间很短,通常为三分钟热度。因此,这一阶段的儿童坚持性较差。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每天固定做简单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耐力与坚持性。(4)幼小衔接期间,很多孩子自控和自我调节能力差,经常受环境影响,情绪不太稳定。家长应当每天都与孩子及时沟通,让孩子内心不积攒压力,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这样也有助于孩子学习的情绪。
(二)及时与两阶段教师进行交流
电话沟通是家长和老师沟通最便捷的方式。在电话交流中,家长和老师可以谈论孩子的发展状况和孩子在校、在家的问题,这样老师就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全方位表现。通过电话沟通,教师还可以直接了解家长的教育取向和家庭教养方式,及时对家长进行教育完善,家长也可以就孩子的问题向老师寻求小学早期的教育方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计算机已经逐渐走进了每个家庭。除了电话沟通外,家长还可以使用QQ、微信、电子邮件等电子工具与老师沟通。除了电话和互联网,家长还可以在早上和晚上接送孩子时与老师交流。这种有针对性的对话是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有效合作基础,以了解儿童各个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在与老师的交流中,老师还会给家长一些专业建议,有时还会介绍有育儿经验的家长,建立家长与家长之间的学习与交流,这样的沟通咨询为家长改善教育观念提供了有利的机会,帮助每位家长在孩子幼小衔接过程中有所收获。
总结
孩子首先来到的地方是家庭,认识的第一位老师是父母,所以父母是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参与者。父母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各项发展。因此,家长应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有效的衔接措施,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减少不当教育因素对儿童入学后的负面影响,有效帮助儿童顺利从学前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李晓雯.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基础教育论坛2013.(10):14.
[2]窦晓娟.如何做好家庭中的幼小衔接[J].新锐观点,2010.(1):41.
[3]刘胜琳.小学新生适应学校生活的状况调查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