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研究

2021-07-13王雅兰

南北桥 2021年18期
关键词:渗透教学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王雅兰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高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需要的是能够增强自身文学底蕴及文化素养的语文学习。故而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将语文知识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开学生学习视野,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渗透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17

我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因此,将传统文化与语文知识结合在一起,既能促进学生语文知识上的进步,又能让学生得到文化素养上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内外兼修。在进入高中以前,学生已经接受过长时间的语文教育,大多数学生都具备了领会不同素材知识及创作分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开拓一片新的天地,为学生带去与以往不同的学习感受,让他们有更广阔的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

在内容上,传统文化的加入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在形式上,传统文化区别于一般的知识教学,它多样的教学形式对高中学生来说更有吸引力;在情感上,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对新一代的高中生来说,它是历史的见证,是国家历史变迁的证明,是中国人的最终情感归宿;在道德上,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学生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发扬下去的重任。种种因素加在一起,便促使教师必须做好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渗透工作。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开展语文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习中、生活中的重要性,让他们从心底愿意了解、愿意学习传统文化,最终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和知识提升有效结合的素质教学。

一、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结合,不仅能调动学生趋于成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运用,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创作精神,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再感到精神上的空泛枯竭。因为传统文化不仅与学生的知识学习有关,与学生的生活也有紧密联系。传统文化并不只存在于教材上,它也存在于学生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自然更容易理解语文教学中涉及到的传统知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有做好其思想引导工作,教师才能成功在语文教学中全面渗透传统文化。所以除了教师,学生也必须要正确认识到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一)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文化永流传”,为什么传统文化能长久地传承下来?是因为传统文化中蕴含了我国民族特有的精神和优秀的品质。高中学生通过了解、学习更多的传统文化,才能正确理解我国文化的多元化,正确认识古人展现出的思想、行为,正确解读古诗文所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现代思想认知与古代思想认知的区别很大,学生很难通过现代思想想象出古代人的生活方式,还有社会制度等内容。不具备合适的思想条件,那又怎能正确解读古诗词文呢?所以,教师让学生通过接触传统文化的方式,学习传统知识,让他们的思想与传统同步,与古诗词文产生共鸣,从而加深对文中思想情感的理解。例如,在“木兰诗”一文的学习中,学生经过足够多的传统文化学习之后,能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花木兰的替父从军行为,从而充分感悟花木兰身上的勇敢、独立精神与品质,让人深深敬佩。

(二)学习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语文教学具有人文性特点,教学不仅会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会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传统文化的学习形式多样,在教学中全面渗透,可有效避免学生形成过度依赖工具书学习古诗文的学习习惯,打开学生学习视野,让学生素养综合、全面发展。在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传统文化的学习支持下,学生可以做到不借助工具书,也能快速地对所学古文进行正确的翻译、品读。学生在无形中感悟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古文的学习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主动性,让教学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与理解能力自然变得轻而易举。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语文教材中渗透传统文化

教材是语文教學使用的主要工具,通过教材渗透传统文化,可谓给整个的语文教学渗透奠定扎实基础。语文教材中会选入含有诸多内涵的文化故事,教师在讲解时辅以一些课外内容进行补充,将故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立体,例如陶渊明、陆游、屈原等古人的故事。教师从本民族文化角度出发,站在文化发展历史的层面启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与古人们精神上的直接交流,从而深刻领会、感悟、学习到这些古人身上的豁达品质。

语文教材内容是教育专家精心选择和编排而成,选择的内容必然是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但是因为教材上排版限制,许多选用的故事或文章都是节选,所以只能窥到故事或事件的一角。教材空间的限制阻碍了传统文化的渗透,学生可能会因为有限的教材内容,而无法得到充分的教学启发。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除了要将教材内容讲解清楚,还要引入一些课外知识内容,充分挖掘故事内涵,引导学生深入探索。以韩愈的《师说》一文为例,《师说》中涉及到了我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学生从师求学的原则。那么,教师在教学中,便要结合文章中提到的求学过程,深挖文章展现出来的从事求学文化,再引入一些古人求学实例,让学生充分了解我国古代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从翻译理解转移到传统文化观念的教学上,采用教材结合课外内容延伸的教学形式,拓宽学生的学习范围。学生的语文学习基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教师必须要科学合理地选用课外延伸内容,才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可传统文化长久相传的原因。

(二)通过课堂教学理解传统文化

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主要场所,在课堂上讲授传统文化,能让学生充分浸入传统文化,全方位学习传统知识。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借助学生的主体作用,打造一个适宜学习传统知识的课堂环境。尤其是在课堂开始五分钟内,因为学生刚从休息时间进入到课堂时间,学生还没有切换到最佳学习状态,所以在这几分钟内教师如果直接进行教学讲解的话,并不会有很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不妨将这几分钟进行另一种形式的教学设计,将这几分钟交给学生支配。例如设计成学生演讲环节,课堂的前五分钟可以让一至两名同学分享传统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借助这短短的几分钟演讲时间成功调整转换学生状态,让学生能专注投入到接下来要学习的知识中去,还能通过布置分享任务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独立搜索、总结知识的能力。

演讲分享并不是一个独立、单向的过程,学生的分享都会得到来自教师及同学的反馈。教师会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评价,并对他们分享的内容进行更深一步的补充说明,完善总结。对于班级内其他学生来说,分享者与自己是处于同一地位的人,所以他们能从中学到的不仅有传统文化知识,还有演讲分享的方法、思维等。对于学生来说,演讲是自己的责任,他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思考如何将演讲做得更好。这样势必会引起学生思考:如何能流畅、有趣地将自己要分享的传统文化讲解出来?如何能更深入地引起同学对自己所分享的传统文化的好奇心?自己在分享时有哪些问题?下次如何改进?这些问题都促使着学生不断学习,在学习中自我提升。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越来越浓,在分享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知识与技能得到同步提升。

(三)在有效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

有效阅读不仅是让学生读懂文章内容,更能让学生学习作者的思想,取其精华,提升自我。阅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以阅读为导向,在阅读中渗透传统文化。除了课堂阅读之外,课外阅读也是学生阅读的战场。因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大量的阅读资源做支撑。课堂能够提供的阅读资源有限,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赏析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能够帮助学生深刻感知文化作品。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阅读一定要是有效阅读,要让学生读进心里,才能真正地有所收获。

1.增加学生阅读量,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视野。阅读量是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素。阅读量越大,学生的学习视野越开阔,学习知识面越广。传统文化作为学生很感兴趣的知识类型,大部分学生都愿意主动、自主地去阅读学习相关书籍。教师只需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阅读材料,学生便能养成每日阅读的良好习惯。

例如,学生在阅读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后,让他们对“武松”这个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开始出现了想知道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的想法。那么,教师就可以建议学生阅读《水浒传》,在《水浒传》中去看更多在武松身上发生的故事。而学生将《水浒传》读完之后,又会认识更多人物,这些人物身上又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这样,学生的阅读量便会越来越大,学生的阅读世界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每部教师推荐的作品都是作者呕心沥血所作,多读既能让学生增长见识,扩大对传统文化认知,也掌握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了解到了不同人的人生经历、思想转变、生活态度,从而引发深思,升华思想,让学生的思想变得既有深度也有广度。

2.注重朗读,加深学生朗读感悟。学生学习最常用的语文阅读形式便是朗读。对文本进行朗读,有利于学生将自己融入文章的语境当中,快速体会到作者的写作意图。要想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朗读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朗读方式。朗读形式不能单一化,朗读内容必须要经典且富有内涵。根据学生实际的朗读学习情况,教师要不断进行朗读方式的创新,进行朗读调整,保持学生对朗读的激情,长久的坚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朗读的教学作用。

科学地安排朗读,让学生多读经典文章,尤其是富含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章。如《沁园春·长沙》,这一诗中的有几句,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和“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述的场景气势磅礴。诗句本身朗朗上口,学生朗读起来可以直抒情感,将感情迸发出来。朗读时,学生仿佛身处长沙秋景之中,仿佛又回到了先人们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的时代。朗读后,学生便能深刻感受到那个时代的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革命先烈们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不畏艰难困苦,始终怀揣着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朗读这类作品,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中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精神。

3.展现不同形式的传统文化,注重阅读领悟。开展阅读活动时,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的阅读活动,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对阅读作品进行合理的分析总结。以《论语》为例,阅读《论语》不仅是要学生能够流畅朗读,还要能理解整篇文所传递出来的孔子和弟子的学习观念,领悟儒家思想。阅读不仅只有“读”这一种形式,阅读的形式也可以多样。教师可采用合作扮演的阅读形式,让学生分组分别扮演孔子及其弟子,从文中人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对位感悟人物角色的所思所想。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导入传统文化,例如多媒体工具。在学习“琵琶行”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讲课之前准备一段与文风相符的音乐,在讲解前先为学生播放一首琵琶曲,学生便能从琵琶曲中感受到作者当下所产生的凄凉情感。而琵琶曲作为传统乐曲,也让学生进一步对传统文化中的民族音乐有了更多的了解。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

(四)实践活动中渗透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并不只是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实践也是关键。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更具有趣味性的传统的文化实践活动,以此实现课本知识与传统文化结合的教学目标。从科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传统文化思想,并将其应用到实践中,这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非常有利。因为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实践教学面向的教学群体更广。因为实践不会被局限在课堂上,所以参与的人也不僅只是班级内的学生。教学将目标群体转向了全体师生,更加贴合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特性。因为一些实践活动的特殊性,有更多的活动参与者,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辩论会、朗诵活动、书法画技活动、围棋活动等。全体师生一同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和优秀文化的紧密结合。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在传统节日时组织一些师生外出活动。例如,重阳节时组织登高赏菊,或者在国庆节时组织参观红色景区,又或者在端午节时组织师生包粽子、观龙舟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体验者,师生互相分享,不仅能拉进师生距离,还能将学生所读所学具象化,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体会传统文化。

总之,要想做好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必不可少。而要想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每个角落,则少不了教师与学生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将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作为个人的职责与使命。教师科学设计各个教学版块,将语文知识教学与传统文化教学合理搭配在一起,让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接受到文化的熏陶。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扩大学生学习视野;利用课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结合阅读教学,扩充学生文化知识储备;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结合多种策略,让学生学会运用传统文化,理解各种文学作品。在学习中,不断接触更多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充实自身,从而在熏陶下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陆紫秋.关于高中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2.

[2]刘晓明.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做法[J].教育导刊:上半月,2006(4):2.

[3]李燕波.如何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贯穿传统文化[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11):187-188.

[4]陈勤.高中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实践教学[J].作文成功之路:小学,2014(11):1.

猜你喜欢

渗透教学传统文化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考
探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渗透应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低碳理念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