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状调研及创新策略
2021-07-13李泽刘建华杨诗琦
李泽 刘建华 杨诗琦
【摘 要】高校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科研管理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人员是科研信息传递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高校科研管理现状的调查,阐述了我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分析了我国高校科研体制的现状,探讨了当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影响因素。通过调研发现,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更新与优化以及加强科研管理人员专业化建设,是提升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效率的主要努力方向。最后,从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優化科技评价与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专业素质和加强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有针对性创新策略。今后在这些方面的改进有利于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为科研教师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了保障。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 科研人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18.003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中,大学既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推动者。提高高校创新能力的核心内容是提高科研创新能力。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和高校教育体制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改革,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也在发生变化。从培养学术型的学生向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方向转变,从而实现高校科研人才有效培养、加深科学研究和提升社会服务功效。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推动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对高校科研成果的生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健康有效的科研管理能够营造积极的科研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
一、高校科研管理改革的进程与现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以来,中国走上了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道路。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回顾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有两个起主导作用的关系:其一是科技与经济,其二是科技与教育。在时间上,在改革初期主要以科技与教育的关系为主,中后期科技与经济的关系逐渐凸显;在内涵上,前期主要停留在思想理念阶段,后期开始实际操作阶段。[1]
科技创新成为当今的主旋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合理的科研管理密不可分,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科研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科研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应用同样会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因此,亟须研究高校科研管理的现状和促进发展的策略,为科技创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助力。在科学计量学中运用数理统计、计算技术等数学方法对科学活动产出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找出相关的科学活动规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分析相关学科的发展规律,使这种方法到广泛应用。例如,一些研究者利用此方法对我国电子与信息系统学科的科学研究热点和学科发展趋势进行了有效分析,最终得出了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并有效预测了该学科近几年各领域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2]
党的十九大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持。”在未来的“十四五”布局中,我国将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未来的国家建设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科技的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科研管理的支持。本科院校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快创新型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重要力量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同时也是国家高校建设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着力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科研管理水平,对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科研实力有显著作用,同时起到以科研带动教学和学科建设的重要正向作用。[3]
2021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中提出,“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根据国家科技部最新指示精神,“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十四五”规划,坚持“四个面向”总要求,积极探索“揭榜挂帅”等科技管理改革举措,全面提升科研投入绩效。
(一)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具有适应性
高校科研管理机构是指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部门。它是科研管理实施的主体,决定着高校科研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为了适应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日益需要,一些高校独立成立了科研院所和成果转化中心,并对原有的管理结构和工作职能进行重新分配,有效提高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效率。
(二)高校科技评价以及考核体系具有科学性
高校科技评价与考核是指高校根据具体的科技评价与考核体系,根据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在特定的周期内,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价值进行判断和检验。近年来,我国高校不断探索创新科技评价体系,全面深化高校科技评价体制改革。一些大学制定了适用于横向项目的考核政策,以释放科研人员的工作活力,积极推动成果进行转化。部分高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分类考核的方式,保证高校科技评价与考核的公平公正。
(三)高校科研队伍组织管理具有规范性
高校科研团队是指由具有互补科研技能的学术带头人在本研究领域进行合理分工,按照团队成员认可的研究路线和工作方法,围绕某一研究领域高效完成科研工作的具有突出学术造诣的科研人员群体。为了培养优秀的创新团队,增强团队的稳定性和向心力,一些高校结合自身建设和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科技政策,为科研团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提高科研团队的工作积极性,增强高校科研竞争力。
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需要优化的方向
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工作者是科研信息的直接传递者。科研管理贯穿于科研项目活动和学科评估的全过程,渗透到项目申报、实施研究、提交最终成果和结论的各个环节。在这些过程中,科研管理工作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向作用、整合作用、监督作用、激励约束作用和服务作用。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决定了不断优化高校科研管理的需要。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科研管理需要完善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深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管理政策的理解
目前,接受专门的科研管理知识培训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不多,未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提升科研管理技能。进行科研管理工作时,大多从事简单的行政事务。科研管理人员大多按照传统的管理模式,被动地从事管理,很难更科学有效地进行科研管理工作。例如在制定发展计划和相关政策时,对科研工作的整体把握和长期指导的经验不足,顶层设计模式创新性不足等;在申报科研项目、中期检查、项目结题审核和科研成果报奖、学术交流等工作时,仅仅起到“传递者”的作用,科研资源未达到有效整合,很难在科研工作方面达到新突破;在日常的科研管理中,不及时跟踪科研工作的最新动态,降低科研管理工作效率。
(二)需更新优化高校科研管理机构
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基本以二级管理机构的形式进行,整体运行效果方面效果欠佳。二级学院未能完全履行真正的科研管理职责,未完全按照政策起到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传达科研管理部门的通知、收发材料、汇总统计、印章签署、提交材料等,很难给予科研人员在应用项目中的咨询、专家指导和示范服务;与高校科研人员很少建立有效沟通,尤其许多高校没有专职科研管理人员。
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高效地服务于现有机制的发展需求,因此,通过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体制,进一步使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得到有效提高。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制亟待加快,即高校二级科研管理者应明确管理职责,更新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快科研管理共享平台的有效建立,实现科研管理工作信息化;优化科研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科研管理工作效率;建设高素质的科研管理人员队伍,提高科研管理服务水平。
(三)需完善科技评价及奖励机制
为了有效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高校科研攻关水平,我国大多数高校陆续出台了适应性较强的科研激励政策。从项目签订数量、经费到款额度、专利转让情况、高水平论文情况、人才职称政策、成果奖励情况等方面给予一定数量的科研工作奖励,极大地促进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一些的问题。第一,存在一定程度的“数量质量争议”。第二,现行科研激励制度更注重项目负责人或被命名为“第一作者”的科研人员,而较少对整个科研团队的努力进行有效的激励。第三,高校科研激励机制的外部激励主要来源于职称评审,对不需要职称评审的科研人员吸引力不强。
三、对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创新科研管理体制
进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制创新需要遵循多方协作、逐步完善、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制创新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科研管理部门职能,增强二级学院管理职能。在学院建立辅助科研管理机构,了解一线科研人员的实际科研需求,在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给予实质性指导。二是完善重大项目预研制度,由学术委员会和科研管理部门牵头,研究国家和地区实际发展需求、战略规划和相关科技政策,确定科技创新引领方向和重点科学研究领域,为政府提供有效意见和建议。三是应该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方法。全程监管科研项目运行,以到达提高科研直接费用支出规范性的目的,同时提高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的效率性。为了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要大力监督考核科研伦理和道德诚信,建立多元立体化的监督管理模式。实行科研人员职业道德负面清单考核制度,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制定明确的查处规则。而且实行公众监督查处全过程,坚决抵制不良风气。为实现科技强国目标,通过构建科研伦理诚信体系三维网络奠定坚实基础。
(二)完善科研评价与考核体系
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合理性,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内容。一是统筹考虑成果质量、成果影响、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二是对各类科研活动进行分类评价,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推广成果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使其协调发展。第三,建立公平公开的科研评价机制。弱化学院的任务评估,鼓励学院人员交叉,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前瞻性科研工作。高校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应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营造“重视人才”的良好科研氛围。改变传统的薪酬体系,制定多元化的绩效体系,提高绩效薪酬的比例,激发科研人员的活力。在科研人员职称评审方面,在原有论文发表和项目立项的基础上,增加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的考核因素,逐步弱化论文发表等级和项目经费的比例,提高成果转化比例。对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可以破格晋升职称,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研成果的更高产出。
(三)优化科研管理人员奖励机制
强化高校科研管理队伍有效建设,不断完善科研管理者的评价和激励相关机制。明确责任和利益,奖惩要明确,即给予业绩突出科研管理人员表彰奖励。要追究未完成管理任务科研管理人员的责任。只有真正做到奖勤罚懒,才能够充分调动科研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激发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感。
高校还应为科研管理者提供政策保障。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和绩效考核方面,他们在指标权重上有别于普通专业技术人员,真正建立起适合管理干部的绩效考核和考核方法,优化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待遇,提高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性,全面调动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助力学校科研工作取得新成绩,达到新水平。
(四)加强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
科研管理需要一支稳定、高水平的科研管理队伍,尽量减少科研管理人员的流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管理科研管理队伍,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高度思想政治意识的科研管理专家,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申报,掌握科技发展规律,同时设置科研管理人员专门岗位,加强二级学院科研秘书队伍建设,采取分级管理,强化科研管理中二级学院的积极作用。同时,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通过加强与兄弟院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对口交流,丰富和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管理能力,对科研管理人员进行临时培训,并计划支持管理人员学习相关专业学位。健全高校科研內部管理制度,设置岗位职责,明确义务和权利,形成对科研管理者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规范科研管理运行。为了有效履行岗位职责,科研管理者应及时总结管理经验,加强管理科学研究。[4]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在科研管理中设立一个专题,并以此为基础对科研管理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研究,以促进科研管理者及时总结经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在未来的“十四五”布局中,我国将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科技的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科研管理的支持。我国经济必将高速发展,高等学校作为现代科研主要载体,在高校科研工作中,科研管理人员是重要载体,是高校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过程中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调研,从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优化科技评价与评价体系、提高科研人员专业素质和加强科研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策略。今后在这些方面的改进有利于保证科研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同时也为科研教师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范碧薇.我国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科技,2018,45(4):24-25.
[2]王莉亚.基于CNKI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现状计量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9,10(9):146-147.
[3]唐宇佳.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及改进建议[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9,40(1):37-39.
[4]徐芳,学习型组织理论对高校科研管理队伍建设的启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9):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