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流监测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的临床研究
2021-07-12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525200刘菊华吕江华苏小钢黄丹丹
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525200)刘菊华 吕江华 苏小钢 黄丹丹
近年来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该疾病属于急性脑血管病,主要临床症状为脑组织呈现缺血性损伤,具有病死率、致死率及发病率高的特点,且临床治愈率低[1][2]。目前对于脑卒中患者的治疗费用相当昂贵,能够存活的患者大多不具备劳动能力,给患者及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3]。静脉溶栓在缺血性脑卒中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并且对大动脉性脑梗死效果欠佳,而血管内治疗显著提高血管再通率,挽救缺血半暗带,血管内治疗术在缺血性脑卒中越来越多地被广泛应用,但血管再通后会出现并发症,如高灌注、脑出血、血管再狭窄等,经颅多普勒(TCD)作为无创超声技术,可在床边反复多次监测,能够对患者脑血流进行实时监测,尽早了解患者术后脑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对严重并发症早发现早干预。本研究将对来我院诊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行血管内治疗术的患者实施脑血流监测,进一步探讨脑血流监测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术后预后的临床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20年3月~2021年1月我院诊治的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研究,按数字随机法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实施血管内治疗,观察组35例患者在对照基础上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动态监测。观察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为46~76岁,平均(68.72±9.29)岁,平均发病时间(5.02±1.28)h,平均体重指数(24.59±5.26)kg/m2,其中21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为44~78岁,平均年龄为(68.94±8.87)岁;平均发病时间(4.96±1.31)h,平均体重指数(24.81±5.35)kg/m2,其中22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本研究知情并同意。
纳入标准:①患者符合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患者年龄小于80周岁,且没有血管内治疗禁忌。④依从性较好。排除标准:①颞窗不佳无法检测病变血管。②剧烈咳嗽、意识模糊,精神异常及语言沟通困难等不配合检查的患者。③其他不能完成TCD监测患者。
1.2 方法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进行控制血压、纠正酸碱失衡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对照组(血管内治疗):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脑血管狭窄患者行择期介入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TCD动态监测):TCD(生产企业:美国natus公司;型号:sonara/tek),患者接受2~4MHz频率的TCD检测,检测前、后循环颅内颅外段血管的血流动力学情况,观察血管开通情况,了解再通血管的血流速度、频谱形态,是否存在高灌注、脑出血、再狭窄,以及侧支循环代偿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①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MRS评分及NIHSS评分。NIHSS评分对下肢运动、上肢运动、意识障碍等11项内容进行评价,满分42分。MRS评分按照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评估。患者的治疗效果越好,MRS及NIHSS评分降低越多。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中的数据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处理,两组患者数据资料经t值及卡方值检验计算,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MRS评分及NIHSS评分比较两组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及MR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2小时、3个月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附表。
附表 两组患者MRS及NIHSS评分比较(±s,分)
附表 两组患者MRS及NIHSS评分比较(±s,分)
NIHSS评分术后24h 术后72h 术后3个月 术后24h 术后72h 术后3个月观察组 35 10.84±1.83 5.81±1.24 2.98±1.24 11.92±1.85 5.79±2.43 3.44±0.33对照组 35 10.75±1.92 8.43±1.24 5.02±2.16 11.64±1.93 7.96±2.11 5.71±1.44 t 0.200 8.838 4.846 0.620 3.989 9.090 P 0.841 0.000 0.000 0.538 0.000 0.000组别 例数 MRS评分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43%(11/35),低于对照组的68.57%(24/35),P<0.05。
3 讨论
由于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发病快速,通常需要在发病后6小时内进行积极治疗,且容易形成致残性脑卒中,大多预后效果不理想[4]。该疾病在临床上又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栓塞等多种类型,致使患者病情轻重程度不一,影响预后的因素较为复杂[5]。脑卒中在早期发病时,采用头部CT检查,很难鉴别患病类型,且病灶部位难以显现完整[6]。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新型的缺血性脑卒中检测技术,可对患者颈部和颅内大血管血流动力学进行检测,检测参数包括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频谱形态、搏动指数,对脑血管狭窄部位、程度、侧支循环代偿能力进行全面评估[7]。
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的最常见病因,脑栓塞包括心源性、动脉源性、脂肪性,脑血管因狭窄或栓塞导致血管内径变窄,脑组织灌注不足,出现神经细胞缺血缺氧坏死,出现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静脉溶栓在缺血性脑卒中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并且对大动脉性脑梗死效果欠佳,所以对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开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区势在必行[8]。血管内治疗对大血管性脑梗死有独特的优势,能快速开通血管、挽救缺血半暗带,但大血管开通后,有可能出现高灌注、脑出血、再狭窄等严重并发症,如何预防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十分重要[9]。因此利用TCD术后监测,可实时、准确掌握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情况,预防高灌注脑出血、再狭窄发生,有利于患者治疗效果及预后。
本次研究数据表明,两组术后24小时NIHSS评分及MRS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观察组术后72小时、3个月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43%)低于对照组(68.57%),P<0.05。由此可见,TCD动态监测在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用中,很大程度上能预防高灌注、脑出血、再狭窄等严重并发症,作为术后长期随诊的最佳工具,能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通过利用TCD动态监测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发现,TCD可尽早发现高灌注、脑出血、再狭窄,准确检测脑血流各项参数,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安全、方便,临床意义重大,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