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中看其理论建构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2期
关键词:文论现代性建构

(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部,北京 100083)

一、晚清小说新变

(一)晚清小说新变内容

王德威将晚清小说分为四个文类来展开论述,指向四种相互交错的话语:欲望、正义、价值、真理。晚清小说既运用了中国的传统主题,又大量借取海外文学的主题。可以说晚清小说既是传统的,又是反传统的,极具现代性特征。王德威从文本出发,从沈从文、宋泽莱、莫言、李永平等的作品中梳理出现代中国作家对“原乡神话”的向往;从张爱玲到苏伟贞的作品中梳理出中国女作家书写的现代“鬼”话;从潘金莲、赛金花、尹雪艳这三个著名祸水人物形象中梳理出中国小说世界中“祸水”造型的演变。王德威的研究视野跨越时空,穿越历史,超越地域,见证一个世纪来整个中国文学的历史和发展演变。

(二)晚清小说新变意义

晚清小说融汇各种文学主题,为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极大的空间。晚清作家们创作时有着自觉的开拓意识。同时晚清小说的写法超越了传统小说的创作范式,创造出一种荒诞诡谲的奇妙文学来讽刺现实状况、表达创作理想。这典型地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汇时期晚清小说家的奇思妙想,极大地开拓了晚清小说的审美空间。晚清小说打通时间界限、空间界限、虚实界限,将古人与今人相杂、古事和今事相融、中国事和海外事相汇、现实和虚幻相交。

二、没有晚清,何来“五四”——被压抑的现代性

(一)“被压抑的现代性”引发的讨论

被压抑的现代性的理论一经提出,学界就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李忠阳认为“被压抑的现代性”,亦即王德威“晚清现代性”论述,特别是其中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口号,对于长期以“五四”为现代起点与文学典律的大陆学界而言,不啻重磅炸弹,极具颠覆与轰动效应。江腊生认为“被压抑的现代性”。丰富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内涵,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指出了一条独到的研究路径。陈晓明认为王德威的主张在于晚清小说并不只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前奏,它其实是“现代”之前最为活跃的一个阶段。

(二)“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哪里?”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在哪里?”这个问题近年来不断被提出,不断被讨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跳出五四文学的限制,进行重新思考。现代性的起点究竟在哪里?晚清小说究竟处于怎样的文学地位?追本溯源可以发现晚清小说创作其实是异常活跃的文学活动。而五四作家急于接受来自西方“典范”的现代性,并且严格坚守,进而将极具现代性创造力的晚清小说排除在外。

晚清小说中有太多的新形式不符合五四批评家所认为的“现代性”典范,所以晚清小说中种种创作在五四时代皆被压抑。同时,晚清作家的想象之多,想象之奇也被忽视。在思考与谈论,心理与意识的被压抑下,作家的实际所求难以表露,他们的表达可能跟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得截然不同,因此使得晚清部分小说具有诡谲的特点。虽然被深深地压抑,但是晚清小说仍能呈现出中国现代文学独特迷人的风貌。

“现代性”是一种自觉地去求新变的意识,一种尊今弱古的创造。晚清小说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性的开端,是因为对晚清小说的阐释不再能于单一的、本土的文化传承中解决。晚清小说中“被压抑的现代性”,以不断渗透、不断变形的方式,述说着主流文学所不能企及的愿望。

三、王德威的理论建构

(一)王德威的理论方法

王德威把作品中的人物看成作家的在异界的投射,进而在文学批评中重新建构起一个故事。此外,王德威的文学批评具有复调性,王德威借鉴复调这一术语,用来界定小说。晚清小说中有众多的声音,每一个声音都有自己的个性以及价值,而且具有独立性。复调性小说同时具有对话性,对话性是指在文本与文本之间建立具体联系,从而展开对话。单一的声音,解决不了问题。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对话性使得晚清小说变得众声喧哗、多声复义。

王德威受到福柯关于现代性的论述影响,把文学具备现代性的时间节点上的那些短暂的、飞逝的文学文化现象视为现代的景观。那些原本被深深压抑的晚清小说,现在却有了扎根于现代文学史上的力度,因为晚清小说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刻就确证具有现代性的文学开启。

(二)王德威的理论方法背后的文化意义

从王德威的理论建构中,我们可以发现他在寻找自己的文化身份,他在努力地将中西方文学交融,努力将中西方文论相互作用。王德威将西方现代性理论运用到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使得晚清小说的研究获得了理论的深度,且与世界的现代性转折建立起联系。虽然王德威的文学理论实践,尚未创造出真正原创的本土理论。但王德威对当下本土理论的重构已奠定了进一步的理论创造基础。

王德威通过理论建构深入到晚清小说中去,将晚清小说提到新的高度,指出晚清小说现代性开端的文学地位。王德威的理论建构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极具文化意义,我们应当沿着王德威的理论建构方向,继续建构下去。

四、结合当今文论现状的思考

(一)当今文论的困境

当今我们阐释文本的时候,往往直接运用西方文论,经常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虽然有时直接运用西方文论可以将我们的文本阐释清晰,但这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印证西方文论的普适性。对于现今文论的困境我们追本溯源可以发现根本症结在于自“五四”以来我们过分依赖西方文论话语。

此外我们当代的文论还有远离实际文本的情况,将文本与理论割裂开来,文本是文本,理论是理论,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文本和理论成了两个部分,失去了理论为文本服务的文论本真。明白了当代文论的困境,我们可以知道当代中国文论不再是简单的失语,而是内在的失神,缺乏创造、缺少创新、缺少神韵。一些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远离文本空谈理论,或仅凭经验主观臆断,同时缺乏应有的理论深度,缺少自己的传统和现实,很难形成自己的文论创新机制和创新能力,使得传统文论原本就极微细的声音更加微细。

(二)当今文论的发展方向

当今中国文论的建设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充满机遇,我们既有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文论资源,又有逻辑清晰的西方文论资源。我们从王德威的“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话语中可以看到他努力将中国文论与世界文论接轨,努力将中西双方的话语体系相互融合。从刘若愚《中国文学理论》中可以发现,他从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推导衍生出环形谱系,同时将艾布拉姆斯三角形图谱进行改造,形成了自己的环形谱系。刘若愚从西方的接受心理、审美角度、阅读习惯出发,介绍中国文论,努力使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有一样的逻辑起点。两位华裔汉学家的努力尝试、认真探索虽然有所不足,但可以给我们深刻地启迪,可以给我们指引方向。当今文论现状复杂多变,我们在这样的文论环境下,应当明确当今的文论困境,抓住文论的发展机遇。继承优质的传统文论之时,也要具备国际视野,关注海外文论。

五、结语

作为杰出华裔海外汉学家的王德威坚持中国立场,他精通西方文论但并不受制于西方文论。王德威能于中西文论中探索出中西文论的共通之处,推见至隐而知其异趣。王德威将西方现代性理论切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使得晚清小说研究获得了理论的深度,且与世界近代文学的转折建立起联系。虽然王德威的文学理论实践,有种种不足之处,并且尚未创造出真正原创的本土理论。但王德威对当下本土理论的重构已奠定了基础。总的来说,中国当代文论应当以译阐释,以释创译,让中国文论走入世界舞台,使中国文论成为世界文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造针对中国文学、文论、文化之现实,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具有民族和时代特征的当代中国文论。

在当今时代,中国文论的建设应当学习西方文论中的长处,将西方文论中的经典结合文化背景、结合语言特色加以翻译。同时融汇中西,将中方文论以西方容易接受的文化方式传播出去。在译释的过程中,学习西方文论的同时,也可以将中国文论传播出去,力求在世界文论界中取得应有的话语权。中国文论的建设应当崇尚超越,也要具有深切的人生关怀。文论的建设发展超越固然重要,但是在超越的过程中也要关注优秀传统文论的继承,关注当今时代、当今文化的需要。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文论的基础上,关注当今的文论需求,建设好符合时代的文论,为当今的文学创作指引正确的方向。注意理论建构,使得文论有逻辑性,能够系统解决问题,能够清晰分析文学现状。同时文论要有批判精神,“劝百讽一”已经不适宜今日的文学发展,要想使得当代文学取得长足进步,应当指明问题所在,从而引导文学的发展。

注释:

①高玉、梅新林.论中国近代文学的本位性[J].学习与探索,2004(06):136-140.

②胡全章.1909:晚清翻新小说的狂欢年[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81-83.

③李忠阳.“小说中国”的方法与立场—论王德威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56-62.

④江腊生.什么“现代性”,如何 “压抑”—评王德威的“被压抑的现代性”[J].中国文学批评,2017(04):108-114.

⑤陈晓明.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的文学批评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1):186-204.

⑥郑闯琦.从夏志清到李欧梵和王德威—一条80年代以来影响深远的文学史叙事线索[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4(01):9-14.

⑦陈晓明.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的文学批评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1):186-204.

⑧陈晓明.重新想象中国的方法—王德威的文学批评论[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6(11):186-204.

⑨夏楚群.试论古代文论的现代性转换[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42-45.

猜你喜欢

文论现代性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世纪情怀 历史叙事 学术温度——乔建中二胡文论述评
北京晚清园林中的现代性线索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牛仔少年的孤独:论《骏马》中现代性对西部空间的争夺
也谈现当代诗词的“入史”及所谓“现代性”的问题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也谈现当代诗词“入史” 及所谓“现代性”问题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
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的地位、意义及创造性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