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视野下的观照
2014-08-26于颖浩
于颖浩
摘要:王德威作为海外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中继夏志清、李欧梵之后的代表人物,其批评视野横跨两岸四地,研究纵贯晚清、现代直至正在发展的中国当代文学。本文拟从广阔视野、历史度、作家
研究三个维度浅谈其小说批评研究,以希图能对以后的研究生学习有所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王德威 视野 小说批评
中图分类号:I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广阔视野下的小说批评研究
(一)世界眼光的批评视界
注重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研究,王德威与夏志清、李欧梵等自是一脉相承。“陈平原也已然指出这些作家玩弄舶来与本土的资源,从而在此过程中更新了传统的叙事模式。袁进则提醒我们,这些小说兴
起于上海、北京等特定的都市空间,它们导致了文化生产与作者/读者关系的新模式。我正是在这些学者所开创的基础上,展开自己的研究的。” ①
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王德威并不为传统所束缚。“与欧洲丑怪小说作家如狄更斯等人笔下的人物相比,这些晚清的丑角缺乏深刻的心里动机,但他们却展示了另外一种喜剧能力”②。
他在探讨晚清文学和文化的现代性时并没有将中国自绝于世界之外,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也没有将西方的影响因素剔除出去。相反,之所以选择晚清,正是将外来因素加以充分考虑后的结果。正因
为将西方对中国的影响考虑在内,王德威才选择了晚清而非晚明、六朝或唐代等其他时期去发掘现代性因素。晚清现代性的生成既不能抛开中国传统因素也不能脱离西方的影响,但是“西方的冲击并未
‘开启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而是使其间转折更为复杂,并因此展开了跨文化、跨语系的对话过程,这一过程才是我们定义‘现代性的重心”。③
(二)开拓型的晚清小说新论
“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他将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寻至晚清,认为“晚清小说呈现出一个多音复义的局面,其‘众声喧哗之势足以呼应当时那个充满暴力的时代。” 他提出五四之后日趋窄化
的“感时忧国”的正统是以文以载道为前提,“所谓的‘感时忧国,不脱文以载道之志;而当国家叙述与文学叙述渐行渐近,文学革命变为革命文学,主体创造意识也成为群体机器的附庸。文学与政
治的紧密结合,是现代中国文学的主要表征,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却不必化约成如此狭隘的路径。” ④然而“要紧的是整理世纪初的文学谱系,发掘多年来隐而不彰的现代性线索”。⑤
在《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一书中,他力求打破以往“四大小说”或“新小说”式的僵化论述。他将晚清小说视为一个新兴文化场域,就其中的世变与维新、历史与想象、国族意识与主题情
操、文学生产技术与日常生活实践等议题,展开激烈对话。“对于欲望、正义、价值、知识范畴的批判性思考,以及如何叙述欲望、正义、价值、知识的形式性琢磨” ⑥王德威的晚清文学现代性的观点
对于过去学界相对比较薄弱的晚清文学研究具有某种开拓型的意义,空前提升了晚清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的地位,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众声喧哗的起源有了一个更清晰的描述。
二、小说批评的历史维度
(一)非线性的历史时间感
王德威深受伽达默尔、海登·怀特、罗兰·巴特以及米歇尔·福柯等学者的诸种历史哲学观的影响。在他看来,这些理论的共同之处都触及到了如下问题,即:“只有在认清历史具有文本特质及叙述活
动性质之时,才有条件论及有关历史的话语陈述问题;而历史陈述的可信与否并非仅根据众说纷纭的“事实”,而是来自人类对事物“可理解性”所作的努力。这种立论或许有其风险,因其可能使历史
书写的层次降低至预铸式叙述模式的地位,也可能过于低估传统史家所重的考证训诂的重要性。但他们指出:历史对过去“意义存在”的肯定,可能源于历史所享有的陈述或对话。这项事实使我们得以
更进一步考察历史与他类作品互相参照关联或内部彼此关联的种种现象。” ⑦
王德威认为“一味按照时间直线进行表来探勘中国文学的进展,或追问我们何时才能“现代”起来,其实是画地自限的(文学)历史观。” ⑧虽然现代性概念内在地包含了一种进化的时间观念,但它的
产生同时也是一个颇为复杂的过程,不能单纯地运用线性进化观来解说和简化,传统与现代、新与旧之间并没有非此即彼、黑白二分的清晰界限。更何况中国现代文学有自身不同的文化条件,虽然“现
代性的显现都是许多求新求变的可能相互激烈竞争的结果。然而这一竞争不必反映优胜劣败的达尔文铁律;其结果甚至未必是任何一种可能的实践。” ⑨在这里,我们原先深信的文学从低级到高级、由
落后到先进的逐渐进化的观点,以及晚清与五四的价值评判体系遭到了无情的挑战与解构,五四不再“优于”晚清或“高于”晚清,甚至是对晚清的一大倒退,它们的等级秩序似乎完全调转了。“我们
不能回到过去,重新扭转历史已然的走向。但作为文学读者,我们却有十足的能力,想象历史偶然的脉络中,所可能却并未发展的走向。这些隐而未发的走向,如果曾经实践,应使我们对中国文学现代
性的评估,陡然开朗。” ⑩所以他从更前往前看,从晚清前看晚清:为魏子安《花月痕》的“情教”寻到晚明汤显祖的《牡丹亭》;为狭义公案小说溯源到古典说部侠义和公案模式的合流;将谴责小说
归属于明清神魔小说传统;为科幻奇谭上溯到《庄子》、《山海经》等,并赋予其以历史向度,实现其将“晚清文学重新放回历史语境之中”。
(二)晚清与当代说部的历史对照研究
他将晚清说部和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港台、大陆和海外的代表性小说作品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从叶兆言、张大春、莫言等作家的作品中透露出了新的“正义”内涵,在这样一个英雄“殇逝”的时代,
传统经典意义上的侠义被拆卸和重组,而种种拒绝英雄的姿态也正表现了作者借以对新的历史进行的考量和审视。丑怪谴责的强度通过新的表现手法,如黑色幽默、异形狂想等形式,在当代小说中得到
进一步的加大,无论是刘震云、张洁的中长篇小说,还是余华、张大春等人的先锋探索,抑或王朔的横空出世,都以更为夸浮戏谑和怪诞乖张,以实现对秩序溃坏、价值崩坯的社会精神的思索和拷问。
王德威通过考察晚清和当代小说在主题题材方面的对话及其从中生长出来的历史现代性对接点,指出在流经近百年的现代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处于中下游位置的二十世纪末小说仍然流淌着源头——晚清
小说的影子。从晚清到二十世纪末期的现代中国文学,同样是“世纪末”,同样是多重现代性的复现和播散。在这里,历史被“重新讲述”,两个“世纪末”的文学现代性实现了互接和对话 ,这无疑便
是王德威所企盼的现代中国文学“世纪末”之后华丽的“新纪元”。
综上所述,王德威凭借历史视域对于从晚清到当代的中国小说进行了独到且深入的考察。在小说批评实践中另辟蹊径,打破线性叙史方式,强调不同时段与不同文类间持续不断的交通往来的消长互动。
注释
①②④⑤⑥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5,245,5,5,55
③⑦⑧⑨⑩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北京:三联书店,1998:6,301,10,9,10,7
参考文献
[1]冯金红.评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J].文学评论,1999(4)
[2]张志云.一个错位的“晚清”想象—评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说[J].文学评论,1999(4)
[3]周仲强,张敏飞.重构中国文学“现代性”谱系的新声—读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J].文化学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