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方法探析
2021-07-12
(南京传媒学院,江苏南京 211172)
艺术设计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其学科属性决定了艺术设计院校实施实践教学的必要性。研究表明,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利于艺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从而培养适应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型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学科的实践教学与研究离不开具体创作。不论是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还是初涉行业的从业者,往往面临不清楚创作过程、找不到创作方法的困境,苦于没有正确的方法指引。因此,研究探析艺术设计类实践作品的创作过程及方法很有必要。本文将基于笔者近年的创作实践和教学经验,从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方法两个方面进行梳理分析。
一、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过程
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记录了作者创作的全过程。从确定概念、前期调研、灵感转化、实验发展、草图和模型推演、设计制作,再到成品展示和设计反思,每一步都凝聚着创作者的探索与思考。在这样的创作流程里,每个步骤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同时也是一个循环上升的过程——这就是艺术设计中批判性思维的体现。在实际创作中往往需要创作者交叉往复这一过程,去推敲、考究,逐步优化,直到最终完整作品的呈现。总的来说,创作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一)灵感生成
主题概念的确定离不开灵感。灵感来源是贯穿整个作品的主线。因此,第一步需要创作者探寻能够引起自我兴趣、引发自我思考的创意点。它可以是一个问题、一个事件、一张照片、一本书、一种情绪等。灵感来源最能表达创作者的想法,也间接体现了创作者对周遭事物的观察力和对社会的认知力。第二步是顺着灵感进行思维发散。通常可以采用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简称BS法),其结果一般习惯用思维导图作为支持工具记录下来。主题基本确定后,第三步要做的是前期调研。从调研所选的资料性质上划分,大体有一手资料调研和二手资料调研两种。创作者可以采用观察、拍摄、录音等数据采集的方法收集一手资料;亦可以通过互联网大量寻找二手资料。其中,研究其他艺术家、设计师的作品,思考其切入点与值得借鉴的部分可以有效地帮助主题的落地。需要注意,主题需要符合实际的创作任务:主题太大,容易抓不住重点,无法引起共鸣;主题太小,容易找不到亮点,内容不够丰满。
(二)调研实验
调研(Research)是艺术设计类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基础。在清晰的主题概念确定后,调研可以更好地为设计创作服务。调研可以帮助创作者了解创作中充满挑战的地方在哪里、设计中存在什么问题、设计需要解决什么问题等。而设计调研的目的是能有效指导设计活动开展和产生积极的结果。同时,创作者在设计调研时需要分析创作任务及需求、明确创作所处的阶段、初步确定调研将会采用的方法。调查研究所使用的流程与方法应该是系统的、有逻辑的、规划合理的。
实验法(Experimentation)同样是一种研究方法。由于艺术设计类作品其实践性很强,因此采用科学的实验观察方法,在两种或多种现象中获得有效的结果,对于完成创作任务有很大作用。调研资料和实验结论的整理同样十分必要,为你的资料建立一个“档案”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概念发展
艺术设计类作品创作中的概念发展,即想法转化至关重要。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创作者所创造出的所有东西都是“漂亮的”“完美的”。创作过程中的试错和方案的推翻重来并不一定是“走回头路”的。
设计草图(Sketch)和缩略图(Thumbnailing,也称拇指图、剪影图)一般是在实际设计制作开始前完成的,是指创作者为表达早期的思想、设计、布局或构图而画的一系列粗略的、小而快的速写。在概念发展的阶段,也可以通过制作情绪板(Mood Board)、故事板刻画、方案模拟细化等方法梳理设计思路,并在尝试中逐步发展出较成熟的设计概念。
依笔者多年国外留学及访学经历来看,国外院校就十分注重以“苏格拉底方法”为原型的批判性思维方法(Critical Thinking)。上述这种概念发展中的“迭代”就可以很好地体现出创作者的批判性思维,在质疑、反思、整理中逐步完善作品。当然,所有的这些发展过程最好都记录整理下来,以便将来反复推敲。
(四)设计制作
实际的设计制作是指结合之前调研的结果,创作并不断丰富作品。经过前期充足、完善的准备,设计制作这个通常被初学者看作最难的部分就会变得相对得心应手许多。针对实践创作的任务及作品类型的不同,创作者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和方向进行具体实操。创作完成后,在梳理作品和整理呈现时,需要进行细节调整、项目整理,并排版成册。排版布局时应注意:遵循设计思路,逻辑通畅;版式主次分明,重点清晰;传达图文并茂,美观易读;主题贯穿始末,风格统一。总结来说,深化细节构思、形成个人风格、丰富作品呈现等,是该阶段需要考量的重点。
(五)优化反思
当一件作品创作完成后,不妨慢下脚步思考一个问题:你的作品能够帮助它发声吗?对于该问题的思考,是属于设计文化传播(Disseminating Design Cultures)范畴的。批判性地反思和检查传播在创作的实践领域之内与之外的作用,在创作过程的最后阶段很有必要。创作者可以思考该作品传播给受众的手段——包括书面的和其他相关形式的表达。虽然传播一件艺术设计类作品思想和概念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作品本身,但其他的传播方式可以为观众提供另一种观点和思考方式。
至此,再回过头看,无论是分解的过程步骤,还是整体的创作思路,都离不开实验的态度和批判的思维。在此,笔者要提到设计反思(Design Reflection)的概念。这里的“反思”是一种可以帮助学习的方式。它是一种心理处理形式——就像一种思维形式——我们可以用它来实现一个目的或达到一些预期的结果,主要是基于对实践知识和理解的进一步处理。因此,创作中的优化反思需要通过实践创作去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从多视角审视自己的观点、概念和作品,总结创作经验;学习在质疑、整理和反思中更好地发展作品。
二、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方法
“艺术设计方法”,是设计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其中,适用于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方法有很多,笔者将重点针对前文所述的创作过程展开具体的方法分析。
(一)头脑风暴法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自由思考法,畅谈会或集思会,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首次提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到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的激发性思考方法。打破常规、积极思考、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充分发表看法是该方法的特点。在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中使用头脑风暴法,可以达到“1+1>2”的效果。一般来说,根据具体的创作任务需要,可以采用默写式头脑风暴法、卡片智力激励法、电子头脑风暴法、德尔斐法等。头脑风暴结果的记录非常重要,东尼·博赞所提出的思维导图就是用于记录发散思维的一种较好的笔记工具。
(二)视觉笔记法
视觉笔记法,也称创意笔记法、Sketchbook法,是以图像等视觉信息记录为主的记录方法。读图时代,人的眼睛往往对于图像内容的敏感度远高于文字内容。这点对艺术设计类作品创作者来说亦然。记录视觉信息的能力将有助于创作者在复杂的环境和杂乱的创作想法中探寻出清晰的思路。
在创作中关于视觉笔记的记录形式,包括但不限于:观察资料(速写、照片等)、创意绘画、拼贴、情绪板、色彩板、设计草图、缩略图等。此外,在记录方法上有几点建议:第一,视觉笔记从内容到布局,反映了创作者的综合设计能力。第二,视觉笔记是创作、设计逻辑的总体体现。第三,视觉笔记是相关工艺手法的借鉴对比。第四,视觉笔记反映了创作者收集素材的能力,以及推进创意灵感实现的能力。
(三)基于实践和艺术的研究法
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与研究是分不开的。李立新教授的《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教师及从业者都具有高度的学习意义。鉴于艺术设计类作品创作的实践性、艺术性,这里将重点就“基于实践和艺术的研究法”(Practice-Based and Artistic Research Method)展开。该方法是一种相对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能够很好地适应艺术家、设计师和创作者。一件创意作品,如绘画、设计、概念艺术、动画、模型等,都可能有助于回应创作者的研究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这是一种更适合于定性研究的方法。具体可采用:观察法(如深入调查人群、群体或社区);民族志研究(如探索他人的文化和社会现象);叙事探究(如通过多媒体诠释复杂的人及其身份);现象学研究(如探讨人们对情境的共同体验)。同时,在该方法的实际运用中,还应注意到整体性、协同性、系统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创意艺术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理解与掌握作品创作的正确思路,对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数码设计等各个专业方向创作者实践创作能力的提升而言具有积极作用。因此,研究、探析艺术设计类作品的创作过程及创作方法十分必要。在此基础上,能够为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提供一些创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