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公费教育中美术学专业的设计基础类课程教学创新*
2021-07-12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是指国家在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六所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面向师范专业本科生实行的,由中央财政承担其在校期间学费、住宿费并给予生活费补助的培养管理制度。接受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学生由部属师范大学按照《师范生公费教育协议》进行教育培养,在校学习期间和毕业后须按照有关协议约定,履行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可以说,师范生公费教育所培养的教学人才是我国中小学师资补充的重要来源,对基础教育的发展意义非凡。自2007年我国提出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至2018年以来,累计招收公费师范生超过10万人,毕业履约7万人,其中90%到中西部省份中小学任教。此外,省部共建高校江西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及西北师范大学也陆续实行了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
美术学专业是为培养从事美术教育、美术史论、美术评论、编辑、艺术管理等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门类。美术学专业在高等院校主要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在上述执行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部属高校及省部共建高校中,美术学专业皆划分在公费师范教育范畴之内。美术学专业是师范生公费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我国中西部地区基层美育工作的重任。鉴于公费师范生专业及工作流向的特殊性,其专业课程设置有别于一般的美术类与设计类专业,而具体到各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则亟须作出科学合理且与时俱进的专向创新。
《美术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规定:“美术学专业总课时不少于2400课时,……其中专业基础课不少于600学时。”从标准中可见专业基础课在美术学专业中的学时配比相对较高,而对于公费师范教育而言专业基础课程的重要性则更为凸显。设计基础类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同绘画基础类课程一样,其对公费师范生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教学实践的辅助作用仍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基础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设计基础知识和设计基本技能两部分,其中基础知识包括艺术设计的基本分类、主要样式、设计要素、创意思维、设计教学、设计批评等;基本技能包括基础造型能力、创意能力、表现能力、基本制作能力、实践运用能力以及教学能力等。目前高校设计基础类课程模块普遍分为:构成基础(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图形创意、图案基础等,一般在第一、二学期开设,课程时长应一般为4-6周。对于师范生公费教育而言,开设设计基础类课程的原因及动力有以下几点:
1.为部分学生日后分流至美术学专业中的视觉传达方向做专业铺垫;
2.拓宽公费师范生的专业学习跨度,从而适应不同层级的教学岗位;
3.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下,加大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的设计部分,倒逼师范类高等教育作出相应革新;
4.培养针对中小学“课程设计”工作所需要的审美意识及思维创新力;
5.新时代背景下,完善人格的养成需要进一步提升系统思考能力,这也正是设计思维训练的重要教学目的。
6.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助力广大农村地区的基层美育工作。
一、设计思维的激发与基本方法的传授
“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贯穿于设计专业学习的全过程,对于大部分公费师范生而言,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设计思维的激发便具有重要的“源代码”意义,通过对概念的分析以及对形式美法则与形式构成心理法则的剖析,使学生基本形成对设计作品的分析能力,以及对设计方法的初步认知。对于师范专业而言,由于其对设计只是接触较少,激发设计思维需要依靠大量的案例剖析,使其快速形成对设计的概念认知,在设计基础类课程教学伊始便需要加入案例的品鉴环节。
设计基础类课程基本分为四大板块,包括:平面形态设计、立体空间设计、色彩设计以及图案设计。每一板块首先需通过案例进行元素分析以及概念解读,在使学生形成一定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后进行方法论的导入,最后通过实践训练检验学生对于方法论的掌握程度以及概念的运用。设计方法的导入,需要考虑普适性与基础性,对实验性和前沿性设计方法应以介绍为主,着重传授经典与实用的设计方法。
对于师范生公费教育而言,设计思维的激发与基本方法的传授理应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而目前师范生公费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重视专业基础,忽视专业纵深”的片面认知亟须得到纠正。就设计基础类课程而言,面向师范生公费教育的教学创新,首先应是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前提下,甄别与选取知识元素进行深度研习。如适当加大课程中有关“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及工艺的设计转化”模块的教学投入。鉴于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中对学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需在生源地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相关规定,可在课程中设置相应的教学环节,以学生生源地的传统民间美术及工艺进行差别化的作业设置,使学生能将设计基础知识与原理应用于未来的基层美育工作中,从而将地域性文化资源转化为教学素材。
二、由“设计基础”到“课程设计”
对于师范生公费教育而言,“课程设计”能力的培养不应完全依靠对“教学法”的理论学习,还可借由设计基础类课程来完成“课程设计”所需的思维与审美训练。“课程设计”不只是基础技能,不能简单理解为课程的内容设置与形式编排,教学的同时还应积极调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意识。在训练学生设计表现能力的同时,还需注意培养一定的作品分析能力、课程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打好基础。作为面向公费师范生为数不多的设计类课程,设计基础类课程充当了美术学专业“课程设计”能力培育的重任,既要通过设计基础类课程传授给学生用以高效高质完成课程设计的思维方法与制作技能,又要赋予学生在日后的教学工作中次第传递设计知识的能力。
对于与“课程设计”相关的设计技能,如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活动视觉呈现等,可通过在“设计基础类课程”中增加相应的训练环节进行定向提升。以多媒体课件制作为例,可在课程中开展以“文字”及特定图像为原始素材的平面构成专项训练,使学生掌握初步的文字设计与图像处理方法,增强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审美水准和线性视觉编辑能力,从而提升构建针对基础教育的视觉审美环境的能力。
三、“材料感知”与“制作实操”能力的培养
在设计基础类课程中加大材料选取与实物制作训练,可以为学生日后进入教学岗位提供实践性指导。例如在立体构成课程模块中,首先通过相关概念讲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建筑、雕塑等设计案例,使学生能够了解立体构成的基本形式语言。在作业环节,应首先讲授基本的空间营建方法,并为学生演示基本的构思方法;在材料的选择上应简单易得,例如废弃日用品等;在学生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应强调空间概念与设计语言的适配性;在评价环节,应着重考查学习成果能否与基层美育工作产生关联,以及是否掌握了基本的模型制作方法。
由于很大一部分公费师范生毕业后会到一些较为偏远或经济欠发达地区任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便成为基层美育课程的有效教学手段。例如在“图案基础”模块中,可以改变传统的手绘图案训练模式,改为手工制作训练模式,例如“编织图案”“雕刻图案”“模印图案”等,可指导学生就地取材,从身边发现一些较为牢固且可以用于制作图案的材料,例如植物的藤蔓、麻绳、木料等。在这个环节中使学生深入了解材料的形体特征及物理特性,感受隐含在材料中的情感意蕴与符号表征,为学生在日后基层美育工作中合理利用地域性物质与文化资源提供启发。
四、“设计”与“美术”的互动
“设计”与“美术”的互动关系在当下已越发频繁而紧密,对于美术学专业来说,“设计”已经成为其专业知识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因此设计基础类课程势必需要强调“设计”与“美术”的互动关系。在具体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古今著名美术作品作为设计素材,也可以举例分析作品中的设计元素。
常规的平面构成教学多将抽象几何化图形作为主要视觉表现元素,这么做确实可以提升富于逻辑性的视觉统筹能力,但作为美术学专业而言,更加重要的是将视觉逻辑与感性创作有机地联系起来。在平面构成模块的教学中,可先由几张视知觉的图片引入概念讲解,经过前期的视觉主观体察后,再以视知觉中的明暗为例,使学生建立起对于图像明暗对比以及形状轮廓的感知方法,从而深化对于绘画中的造型意识的理解。在后期的实践训练阶段,教师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经典绘画图像,并且让学生在绘画图像中寻找有趣的构图关系,并将它们提炼为一些抽象概念与形式,有能力的学生可以对这些提炼出的抽象形式再进行主观的组织拆分,进而形成自己的抽象表现形式。
五、结语
师范生公费教育中美术学专业的设计基础类课程,应因势利导地革新教学内容与方法,来适应基础教育所需的教学技能和思维能力。例如从设计的角度引导学生高效完成“课程设计”;使学生能利用设计思维全局考虑教学过程,科学地实施基础美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从地域文化出发进行课程开发等。通过对常规设计基础类课程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创新,使课程紧扣师范生公费教育的培养目标,促进美术学教师教育的优质高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