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女性“第二人生”精神建构和心灵成长模式初探*
2021-07-12
(山东临沂大学,山东临沂 276000)
一、生育带来女性“第二人生”的困惑
生育是女性的与生俱来的天赋。由生育带来的女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事业、情感、人生轨迹的变化不一定是伤害性的,但一定是颠覆性的。学生时代的意气风发、工作后的奋斗积累以及婚姻带来的美好憧憬,都可能因为“生育”的到来有所消解。尽管近年来女权主义者一直在呼吁女性生育是“天赋”而不是“天职”,女性有权利决定是否生育,有权利争取由于生育带来的职业发展权的削弱,但是我们从女性自身心理、精神层面仍感受到其面对“第二人生”时的矛盾、困惑和不断的追寻探索。尤其是一些都市女性,为了生育,可能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放弃现有的工作权利和职业地位;生育期间的女性会处于与社会隔离的状态,有了母亲的身份,再不能按照自己的个性生长;而且很多生育后的女性在进入抚养阶段后,发现自己不会爱了,所有以往爱的标准都过时了,所以很苦恼、很苦闷,极力寻找一种“爱的教育”来重新学习如何做一个年轻而称职的妈妈,重新调整自己走上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开创全新的“第二人生”。那么生育后的女性需要什么样的“爱的教育”,这种“爱的教育”标准是什么,能否在现实中找到较为成功的案例和模式,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二、女性对“爱的教育”的渴求是自觉自为的心灵成长
“母亲”这个角色对于绝大多数女性是无法绕开的人生之路,亦无须人设。女性对母亲角色是持积极和认同态度的,尤其是初次生育,女性对即将出生的宝宝的期待和兴奋是溢于言表的,都写在了脸上,表达在了口上,体现在行动上。通过调查和日常观察,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准妈妈尤其是都市女性中的准妈妈都自觉自为地严格产检、按标准饮食、运动,积极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图书资源做好一切迎接健康宝宝的身体和知识储备。宝宝没出生之前,准妈妈每天都在想象着宝宝的容貌、每天都按时按标准遵医嘱做好保胎工作,尽全力确保宝宝的顺利出生。宝宝出生后所需的日常用品都经过精挑细选,通过网络APP推荐、口碑推荐进行了购置。这种亲力亲为在一定意义上展现了新一代女性对自我需求观念的转变,她们对传统的生育教育、育人经验持一种谨慎和怀疑的态度。
我们传统的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型”“应试型”,具有很深的功利性。而“心灵建构”和“爱的教育”相对匮缺,对于心灵成长的呵护,以及如何爱,如何被爱的需求,在女性“第二人生”的危机中更容易彰显。因此“爱的教育”迫在眉睫。“爱的教育”不仅包括对孩子实施的爱,更重要的是女性自身自觉自为的心灵成长。
对于初为人母的年轻妈妈,对孩子的教育茫然无知,需要一点点摸索。之前父母辈的经验、教育观念和方式已跟不上当前的时代。父母大多时候是以强制的方式给予我们爱,所以当我们成为父母时,就会在反思中摸索新的爱的方式,不走父母的老路。在这一过程中,更多的年轻妈妈会意识到自身“爱的教育”的欠缺,需要自我教育、自我成长。因此这是本文强调的第一个问题,生育后的女性对“爱的教育”的渴求不仅是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的方式的探求,也是自身对爱的重新认识,是一次“第二人生”的心灵成长的过程。
三、成人版童书成为“爱的教育”启蒙读物
女性在消费社会的表现是活跃而超前的。女性“第二人生”对“爱的教育”的困惑和渴求,激发了“成人版童书”阅读潮,出现了一股自动自发地“成人版童书”的商业出本和文化现象。从外来的麦兜系列、小豆豆系列等,到国产曹文轩草房子系列、沈石溪动物王国系列、杨红樱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不断在女性妈妈阅读群体中蔓延。甚至“小豆豆现象”,不但成为小资白领的读物,还成为家长、教师的必读书目。甚至没读过《麦兜》,没看过《草房子》就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好妈妈。这种现象的出现,仅仅用“儿童阅读成人化、成人阅读童心化”是不足以解释的,而是与女性生育后“第二人生”的自我成长紧密联系的,是一种“爱的教育”的市场需求,更是女性“第二人生”心灵成长的精神渴求。著名儿童文学家、上海师范大学梅子涵教授对成年人阅读儿童读物的现象进行了深入调研,她认为成年人尤其是女性读者对童书的阅读体验已超越了为孩子辨别童书好坏这一层面,“当成年人向儿童文学敞开自己的生命履历、精神世界时,会从阅读中得到抚摸与安慰,当成年人也开始真正阅读儿童文学时,他/她的心灵也会和孩子相通。”[1]这是一种双重体验,既实现了母爱的传递,更是令自身得到回归本真的精神需求。这种心灵渴求同样有两个层面:一是弥补童年残缺的遗憾。对习惯于在强制性的爱中长大的一代女性,那种平等的、尊重的、互动式的“爱的教育”永远是她们渴求并残缺着的遗憾。“成人版童书”的出现,就会让她们在阅读中以一种想象的方式弥补这种缺憾。在阅读的想象中,获得童年时未曾经历体验而现在依然渴求的爱的教育。二是探索现在的自爱。生育后生活的重心发生转移,我行我素的行为自在和心灵自在已变得不可能,唯有在心灵某个角落寻找慰藉。“成人版童书”的阅读体验成为她们自觉自为地探索“爱的教育”的启蒙读物。
对于成人女性阅读的价值,李梦认为“如果我们不把文本仅仅看成文字的文本,而是符号化了的世界,那么女性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都是从阅读开始的”。她提出“女性阅读的本质是感性的,直觉的,放纵的”。[2]“成人版童书”在生育女性中的流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照印证了女性阅读中的感性体验。他们在生育中的自我成长的焦虑和成为合格优秀妈妈的内在动力,驱动着她们在童书中寻找爱的真谛。这也是一次“第二人生”心灵补钙和精神建构的过程。当然,成人版童书热也带来一个市场信号,如何找准女性的这种阅读需求,真正把握女性“第二人生”对“爱的教育”的渴求脉搏,研发更加切合的心灵成长女性读物可能是图书出版市场的紧要之务。
四、社群互助为女性“第二人生”打开更广阔的身心舒展空间
网络消费时代,新媒体的多元化、娱乐化、个性化,不仅有效满足了女性消费群体的需求,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新型社交形式——社群互助。“女性善于表达和乐于传播,在社交媒体时代,女性消费者基于不同的兴趣、诉求和身份,被贴上不同的标签,通过社交媒体聚集在一起,形成社群,在消费中扮演越来越积极的角色,抓住一切机会与品牌互动。”[3]“与传统的人际交往相比,网络社群间的人际交往不仅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更具有感情交流的功能。”[4]进入“第二人生”的年轻妈妈由于对“爱的教育”的心灵渴求,也极易进入圈子,形成一个自己的交友互助网络。她们往往按照孕育、家庭、儿童教育、心灵倾诉、宝宝学龄等进行细化,形成更加精准的微社群。通过网络社群的建立,年轻妈妈交流育儿心得,抒发情感困惑,在彼此互帮互助,相互扶持中成长。这种隐喻式的虚拟互助群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开始尝试线下活动,打着“带着让孩子一起玩”的旗号,进行朋友式的交往和天性释放。这种伴随女性“第二人生”的互动互助式社交活动亦是激发自我意识和心灵成长的“爱的教育”。
当然,社群活动不是无序和自说自话的,一个成熟健康的社群往往聚集在一个拥有话语权的“意见领袖”周围,形成具有向心力和辐射力的群体。而女性独特的心理表现更容易受到外界或他人意见态度的影响,这也进一步影响了女性消费心理。在网络虚拟社群中,意见领袖的话语影响力和口碑传播会对女性的消费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暗示。此“意见领袖”往往自身就是一位年轻妈妈,同样面临“第二人生”的成长追求,她们在自我学习和积累中总结“爱的教育”知识和经验,通过社群进行免费传播。因此,他们的教育知识不是理论型的,而是经验型、实战型,具有可操性、可行性。她们亦不是居高临下的、单方向传授,而是在平等对话交流中传播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教育体会。这种妈妈友式的互动性传播使社群具有非常强的用户黏性,非常容易形成对社群的依赖感,他们通过社群进行互动展示、分享生活,同时引导并影响她们的消费行为、育儿理念,进而达到心灵的释放和重塑。
五、结语
爱是一个永恒而美好的话题。女性“第二人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来弥补生育带来的创伤和困惑,需要什么样的“爱的教育”满足自身心灵的成长和精神的重构,是家庭乃至社会应该给予女性的关怀和关注。本文着眼女性消费市场的发展,发现女性自我突围的方式和路径,一是通过阅读体验自觉自为地探索“爱的教育”;二是在互助式妈妈友社群中寻找心灵的沟通和慰藉。当然,女性在“第二人生”中能否找到自我成长、自我释放、自我升华的途径,能够保持对生活的热度、对未来的美好期冀,既需要个人的自我调节,更需要来自家庭、来自社会的关爱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