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非遗文化在地方高校的传承路径研究*
——以四川荷叶为例
2021-07-12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重庆 409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截至2020年,我国是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很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发展的巨大问题,因此国家也非常重视非遗的传承发展,并制定一系列保护办法、机制和政策等。201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领域”。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我国将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远景目标。地方高校作为传承发展地方非遗的主要阵地,怎样更好地发挥作用值得我们思考。
一、本土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之关系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传承与创新,并要求:“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始终坚守文化传承创新的文化自信,即是高校的责任,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作为地方高校,深入发掘、研究当地传统文化、非遗等,对其进行传承、发展、创新,对于自身的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专业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都大有裨益。另一方面,地方高校在地缘区域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区域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本土非遗文化与地方高校是具有十分密切的合作发展关系。
二、四川荷叶的历史与发展现状
(一)研究梳理
2008年冯光钰先生在《中国历代传统曲牌音乐考释(选载之七)》其中,就现存的戏曲和说唱种类中以《香罗带》这一常用曲牌,对比江西赣剧、东河戏,广西桂剧,浙江松阳高腔,湖南衡阳湘剧高腔以及四川川剧高腔;包括四川荷叶,山东琴书,福建飏歌等。得出其曲牌在主要旋律、音阶和调式方面都有一定内在联系,主要区别在于词格的不同。同时,也对四川荷叶就形成、名称的由来进行了简述。认为四川荷叶是受川剧影响而产生的。肖萍(2008)则认为“四川荷叶唱腔移植于川剧的高腔,伴奏音乐的击打节奏是简化的川剧锣鼓牌子,称其为简化了的川剧”。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李哨兵(2015)以自己学习四川荷叶的感受为主,介绍了四川荷叶的传承与发展情况。周梦华、陈虹竹(2020)从四川荷叶的发展脉络进行简要概述,并介绍了李哨兵将报幕与四川荷叶结合起来的创新。综上所述,四川荷叶是与川剧关系密切,经生活在巴山蜀水的艺人们结合地方特色,并与四川金钱板、四川清音等地方戏曲相互包容、吸收而成的一种地方曲艺。因其在演出形式上可歌可舞,简单易学,容易操作,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传播精神文明起一定作用。
(二)艺术特征及发展现状
2006年作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四川荷叶是广泛流行于四川省汉族地区的一种说唱艺术。艺人采用檀板和苏镲为伴奏乐器自打自唱。苏镲形似荷叶,故民间称其为“打荷叶”“唱荷叶”“荷叶说书”。据传,荷叶是川剧艺人在清代道光年间流浪江湖创造而成,由艺人用一面川剧苏镲打出川剧锣鼓的韵味,用川剧曲牌《红衲袄》《流水腔》《江头桂》《香罗带》《梭梭岗》《富贵花》等唱腔,集各种角色于一身,演唱川剧剧目和民间故事,近似川剧清唱。因此又称“半副玩友”“独角玩友”。主要板式有:散板、一字、二流、三板等。后经历代艺人不断改造成为曲艺曲种。代表性曲目有《双枪老太婆》《十字坡》《小菜打仗》《耗子告猫》等。曾在一段时期活跃于四川境内的街头巷尾,后随着著名“荷叶大仙”何克纯离世,逐消失在舞台。
明清以前的相关历史文献中并无“曲艺”一词,也无与曲艺相应的名称。其作为一种技艺,涵盖于古代民间表演艺术的泛称如“散乐”“百戏”中。“曲艺”之前被统称为“说唱文学”“说唱音乐”“杂技”“讲唱文字”等,后来才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称谓。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周恩来总理签署《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中:“中国曲艺形式,如大鼓、说书等应加以改造采用。”至此“曲艺”一词正式作为一个艺术门类的专用名称。
说唱艺术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考究。1963年在川郫县宋家林东汉砖室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证明早在东汉时期,说唱艺术已经发展成熟并在民间非常流行。曲艺音乐,也是说唱音乐,分为有曲种唱腔和无曲种唱腔两大类。有曲种唱腔的包括弹唱、鼓曲、琴书、牌子曲、杂曲、走唱和渔鼓,其音乐部分包括唱腔和伴奏称之为曲艺音乐。无曲种唱腔的是评书、板诵和相声。
四川荷叶盛行于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早期的演出形式是一人坐唱,没有乐器伴奏。演员坐在一张桌子后面,左手拿镲,右手执一竹制签子击打镲,掌握接牌子。镲下系一条红绸,类似荷茎托叶,故名“荷叶”,主要流行于四川各地,以川北、川南为主。随着发展,通常演唱开始时先击打一段“闹台”,然后再说唱正书。说唱的词格与金钱板相似,以七字句和十字句为主。唱腔源于川剧高腔《红衲袄》《梭梭岗》《江头桂》《新水令》之类的曲牌,并有所变化。曲目与金钱板类似,分长篇、短篇和一些川剧唱本中的折子戏。长篇以说表为主,唱为辅,代表曲目为《水浒传》《天宝图》《游江南》等。短篇有《小菜打仗》《耗子嫁女》《说江湖》等。荷叶艺人先后有余越渊、刘绍华、孙海山、贺守成、邹玉恒、陶碧霞、余顺和、李明三、王梅、田自由、何克纯等。其中,潼南人何克纯因技艺较高,人称“荷叶大仙”。于民国31年(1942),沿渠江到合川长期演出《小菜打仗》《老鼠告猫》。解放后荷叶的演出形式增加了演员走唱和二、三人对唱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新编了一些如《血里火里三十年》等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与其他非遗的技艺传承一样,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四川荷叶面临主要传承场域(街头巷尾)的改变、传承人(家族式、师承式等传承断代)等严峻问题。
三、四川荷叶的校园传承路径
(一)四川荷叶校园传承意义
首先,非遗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代表,在历史进程和民族融合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四川荷叶是生活在巴山蜀水的劳动人民不断吸收当地文化特质并借鉴川剧的元素、即与金钱板、清音相似却又截然不同,真切地表达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热爱,用智慧创作的一种综合性地方曲艺艺术,在地方高校中传承,有利于民族精神的传承。其次,地方高校应以地域特色文化为抓手,结合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过程,勇于担当,利用周边艺术资源,因地制宜鼓励并积极支持传统文化进校园。同时,传承、发展好地方文化资源,用地方文化资源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并最终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最后,四川荷叶作为一种群众艺术,其唱词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代的听众,是较为质朴的传承传统思想道德、民族文化思想,并积淀着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因此,在地方高校传承发展也是美育的体现之一。
(二)四川荷叶校园传承路径
1.手段创新方面。充分发挥说唱艺术的语言的魅力,结合方言的特色,融合当下青年人喜欢的元素、网络流行语等,编创简单的一些说唱曲段,朗朗上口。既是对古老艺术的发展创新,同时增加其传唱性和传播力。一方面发挥出四川荷叶说唱的优势,另一方面与时俱进,激发主要传播群体——学生们的兴趣,从而达到传承的效果。再者,可加入思政教化类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美育方面的教育。
2.路径传承方面。充分发挥校园在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阵地作用。使四川荷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首先,结合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适当举办一系列文化活动。其次,邀请传承人进课堂,使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地传统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其校园生活。最后,有条件的可以建立传习所,邀请传承人对学校师资进行培训,共同编写校本教材等。
3.平台搭建方面。鼓励支持喜爱传统艺术的学生成立兴趣社团,发挥高职特点,结合专业搭建通识平台,可以是社团、文化节、选修课、网课等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同时,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也可建立公益性对外讲座、演出等。
在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行动中,传统文化进校园是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传统剧目发展、传承离不开演员与观众,因此,学生是非常合适的受众群体,还可以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
注释:
①蒋守文.四川曲艺史话.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