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的音乐能力发展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情感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山东济南 250014)

音乐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息息相关,在音乐作品创作过程中,无论是作曲家进行了作品创作,还是表演艺术家对作品的二度创作,都是遵循着心理学的逻辑完成的,是对创作者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的展示,也只有经由心理学的渠道,创作者才能够实现自身内心音乐世界与外界的有效连接与沟通,从而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获得音乐审美的满足。由此可见,音乐活动可以说是一种心理活动的结果。因此,在当代大学生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内容的探索,立足心理学视角发展当代大学生的音乐能力。

一、心理学与音乐教育学

加拿大心理学家萨德拉通过对6个月婴儿喜欢的音乐类型研究,和谐的音乐更能够获得婴儿的喜爱,从而得出了人类具有与生俱来的感受音乐的天赋。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宾克在其研究中提出,音乐能够有效刺激人类大脑的相关区域,从而使人产生惬意的感觉,就像人们吃到甜品时的甜蜜惬意。因此,音乐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是紧密相关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音乐发展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人的心理活动则是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依据,因此,心理学与音乐教与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心理学为音乐教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心理学视角下,音乐教育学进行了音乐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人的音乐才能的发展以及通过怎样的音乐教育手段发展人的音乐才能等方面的问题的研究,从而形成了音乐教育心理学。通过针对纷繁复杂、问题交错的音乐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结合其他众多生理学、美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研究人由低到高的音乐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分支,从而探索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音乐人才培养的科学路径。

二、不同心理年龄阶段的音乐理解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音乐学习是基础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幼儿开始,到成长为大学生,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音乐学习都呈现出差异显著的音乐心理特征,对音乐的理解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把握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表现出的特色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些特征进行教学安排,以便于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接收音乐的内涵,从而经验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

大学生阶段,其心理年龄相对发展已经较为成熟,并且经历了从幼儿阶段音乐兴趣的激发,到中小学阶段音乐感知能力与理解能力的发展,再到高中阶段音乐欣赏、音乐认知以及音乐情感反应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已经进入到更高一级的发展阶段,其音乐学习心理是在以往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呈现出明显的音乐学习兴趣个性化、选择性等特点。同时,随着大学生阶段的音乐心理不断发展成熟,其自身的个性因素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力发展至最大,个人的音乐爱好、音乐兴趣成为影响其音乐能力获得的关键因素。因此,心理学视角下,促进大学生音乐能力发展,就必须要能够集中学生的音乐注意,增强学生的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

三、心理学视角下当代大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集中学生音乐注意,发展音乐听辨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音乐听辨能力是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我们常常存在的问题是只“听”音乐,而不能“辩”音乐,耳朵与大脑相分离,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不能去思考,这在音乐学习中就是在做无用功。因此,在大学生音乐教育中,教师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使其经过后天的教育与培养,具备“音乐的耳朵”,能够敏锐、准确的捕捉音乐信息。

在心理学视角下,学生调动听觉感知音乐,可以分为“注意”的音乐听觉和“非注意”的音乐听觉。“注意”的音乐听觉就是在“听”音乐的过程中,充分调动其自身的兴趣、意识以及情感等心理要素,去听“懂”音乐,这种“听”需要从一般的听晋级到更高层次的“凝神听”,这时候的音乐思维是活跃起来的。而“非注意”的音乐听觉,指的是在不经意间、不用进行分析思考的听音乐,这时候仅仅发挥的是耳朵的生理机能作用。例如人们在公共场合中听到的背景乐,或者在工作中、在路上的同时听的音乐。

在大学生音乐学习中,“非注意”的音乐听觉是制约其音乐能力发展的重要原因。在音乐学习中,学生如果调动的是“非注意”的音乐听觉,那么不仅会严重降低学习效果,并且也会造成学生的音乐表演或演奏平淡乏味,不能调动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因此,教师发展大学生的音乐能力,就必须要重视集中学生的音乐注意,调动起学生“注意”的音乐听觉,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保持较高的集中注意力,能够对听进去的音乐进行辨别与分析,从而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辨能力,久而久之,养成在音乐活动中融入心理活动的习惯,使得音乐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增强学生音乐积累,发展音乐实践能力

音乐实践能力是大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具备音乐实践能力,是指让学生能够掌握科学的音乐学习方法,学会以音乐理论指导音乐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已经进入到更深层次的音乐专业学习阶段,仅仅是具备音乐的欣赏、品鉴的能力是远远不足,更主要的是具备音乐创作能力,实现个体在音乐领域的深度发展。因此,在大学生音乐教育中,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是重要方面。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知识时,难免会感到枯燥无味,从而常常会出现消极的心理态度,音乐理论掌握不牢固,音乐能力就如同空中楼阁,必然导致音乐实践能力不足,制约学生音乐才能的发展。因此,重视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是大学生音乐能力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

心理学视角下,增强学生的音乐积累,发展学生的音乐实践能力,就需要让学生在“懂得”音乐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完成音乐知识网络的自我构建,形成合乎逻辑的音乐知识链条,从而使得音乐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变得更加容易。从心理上让学生“懂得”,要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在大脑中构建出音乐知识网络,通过对音乐知识分门别类,并找出其中的逻辑联系,从而从一个知识点就能够牵连出整条知识索链。例如,当“乐器”概念进入到大脑后,通过大脑搜索,就可以获取乐器类别中的下一级概念,如“打击乐器”“弹拨乐器”等,直至细分为具体的大鼓、手鼓以及筝、琵琶等。在知识网络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扩展,知识也就逐渐地积累,人对音乐的认识也就会逐渐与客观事实接近。

运用这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加具有逻辑性。例如,教师可以将音乐理论编织成音乐框架网络,包括音乐要素、音乐构成等分类,然后细化音乐要素中的音高、节拍等,音乐构成中的调式、调性等,在音乐框架之下,让学生自己去丰富与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按照不同的阶段要求,指导学生在分门别类地框架中应当丰富的知识,如什么节拍、什么调式等,从而不断增强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的积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感到音乐理论知识是顺畅的,而不是杂乱无章的,并能够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与此同时,学生音乐知识积累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涉及文学、美学等人文知识的积累,学生的音乐艺术素养也可以得到发展。

(三)调动学生音乐情感,发展音乐审美能力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个真正的音乐人必备的能力之一,只有具备音乐审美能力,才能有更高层次的音乐感知、音乐理解与音乐表现能力。音乐作为一种艺术,是难以被量化的,每个人对音乐的审美也受其主观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在音乐感知、理解与表现上的差异。在心理学视角下,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情感的投入,在学生欣赏、辨别音乐作品的过程中,充分把握音乐的内涵与表达的情感,并将自身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融合,从而从中能够获得音乐之美的体验,并能够将这种体验与理解渗透到自己的音乐创作、音乐表演或演奏当中,那么学生就实现了音乐感知、理解与音乐表现能力的更高层次的发展,获得真正的音乐能力。

大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已经相对成熟,其情感认知也达到较高的高度,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可以为学生构建良好的音乐交流与互动平台,让学生通过交流与沟通,深入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在交流与互动中,学生能够用心走进音乐,真正在音乐中感受音乐,同时在评价中了解他人对音乐的理解,增强自身的音乐感受,拓宽自己的见解,逐渐形成客观的音乐艺术评价能力,进而发展出较高水平的音乐审美能力,最终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音乐教育学与心理学具有紧密相关的关系,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需要必须要关注心理因素的影响。对于大学生来说,其心理发展水平相对成熟,个体心理因素对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当代大学生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合理把握学生的音乐心理,注意提高学生的音乐注意,增强学生的音乐积累,调动学生的音乐情感,从而为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心理学心理情感
“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何清华:邂逅心理学
台上
跟踪导练(二)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