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的未来路径思考
2021-07-12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北京 100875)
中国电影“双奖”在数十年的岁月洗礼的过程中,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然而其存在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特别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猛烈冲击,全球艺术行业特别是电影行业面临前着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在全球电影行业陷入困境的时候,中国电影业在中国抗疫胜利的基础上,成功推出“国庆档”“春节档”等优秀影片,创造出了中国电影历史上一个个万众瞩目的奇迹。中国电影“双奖”站在历史的交叉路口,回望过去历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深入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事业特别是电影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刻理解电影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努力提炼出中国电影“双奖”未来发展的创新性思考与建议。
一、概况与历程:中国电影“双奖”的回望
20世纪80年代,为了落实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中国电影家协会与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于1981年共同创立了中国电影金鸡奖,该奖项作为中国电影界最具权威性与专业性的电影奖项,被誉为中国电影的“专家奖”。中国电影金鸡奖距今已成立满40周年,共成功举办33届。因当年创立于农历鸡年,故名为金鸡奖,以金鸡啼晓的美好寓意激励着当代电影工作者为中国社会主义电影事业繁荣昌盛而奋发拼搏。纵观中国电影金鸡奖40年历史之路,其中获奖最多的电影作品当属谢晋导演执导的作品《芙蓉镇》,共斩获10项,可谓中国电影的时代标杆。
大众电影百花奖在周恩来总理的倡导下于1962年创办,该奖项秉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以盛开的百花为名,象征着春色满园,受到中国大众的广泛认同,因此被誉为中国大陆电影的“观众奖”。该奖项距今已成立近60载,共成功举办35届,是中国电影三大奖中历史最为悠久,最受中国大众关注的电影奖项。在历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获奖最多的影片为林超贤导演执导的《红海行动》,共获得5项大奖。
于中国电影而言,中国电影金鸡奖是中国电影的精英文化立场的代表,而大众电影百花奖则是大众文化立场的代表,中国电影“双奖”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为口号,体现出中国电影的精英立场与大众审美之间的相互平衡与统一,共同引领中国电影走向可持续繁荣发展道路。
二、功能与特征:中国电影“双奖”的多元价值
在中国电影百余年的历史中,中国电影“双奖”的设立无疑对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其中,中国电影金鸡奖作为中国电影“专家奖”,凭借其引领性、专业性、权威性、学术性的明显特征,树立起中国电影的权威标杆;而具有“观众奖”美誉的大众电影百花奖则以大众性、娱乐性始终吸引着中国电影观众的注意力,力图为中国观众评选出许多喜闻乐见的电影作品。如今,在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之时,中国电影在祖国抗疫成功的基础上,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傲人的中国智慧在非常时期攀登中国电影的时代巅峰。在迎接中国电影金鸡奖成立40周年与大众电影百花奖成立近6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双奖”在新的时期呈现出令人欣喜的成果。本文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维度对中国电影“双奖”进行剖析,力图探索其多元价值。
(一)宏观理解:中国电影“双奖”紧贴国家政治文化方向
中国电影“双奖”都是中国进入新时代以来历史最为悠久的两大电影奖项,每一届的颁奖典礼是中国电影界的重大盛典。同时,几十年以来,中国电影“双奖”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心同德,顺应党和国家的发展,顺应党和国家各个时期的不同重大决策。中国电影“双奖”充分利用其平台,在不同时期评选出无愧于党和国家、无愧于人民的中国好电影,努力讲好中国故事,擦亮“国家名片”,维护中国形象,树立响亮的中国品牌。中国主流电影《红海行动》不仅在中国电影金鸡奖中斩获10项大奖,成为历届获奖最多的影片,并且获得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从评选结果可以看出,中国电影“双奖”始终紧贴国家政治文化方向,用电影的独特的镜头语言反映党和国家所需要的时代最强音。
(二)中观认识:中国电影“双奖”引导电影产业发展方向
中国电影“双奖”在推动电影艺术发展的同时,也引导着电影产业的前进方向。中国电影“双奖”的设立与举办对于中国电影的市场化推广、技术突破以及电影人才带来的“流量经济”等方面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从市场的层面来说,中国电影“双奖”具有强大的市场效益,能在短时间内推动电影市场化。中国电影金鸡奖、大众电影百花奖相关的节展活动为电影工作者和电影机构提供了自我推广作品的平台,以赢得更多的合作机会与营销机会,为中国电影市场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与动力。
从技术层面来说,中国电影“双奖”在电影的制作技术方面同时也起到了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远远落后于欧美电影的高质量工业制作,但中国电影“双奖”的评选活动与结果铺垫了中国国产电影技术层面的前进道路。近年来,从中国影片可以看出有中国电影的制作技术持续取得阶段性成果。首先,中国电影技术不断推进数字化发展,数字化影院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其次,中国电影3D制作技术已进入世界前列;最后,中国电影制作逐渐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努力实现关键设备的国产化。《烈火英雄》《红海行动》等电影的获奖结果,无疑是对其电影技术的一种肯定。
从电影人才层面来说,中国电影“双奖”的每一届的评选结果,包括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男女配角等奖项,毫无疑问是对电影人才的鼓励与认可,这些评选结果将引起观众对获奖人员的关注与热议,不可避免地带动了“流量经济”的发展,为获奖的电影工作者未来的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口碑与票房基础。
(三)微观针对:中国电影“双奖”凸显中国电影的内容细节
中国电影“双奖”的成功设立,从多个层面引导着市场与观众对中国电影细节内容的关注,包括题材、剧情、风格、表演、思想与审美等方面的关注。一方面,从奖项分类的多样性来看,丰富的奖项使得观众对单项获奖影片的突出之处具有其针对性的关注与欣赏。比如,中国观众通过对中国电影金鸡奖历届获奖最多的最佳导演张艺谋的关注,进一步深入了解天才电影艺术家张艺谋的独特电影风格。另一方面,从评选结果来看,优秀的获奖影片引导着观众对不同影片的内容进行自主性分析与判断,提升观众自身艺术审美与鉴赏能力。比如,在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的评选出中,林超贤执导的《红海行动》获得最佳故事片,以及个人获得最佳导演奖,而吴京凭借着《战狼2》获得最佳男主角,这些评奖结果引导着观众对获奖影片进行比较与分析,逐渐形成个人的审美喜好。不得不说,中国电影“双奖”的获奖作品始终体现着优秀的中国电影应有的内容厚度、艺术精神与审美所在。
三、发展与启示:中国电影“双奖”的未来方向
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大众电影百花奖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无疑创造了无比辉煌、万众瞩目的历史,但在近年来其关注度有所下降,又逢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强烈冲击,中国电影在这个跌宕起伏的时期奇迹般地迎来了新的春天。比如在后疫情时期,国内上映的“国庆档”“黄金周”与“春节档”影片均取得了优秀的票房成绩。当下,恰逢中国电影金鸡奖创立40周年与大众电影百花奖创立近6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双奖”在新时期亟须更加注重大众性、权威性与独特性的体现,引领中国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以大众性凸显中国电影的创作方向
中国电影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始终坚持北京电影学院首任校长陈波儿校长的“三人民”的艺术观,即向人民学习、为人民服务、做人民的艺术家。电影艺术如“行舟”,观众需求如“流水”,想要让中国电影的船舶驶向辽阔的大海,离不开中国观众的承载。因此,中国电影“双奖”应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审美需求为标杆,紧贴人民的生活,努力创造出符合大众审美喜好的优秀影片。
(二)以权威性引导中国电影的优质评论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互联网的普及,如今已成为“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凡事利弊共存,在一片表面看似繁荣的电影评论背后,不乏一些碎片化、低俗化、随意化的电影评论出现,因此在一片哗然的评论当中,如何把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电影评论传达给广大观众显得尤为重要。中国电影“双奖”的评选是对中国电影作品的质量评证,也使得来自电影学者的真正具有权威性、专业性的电影评论走近中国观众,提升群众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大众以更专业的眼光与角度了解电影艺术,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以独特性建构电影艺术的中国学派
中国电影“双奖”多年以来力求评选出电影行业中的各项“最佳”奖项,在其未来的发展中,应加强针对电影作品中的中国学派的意识体现。中国电影学派是中国当代电影国际代名词,目的是用影像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是我国实现从电影大国走向电影强国目标的重要任务。近几年,中国电影市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优秀电影,如《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少年的你》《你好,李焕英》等等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我们不断地看到中国电影的崛起的希望,其中离不开影片中对于中国品味、中国情感、中国审美的体现,我们期待中国电影“双奖”在未来的发展中对这些体现中国艺术的时代精神的作品给予更大的肯定与认可。
四、结语
中国电影“双奖”过去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光辉历史,对中国电影的发展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新的时期,我们期待中国电影“双奖”更好地发挥引领导向作用,更多地呈现出中国电影中的中国精神、中国气质与中国力量,为实现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与电影强国目标不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