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我国独立艺术出版的文化生态
——以abC艺术书展为例

2021-07-12

大众文艺 2021年8期
关键词:书展出版物书店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管理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一、从艺术书展的兴起看独立艺术出版现状

1.艺术书展的兴起

有别于传统书展,目前我们所提到的艺术书展多指以独立艺术出版物为核心的展览。独立艺术出版作为独立出版的艺术部分,伴随着独立出版发展的始终。自20世纪60年代,独立出版就已经作为一种发声手段蓬勃发展,而伴随着艺术书展的出现,独立艺术出版物拥有了更广阔更集中的展示平台。一般认为,最早的艺术书展由全世界艺术家书收藏量最大的公共机构之一——Printed Matter于2006年在纽约举办,并于2013年将艺术书展带到洛杉矶,使纽约艺术书展以及洛杉矶艺术书展成为全世界书籍艺术家和独立出版机构展示与交流的盛会,推动着当代艺术运动的前行。艺术书展在世界各地的兴起,大部分发生在近些年,如2009年开始举办的东京艺术书展,目前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独立艺术书展。我国最早的独立艺术书展abC(art book in China)项目始于2015年,并在2016年联合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首次合作“abC艺术书展”。

2.abC艺术书展

abC(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是国内极具代表性的独立艺术出版集中性展示与传播平台,目前每年在北京和上海举办,致力于向更多观众引介独立出版创作,推广艺术家书和独立出版物,推动一种轻便、自由的创作形态,鼓励年轻人实现个体表达自由,并引入全球优秀出版作者和机构建立对话。相比于更多是面向大众,或是作为版权交易和新书推介场所的传统书展,abC艺术书展的现场充满当代文化艺术的氛围,打破观众对出版物的刻板印象,通过艺术性的表达与创作传递趣味,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

3.独立艺术出版现状

从abC艺术书展的呈现来看,展方构成已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出版机构或组织、艺术家个人或创作团队,还包括书店或发行方等;从出版物形态看,展示形态呈多元化趋势,涵盖书籍、杂志、印刷物及数字化、表演性或其他实验形式的出版物;从出版物内容看,大部分以现当代艺术为主,包括且不限于摄影、美术、设计、艺术写作等。

尽管与主流出版相比,独立出版仍显“小众”,但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优秀的作品受到了更多关注,独立艺术出版物的受众群体也从相关业内人士扩大到了更多对艺术抱有兴趣的人,或者可以说,独立出版没有小众,只有分众。消费艺术家的某件作品,或者某件新奇的东西,已经成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此外,在abC艺术书展上,不仅可以看到很多本土艺术家书和自主出版物,也常见国外独立出版方的身影,因此,所呈现的不仅仅是一场中国当代独立艺术出版的盛宴,更是一场全球优秀出版作者的对话,展现着不同区域独立艺术出版的文化生态。

二、从艺术书展的现场看出版物新特点

1.似书非书,形态多样

往往当我们谈道“书”,会有一种刻板印象,即认为书是装订成册的实体著作,而艺术书展上的“书”却打破了这种印象,“书”可以是手工书、印刷物、独立唱片,或其他似书而又非书、突破书本身形态框架的出版物。出版物的介质不一定是普通的打印纸,也会出现镜面、胶卷、扑克牌、石头等特殊材料,使书更像是一件稀缺性的艺术作品,并带有手工感、趣味性的特质,在增强其本身吸引力的同时,重塑了观众对独立艺术出版的认识。

2.独立创作,个体化叙事

艺术书展中的独立创作者,通常被称为“书籍艺术家”,他们的出版物通常被称为艺术家书。在艺术出版中,关于“艺术书”和“艺术家书”的概念虽没有过于明确的划分,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二者是有区别的。艺术书多指向书店艺术图书区的理论、画册类等书籍的统称,更注重书的功能指向性,而艺术家书则更强调独立创作,强调艺术家自身理念与思考通过特定材料或形式在书这一载体上的整体呈现,因此更像是艺术家以书为媒介的艺术作品。

不同于其他艺术书,艺术家书的创作可以由创作者本人操控书籍从制作到发放的整个过程,这在艺术创作的媒介上是一种突破。青年艺术家温凌从2012年起尝试用家用打印机印刷自己的漫画,并先后出版了《54boy》《FMB》《One Day in My Life》等漫画书和明信片,简单的材料和工具没有限制艺术家们的想象,反而让我们看到一个真正的独立思考者的视角。

3.数字化独立出版物涌现

数字时代,出版物的存在方式呈现多样化。2018年abC艺术书展北京站特别呈现“桌面艺术博览会”,对数字媒介作品的呈现形式首次开启尝试与讨论。同年上海站更是首次将音像类出版物纳入独立出版版图,为音乐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有效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观众注意到音像出版物的文化艺术价值,及其承载平面设计、印刷工艺与工业制作的诸多可能性,使“书”“出版物”概念的边界进一步扩大。另外,不少创作者将自己的数字化作品放进“书”中,当读者探索这本书的同时,也可以通过移动设备扫描进行作品欣赏,这也意味着,将书本身的物理特性与数字化内容相结合,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成了阅读体验的新方式。

4.特殊题材的表达

艺术书展上的独立出版物相较传统出版少了很多限制,不仅视觉上显得多元,内容的表达也十分引人注目,女权主义、LGBTQ+群体、黑人平权运动以及亚文化题材的艺术表达,在书展上已经常见。另外,特殊题材出版物在艺术书展上出现,是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的过程。来自世界各地的展方,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面临的社会问题及自身态度各不一样,聆听这些不同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促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包容性。

三、困境与未来:独立艺术出版在中国

目前我国独立艺术出版面临的困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身份认同问题,二是内容审查问题。就独立出版的“身份”而言,因其游离于我国现有的出版体制和市场规则之外,没有获得正规书号或刊号,所以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出版,因此在国内也没有真正的独立出版社存在,而是多用“出版机构”“出版计划”等名称代替。身份问题带来渠道问题,由于没有合法身份,也就不能通过常规出版发行渠道流向大众市场,只能在一定条件下进行小范围传播;随着独立艺术出版在我国受到更多关注,内容审查问题也逐渐成为焦点。2020年南京艺术书展的“文化执法”事件加剧了独立艺术出版物在内容审查问题上的舆论力度,对于利用独立出版手段混杂非法内容的行为的确应予取缔,但是对于诸如人体美学的作品是非法还是艺术表现,这种标准如何界定又显得模糊不清。因此,独立艺术出版在中国的发展必定要经历坎坷,但坎坷与希望并存,就目前发展模式而言,出版物边界的拓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其身份的合法性问题,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又不断扩大了其影响力,使独立艺术出版正在没有挑战监管部门红线的状态下良性发展,具体表现为:

1.线下交流渠道不断拓宽

独立艺术出版能够拥有一个更广阔的交流平台,离不开艺术书展及独立出版物书店的作用。目前国内的艺术书展仍主要集中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小城市的目标读者仍然缺少参展的机会,而独立出版物书店的涌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艺术书展稀缺性的问题,上海的香蕉鱼书店,宁波的假杂志书店,成都的无早书店,都是近年来在国内接受度较高的独立出版物书店,已经凭借着鲜明的特色吸引着一批读者群,通过精选独立出版物以及举办多元化的社会活动,扩大了独立艺术出版的影响力。

2.社交媒体发展带来新机遇

在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的时代,一些艺术家或创作者凭借着优质的内容创作在社交媒体平台已拥有了一部分相对稳定的粉丝群体,从而扩大了自身出版物的影响力;受新冠疫情影响,abC艺术书展在2020年7月首次通过躺平APP举办了线上艺术书展,成为国内独立艺术出版物线上展览的开始,显然,灵活利用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当下独立艺术出版发声的必然要求。

3.与大众出版展开合作

独立漫画家王烁(@anusman)由起初的个人创作,到2017年与新经典发行公司联合出版独立漫画《门先生》,用漫画的形式讲述市井小民的幸福生活,成为独立艺术出版与大众出版展开相关合作的先例。独立出版尽管与大众出版显现出很多不同,但它们都是文化传播的方式,承担着文化传播的重要任务。对于艺术的传播来说,不应是“一个人的狂欢”,而是需要贴近大众,传统出版社加大对新生事物的关注以及对优质内容的挖掘,也是自身进步发展的需要。

4.创作者积极探索出版物的更多可能性

创新是出版发展之源,独立艺术出版者作为最富创新性的出版群体之一,承载着探索出版物更多可能性的重任。艺术家们对此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一定水平的设计背景,对书的理解可能各不一样。形态的多样性、内容的突破性,都是对出版物本身概念的拓宽,回想杜尚提交小便池作为艺术作品参展,一切皆可为艺术,那是不是如今正在走向“一切皆可为出版”的道路呢?显然,“以书为媒介的艺术创作”光谱正在丰富,人们实现个体表达自由的途径越来越多,探索出版物的更多可能性无疑是独立艺术出版的未来道路之一,但也应警惕落入一味迎合大众,追求标新立异、特立独行的窠臼,对于由此带来的某些混乱局面应多加反思,不忘独立艺术出版的本心。

四、结语

从目前我国独立艺术出版的文化生态来看,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承载着文化创意产业的众多可能性。它使艺术不再遥不可及,也让天马行空的创意跃然纸上,让出版与艺术的未来同样不可估量。因此,我们更需要一些包容的眼光,即便这只是开始,但仍值得我们充满期待。

猜你喜欢

书展出版物书店
“空场”书展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
独立书店联合荐书榜(总第八期)
沈鹏《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2017年出版物
《诗为同门七子书展》
最美书店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
Global analyses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ea ice, and night marine air temperature since the latenineteenth century
Arctic sea ice decline: Faster than forec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