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句训练成为小学语用教学的点睛之笔
2021-07-11张春英熊英梅
张春英 熊英梅
【摘 要】依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强调与要求,教师在强化学生的语用训练时,应注意结合学生各学段的学习特点和心智发展,以词句训练为语用训练重心,明确词句训练的出发点,找准词句训练的切入点,注意词句训练的均衡点,用心设计训练方式,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
【关键词】语用教学;语言训练;小学语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到:“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1]3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懂得并善于使用语言文字,进而提高综合素养。这些年来,很多一线教师越来越注意到语用教学的重要性,日常的阅读教学也对学生提出了各方面的学习要求。但是,阅读教学究竟该怎样进行语言文字教学却拿不准,对学生的语用训练也不到位。词与句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精准恰当的词句训练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点睛之笔,值得我们多加探究。
一、明确词句训练的出发点
1.提升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最好方法。统编教材为小学生选编了一篇篇极具童趣的文章,既贴近学生生活,也充满童年幻想。除了优秀的语言载体,教师还要费心设计多样又灵活的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词句训练中体会语言的妙处,增强文字欣赏、理解、表达、运用能力。比如,在教学《找春天》一文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通过抢答或随机点名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词句填空训练。
师:同学们,我来说,你来答,让我看看谁的速度快。她在柳枝上……
生1:荡秋千。
师:她在风筝尾巴上……
生2:摇啊摇。
师:她在喜鹊、杜鹃嘴里……
生3:叫。
……
师:她在蓝天的云朵上……
生4:睡觉。
师:她在荡漾的水波上……
生5:舞蹈。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方式的基础。教师一开始的提问并没有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因此学生回答得轻松且快速,教室里回答问题的气氛逐渐热烈,学生的兴致也逐步提高。在学生逐渐掌握本段语言的组句模式后,教师的提问逐渐脱离文本,学生也开始展开想象,依照课文示范真正展开词句训练。学生在一唱一和中,潜移默化地掌握了拟人的写作手法,在欢快的游戏中提升了语用能力。
2.落实目标
语言文字的训练既要充满乐趣,也要在当前学生能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培养目标。因此,词句训练的设计要关注课标中不同学段的学段目标,并在日后的阅读教学中一一落实。比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的学生应“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第三学段的学生要“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1]7-13。也就是说,学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学习目标,教师应该有组织、有目的、有策略地安排阅读教学中的词句训练,以课标为出发点对语用训练进行长期、有针对性的设计。
二、找准词句训练的切入点
1.情境式训练
情境式训练是我们常用的教学方式。所谓的情境式训练,就是结合特定的境况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一定条件的限制下思考问题。情境式训练中,学生要根据所设情境进行词句训练,唤起认知和情感共鸣,以达到训练目的。情境式训练要遵守真实性原则、实效性原则、生活性原则、趣味性原则,同时要注意形式上的创新性、语言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教师可以通过实物演示、营造句式等方式创设情境,以此为切入点进行词句训练。比如给出以下句式让学生填空:“人们常说,春天是贺知章《咏柳》中的__________________,春天是朱熹《春日》中的_________________,春天还是杜牧《江南春》中的_________________。”这是一道开放性很高的填空题,为学生提供了充满诗意的春天的情境,既考驗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熟悉度,也考验了学生对相似语言情境的揣摩体验能力。
2.比较式训练
“比较”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比较时,我们根据一定的标准将具有某种联系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不同事物之间的异同及关系,进而对所要认识的事物产生一定的认知。小学阶段的词语教学要求学生能通过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并能辨别其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比较式的词句训练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达成以上教学目标。近义词比较、反义词比较等比较方式都能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实际提高。如在教学“新鲜”一词时,教师可以出示填空句:“这里的空气是_________________的,蔬菜是_________________的,一切事物都是_________________的。”然后提问:这里的空缺处是否都能填上“新鲜”一词,三个“新鲜”的含义是否一样?学生在比较时就会发现,虽然三个空缺都能填上“新鲜”一词,但语境中空气“新鲜”指空气经常流通,不含繁杂气体;蔬菜“新鲜”指没有变质、没有经过加工处理、没有枯萎;事物“新鲜”指出现不久,不普遍、少见、稀罕。比较使学生直接感悟汉语用词的灵活性,从而学会结合语境理解字词含义。
3.补白式训练
对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课标要求:“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1]6这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学生的语用训练还要注意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只是停留于一般层面的能读会写,就达不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那么,什么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呢?补白式的词句训练就是很好的训练方法。以课文为基础,为文本补白、为作者补白、为编者补白,都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课文情感、态度的理解,也能很好地激发创造潜能。无论是对文本省略号的补白,对文本伏笔的补白,对故事结尾的补白,或是对主人公内心的补白,都要强调以原文情境为基础,注意补白的合理性。比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笔者与学生花费了大量时间分析过桥一段老汉与小伙子的互动,才对“她来祭奠两个人,只见_________________”进行补白。党员和父子的双重身份,使得文中两人采取了看似矛盾的行动。本题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体会人物塑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两人的行为动机,才能辨别人物关系,明晰课文主旨,领会作者有意隐藏一层关系的构思之妙,进而站在原构文方式的前提下合理地对课文进行补白。
4.迁移式训练
教师要仔细钻研课标对语言文字运用提出的要求,以此为指导进行词句训练,使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将语用技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不断地积累、模仿、实践中迁移运用,走向语言文字的创新。比如,在教学《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抓住“蜜蜂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乎乎,圆滚滚,就像一个小毛球,停在上面一动不动了”一句进行迁移式词句训练。学生首先要仔细分析该句的用词和造句方式。其中,“嗡嗡”是拟声词,“胖乎乎”“圆滚滚”是ABB式的词,拟声词与ABB式的词组合使用能使语言更亲切自然,更富有童真童趣。针对这一语句特点,学生口头填空造句:“在我的童年里,我曾看到,小鸡在草丛中低着头_________________啄虫子。小花猫从屋后蹿了出来,_________________叫着。”或“在我的童年里,草地是_________________,谷子是_________________,太阳是_________________,水珠是_________________。”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增强了文本归纳能力,锻炼了日常生活观察能力,也提升了口头表达能力,这就是迁移训练的效果。
三、注意词句训练的均衡点
随着教学的改革发展,教师对每篇课文的教学点不断深挖,从修辞方式到谋篇布局,可以说处处钻研,无不深究。这对我们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言自然大有好处,但也要注意方法。一些教师在挖掘教学价值时没有关注课标对各学段的教学要求,对文本的挖掘过深,语言文字训练强度过大,超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无疑是揠苗助长。
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认识到语用训练是多方面的,有口头表达训练、书面文字训练,也有写作技巧训练、修饰语运用训练、主旨理解训练等。因此,要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训练,不仅要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历史背景,领悟文学艺术的魅力,也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去实践,使用自成一格的语言和文字来表现真实生活的美。
语言文字训练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语文素养的综合性人才,因此教师在安排训练时一定要注意课标提出的培养目标,引领学生融会贯通,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学会举一反三,真正意义上提高训练的有效性。词句是行文构篇的基础,词句训练是语用训练的关键,只有用心设计有效的词句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反复强化,才能画上这笔语用训练的点睛之笔!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責任编辑:朱晓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