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宫礼吉服中的黄色及槐子黄栌染色研究

2021-07-09金鉴梅赵丰刘剑王业宏

丝绸 2021年5期
关键词:黄色

金鉴梅 赵丰 刘剑 王业宏

摘要: 黄色是中国传统色彩中的五正色之一,也是清代宫廷特有的、应用于正式场合的礼吉服用色。文章探讨了清宫礼吉服中明黄、杏黄、金黄三种色彩的功用范围、色相区域及染色工艺。通过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得知:礼吉服色中等级次序为明黄>杏黄>金黄,且有详细的使用规范。依据织染局染作档案记载进行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炒槐子染液放置发酵5 d以上后,a*、b*和K/S值均明显上升,明黄色更可能是炒槐子染液放置发酵5~15 d染色而成。槐子和黄栌套染时,增加黄栌比例、以K2CO3溶液进行后处理,可以使染得颜色向橙红色变化,从而获得杏黄和金黄色。

关键词: 清代宫廷;黄色;染色工艺;槐子;黄栌;礼吉服;色彩区域

中图分类号: TS19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05-0026-08

引用页码: 051105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05.005(篇序)

Abstract: Yellow as one of the five Chinas traditional primary colors is also a unique color used for formal occasions in royal dres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function scope, hue range and dyeing process of bright yellow, apricot yellow and golden yellow used in Qing dynasty royal dres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ocument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rank order of colors in royal dress is bright yellow>apricot yellow>golden yellow, and there are detailed usage specifications applicable for these colors. The results of the simulation experiment based on the archiving records of Weaving and Dyeing Bureau showed that the values of a*, b* and K/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dye liquor of fried sophora japonica was placed to ferment for more than 5 days. And there is a greater possibility that bright yellow is dyed by the dye liquor of fried sophora japonica after standing to ferment for 5-15 days. When overdyeing with sophora japonica and cotinus coggygria, b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otinus coggygria or finishing with K2CO3 solution, the dyed color will have an orange-red change, thus obtaining apricot yellow and golden yellow.

Key words: Qing dynasty palace; yellow; dyeing; sophora japonica; cotinus coggygria; royal dress; color range

清代是古代天然染色技術发展的鼎盛时期,黄色作为清代宫廷服饰中最高等级的色彩,受到众多学者的研究和关注。有从历史文献及色彩文化角度分析清代明黄色朝袍功用和色彩内涵特征[1-2],也有运用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方法对清代纺织实物中的黄色染料进行检测鉴别[3-4],但少有从染色工艺角度对其色相区域进行分析的相关研究。黄色在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体系中为五正色之一,在汉代的《礼记·玉藻》中就明确了其在服装上的应用关系即“衣正色,裳间色”,而:“正谓青、赤、黄、白、黑五方正色也。不正谓五方间色,绿、红、碧、紫、骝黄。”[5]其中所描述的“正色之黄”和“间色之黄”体现在服色上为何种黄色,其色彩特征既有相应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受到了染色工艺的技术性制约。本文通过对清代冠服制度文献的梳理、对实物和图片资料色相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了清代宫廷礼、吉服的黄色功用范围及色相区域。在文献及实物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清代乾隆朝织染局染作档案记载的染材消耗比例为主要依据,通过模拟实验对染色技术文献中记载的相关工艺进行考证复原,将实验所得颜色与资料中的色相区域相比较,总结各影响因素下的色相变化规律,力求为古代纺织品色彩及工艺的复原研究提供参考。

1 清宫礼吉服中黄色色名及功用范围

中国服色文化自周代开始已经有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唐代时穿着黄色袍开始成为天子的专属。隋唐至明代,天子着黄色多作为常服使用,颜色主要以带有红色调的赤黄色为主,色名有赭黄、赤黄、柘黄等。清代一改前代冠服制度,黄色跃升为礼服、吉服服色。清宫礼服、吉服相较常服、行服、便服等来看制式最为严谨,以其作为清代最高等级服色“黄色”的载体展开研究,更能相对准确地分析出清宫服饰中黄色的色彩特征。清代宫廷礼服主要是各种重大朝会、祭祀和节日中皇室成员及百官需要穿着的服饰。品类主要包括朝袍、衮服、端罩、朝褂、朝裙等,此外还有朝冠、朝带、朝珠、朝靴等配饰。清代乾隆之前有比较明确的朝服、祭服之分,嘉庆之后祭服称谓已被弱化,祭祀时的礼服统称为朝服[6]。清代吉服主要是用于庆寿、大婚、宴席等吉庆场合的服饰,主要品类由皇帝、后妃们的龙袍、龙褂,皇室宗亲、品官、命妇的蟒袍和吉服带等配饰组成。清代的冠服制度,从顺治颁布剃发令始,进行了多次修订:康熙九年颁布了《服色肩舆永例》;雍正十年校勘了《大清会典》;乾隆朝又分别在乾隆十三年、二十六年和三十一年校勘完成了《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会典则例》和《皇朝礼器图示》;嘉庆、光绪又陆续增补修订了《大清会典事例》和《大清会典图》。

本文梳理了《大清会典图》[7]和《皇朝礼器图示》[8]两本史料,归纳得出清代黄色在礼吉服中的功用范围,如表1、表2所示。其中主要应用的色名为明黄、杏黄、金黄三种,主要是有宗室爵位者及其配偶、子女才能使用,以明黄色为至尊。明黄色在服装上主要为皇帝、皇后和皇太后专用。皇贵妃只能在吉服龙袍中穿着明黄色,皇太子和皇太子妃只能在腰带和绦等装饰上少量应用明黄色。杏黄色则为皇太子和皇太子妃服色专用。金黄色只有皇子、固伦公主至县主、皇贵妃至妃能在服装上大面积使用,其他人只能在部分配饰中少量应用。此外亲王、郡王和世子的蟒袍只有在曾经赏赐使用金黄的情况下服用。清代服装用色等级森严,如《兵部处分则例》规定:“官兵人等服色俱有定制,惟上赐许服用外,如有越分僭用服色如黄色秋香色……之类者系官革职。”[9]可见,越级使用服色是比较严重的僭越违制行为。

2 清宫礼吉服中黄色染料及色彩特征分析

2.1 明黄色染料及色彩特征

清代染明黄色相关文献资料主要有两处:一为乾隆年间的内务府销算染作档案(简称“染作档案”),其中记录明黄色为槐子所染,且在清代乾隆十九年至五十年份(1754—1785年)的染作档案中,染同样颜色各物料的消耗比例皆相同。如乾隆四十年的染作档案中记载:“明黄色合络纰三斤十三两五钱,染用明矾一斤七两六分二,槐子五斤十二两二钱五分,木柴十五斤六两。”[10]可知,染明黄色主要选用槐未开花蕊为染材,以明矾为媒染剂,在染色过程中消耗了木材,应为需要加热的染色工艺。根据清代度量衡制度将所记录消耗重量换算成现代公制单位[11],染明黄色织物、槐子和明矾的消耗质量比例约为2.67︰4︰1。另外一处记载清代明黄色染材的为安徽图书馆藏抄本《布经》中的:“染各样杂色每百尺该用颜料数目”“明黄,姜黄十斤。”可见,清代松江地区也有以姜黄做直接染料染得明黄色,一般认为《布经》中所记载的染色工艺以染棉布为主[12]。清代礼服吉服材质以绸、缎、纱等各类丝质品种为主。清代宫廷的御用丝织中心中,京内织染局主要供上用和内用纺织服饰制作[13],可初步认为清代礼吉服中的明黄色主要是染作档案中记载的槐子染得。

关于槐花染黄色,最早见于北宋的《本草衍义》:“槐花,今染家亦用,收时折其未开花煲煮一沸出之釜中,有所澄下稠黄滓,渗漉为饼,染色更鲜明。”[14]宋代时古人已经以槐花蕊为染材,用煎煮法提取染液。槐花中的主要色素成分芦丁和槲皮素有微溶于冷水的特性,古人将黄色沉淀物过滤收集制饼用以储存。明代时,关于槐花染黄的记载开始出现多处对炮制方法的强调,如《广群芳谱》记载:“槐四五月开黄花,未开时状如米粒,采取曝干,炒过煎水染黄甚鲜,其青槐花无色不堪用。”[15]明清时人们已经发现用炒制过的槐子可以染得更加鲜艳的黄色,而青槐花染色性能不佳。《物理小识》中又有记载:“栀子染黄,久而脱色,不如槐花。”[16]说明了槐花拥有比其他黄色染材更好的色牢度,这也可能是槐花染黄在明清时被广泛使用的原因。

本文以中国丝绸博物馆馆藏的2件龙袍为实物资料,对其中衣身明黄底色样本,用CM-700d分光测色计(柯尼卡美能达投资有限公司)对样本区域黄色进行测色并记录数据,见表3。此外还搜集了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发布的明黄礼吉服图片共66件,其中清代顺治4件、康熙朝2件、雍正至光绪朝各10件作为辅助参考[17],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中的拾色器工具采集图片中衣身明黄色相,记录L*、a*、b*、C*、H数据,与前述实物资料一并统计a*、b*色相区域,如图1所示。借助CIE1976 L*、a*、b*色空间进行分析,其中L*表示明度、a*表示红绿色相值、b*表示黄蓝色相值、C*表示彩度、H表示色相角。由表3和图1分析可知,实物测色和图像资料中的色相点都集中在第一象限,a*值主要集中在2~13区域,b*值集中在45~80区域,属于较高彩度、明亮的黄色相,略偏暖色。

2.2 杏黄、金黄色染料及色彩特征分析

依据清代乾隆四十年染作档案记载:“金黄色纬二斤十一两一钱七分四厘,染用明矾十二两四钱九分二厘,槐子十三两四钱九分二厘,黄栌木四斤七钱六分一厘,木柴十斤十二两七钱。”“杏黄色纬二斤十一两一钱七分四厘,染用槐子二斤十一两一钱七分四厘,明矾十三两四钱九分二厘,黄栌木一斤五两五钱八分七厘,木柴十斤十二两七钱。”[10]其中记录金黄和杏黄是由槐子和黄栌以不同比例染得,将物料消耗换算成现代国际单位后,杏黄色中织物、槐子、黄栌和明矾的比例为3.2︰3.2︰1.6︰1,金黄色中织物、槐子、黄栌和明矾的比例为3.2︰1︰4.8︰1。从档案记载来看,金黄色对比杏黄色增加了黄栌并减少了槐子的使用比例。黄栌染金黄色的记载还有两处,一处为《天工开物》中的:“芦木煎水染,复用麻藁灰水淋,碱水漂。”[18]另一处为《布经》中的:“金黄,芦米三十斤、白矾七斤、广灰水。”“藁”亦称“西芎”“抚芎”,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天工开物》中记录的麻藁灰水成分应与草木灰水成分类似,主要为碳酸钾(K2CO3),结合《布经》中关于广灰水的使用,可推测用碱性助剂后处理黄栌染色织物是染金黄色的一种常用方法。

从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中收录的清代礼服、吉服图片来看,仅有杏黄色36件,没有记录为金黄色的礼服和吉服[17],用Adobe Photoshop软件中的拾色器工具采集图片中衣身杏黄色相,记录L*、a*、b*数据,如图2所示。分析可知:a*值集中在20~60,b*值集中在50~75,整体上看比明黄色更偏红。由前文分析可得杏黄色为皇太子和皇太子妃专用服色,而清代仅康熙第二子胤礽曾被公开册立为皇太子。前述36件杏黄色礼吉服图片资料中,有明确定年的为康熙朝2件、嘉庆朝13件、道光朝13件、同治朝4件、光绪朝2件。可见,清代嘉庆朝及之后的杏黄、金黄两色在实际使用中并没有严格进行划分,而是经常混用并统一记录为杏黄色。由图3[17]分析可知,康熙朝的兩件吉服龙袍从色相上看更偏黄色,嘉庆之后则大量出现偏红色的杏黄吉服。

3 染色工艺模拟实验及分析

3.1 材料与仪器

材料:真丝缎平方米质量为76 g/m2(杭州丝绸市场),炒槐子、炒槐花、生槐花、生槐子产地河北(亳州市凯齐大药房有限公司),黄栌(湖北省随州市采集),分析纯明矾、碳酸钾(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仪器:CM-700d分光测色计(柯尼美能达投资有限公司),SYG-6数显恒温水浴锅(常州朗越仪器制造有限公司)。

3.2 实 验

主要依据前文分析的清代乾隆染作档案中记载的物料消耗比例进行模拟实验。染明黄色织物、槐子和明矾的消耗质量比例约为2.67︰4︰1,染杏黄色织物、槐子、黄栌和明矾的比例为3.2︰3.2︰1.6︰1,染金黄色织物、槐子、黄栌和明矾的比例为3.2︰1︰4.8︰1。此外,结合前文对相关工艺记录文献的分析,引入炮制方法、染液放置时间、碱性溶液后处理等变量因素,分析色相变化规律及文献记载工艺的可行性。

3.2.1 明黄色实验方法

1)染液提取:称取炒槐子、炒槐花、生槐花、生槐子染材各100 g,分别提取染液。水煮提取3次,每次加1 L水,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60、40 min和30 min,温度100 ℃。将3次提取液混合后冷却至室温并定容至3 L备用。

2)前媒染工艺:明矾8.3 g/L,时间30 min,浴比1︰45,温度60 ℃。

3)染色工艺:将提取的4种染液于室温(约20 ℃)下放置1~15 d,每天取定量的4种染液分别进行染色实验以分析染液放置时间对颜色特征值的影响。将前媒染处理后的布样投入4种染液中,浴比1︰45,时间40 min,温度60 ℃。

4)测试方法:用CM-700d分光测色计对染得布样进行测色,将布样折叠四层且每个布样测定6个点并取平均值,SCE测量模式,D65光源,10°视场,记录L*、a*、b*、波长360 nm下的K/S值数据。

3.2.2 杏黄、金黄色实验方法

1)染液提取:称取100 g黄栌染材,水煮提取3次,每次加1升水,3次提取时间分别为60、30 min和30 min,提取温度100 ℃。将3次提取液混合后冷却至室温并定容至3 L备用。另取室温放置7 d的炒槐子染液备用,提取方法同3.2.1。

2)前媒染工艺:明矾6.2 g/L,时间30 min,浴比1︰50,温度60 ℃。

3)染色工艺:

a)将炒槐子和黄栌染液以不同体积分数比进行拼色实验,黄栌染液体积分数依次为10%~90%,将前媒染处理后的布样投入不同比例的混合染液中染色,浴比1︰50,温度60 ℃,染色时间40 min。

b)为进一步分析碱性溶液后处理对黄栌染色效果的影响,用K2CO3溶液替代“麻藁灰水”。以5 g/L的K2CO3溶液对染得布样进行后处理,温度20 ℃,时间10 min,浴比1︰50。

4)测试方法:用CM-700d分光测色计对染得布样进行测色,将布样折叠四层且每个布样测定6个点并取平均值,SCE测量模式,D65光源,10°视场,记录L*、a*、b*数据,取平均值。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明黄色实验结果及分析

依照染作档案中染明黄色的染料消耗比例,选取不同炮制方法及染材形态的槐花进行染色实验。分析图4—图7可知,新鲜提取炒槐花和生槐花的a*值较炒槐子和生槐子高,更偏红色相,K/S值为炒槐花>生槐花>炒槐子>生槐子,新鲜提取的炒槐花染液有最好的染色深度。在染液放置5 d后,炒槐花、炒槐子和生槐子的L*值下降,a*、b*和K/S值明显上升,6~15 d时趋于平稳,生槐花的色相和K/S值随着放置时间延长没有明显变化。可见染液通过静置发酵5 d后,炒槐花、炒槐子和生槐子的红、黄色相明显增强,染色深度也有明显提升,K/S值可达18~20。

在染液静置发酵的过程中,部分芦丁可以水解转化为槲皮素,槲皮素相较芦丁具有更好的上染性能,当染液中槲皮素比例升高时染色深度上升,色相更偏重暖黄色[19]。从槐花染色色相区域可以分析(图8),只有炒槐子和生槐子染液可以通过放置发酵达到第一象限的暖黄色色相区域。与图1明黄色图片资料和实物中的色相区域对比,炒槐子放置发酵5 d后的色相区域更为接近。结合槐子光老化的相关研究,槐子染色丝织物在紫外、卤素和LED灯的模拟老化实验下,有a*值略微上升b*值明显下降的变化趋势[20]。

本文模拟染色实验中炒槐子放置5 d后的色相b*值比龙袍实物中的明黄色相高出30,应为展厅中长期悬挂展示老化所形成的色彩差异(图9)。模拟实验所得结果与《广群芳谱》中对槐花炮制方法及染色效果的描述基本相符,清代明黄色更可能是炒槐子染液放置发酵5~15 d染色而成。

3.3.2 杏黄、金黄色实验结果及分析

参考染作档案中染杏黄、金黄时对槐子、黄栌消耗比例变化的记载和《天工开物》记载中对“麻藁灰水”的使用展开实验。从表4及图10—图12可以分析,在黄栌和槐子的混合染液中,随着黄栌的比例升高,L*、b*值下降,a*值上升,说明染得颜色明度降低、黄色光减少、红色光增加,色相更偏橙红色。用K2CO3溶液进行后处理后,整体色相进一步向橙红色偏移。从变化趋势上来看,黄栌染液的比例越高、a*值升高和b*值降低的程度越大,K2CO3溶液应该是主要对黄栌染色相产生了影响。将染作档案记载的杏黄和金黄色中的黄栌比例代入实验拟合多项式得出,杏黄色相为L*:70.15;a*:11.40;b*:74.49,金黄色相为L*:65.35;a*:16.12;b*:68.36。

运用CIE LAB色差公式计算得到:dL*=4.80;da*=-4.72;db*=6.13;总色差ΔE=9.10,金黄比杏黄更偏橙红色相。将表4和图13与图2中的色相区域进行对比,只有黄栌体积分数在70%~90%、用K2CO3溶液进行后处理后的染色色相和图2中偏黄的杏黄色比较接近。模拟实验所得色相整体上看比图片资料中色相a*值小,其中存在文物拍照时的色差因素,但清代嘉庆及之后集中出现的更偏红色调的杏黄色则更有可能为黄色和红色染料,如苏木、红花等套染而得。在染作档中染杏黄和金黄色时虽未记载碱性助剂的消耗,但通过对其他文献的分析和實验验证,用草木灰等碱性溶液对黄栌染色织物进行后处理应是一种有效获得橙红色、扩充染色色谱的方法。

4 结 论

清代礼吉服中的黄色色名有明黄、杏黄、金黄三种。服色等级上为明黄>杏黄>金黄。服装上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和皇贵妃可以使用明黄,皇太子及皇太子妃可使用杏黄,皇子、固伦公主至县主、皇贵妃至妃可使用金黄色。

清代乾隆年间染作档案记载染明黄色织物、槐子和明矾的消耗质量比例约为2.67︰4︰1。杏黄色和金黄色中织物、槐子、黄栌和明矾的比例分别为3.2︰3.2︰1.6︰1和3.2︰1︰4.8︰1。金黄、杏黄色都是槐子、黄栌套染而得,且染金黄色黄栌使用比例更高。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分析,炒制过的槐子可染得更鲜艳的黄色。用黄栌染色时,常使用麻藁灰水等碱性助剂进行后处理。从礼服、吉服的纺织实物和图片资料分析,明黄色相属于较高彩度、略偏暖色的黄色。杏黄色和金黄的在嘉庆之后可能存在混淆使用的現象,整体上比明黄色更偏橙红。

以染作档案记载比例为主要依据展开工艺模拟实验。染明黄色实验中,染液放置5 d后,炒槐花、炒槐子和生槐子的L*值下降,a*、b*和K/S值明显上升。炒槐子放置5 d后的色相更接近实物及图片中的色相区域,明黄色更可能是炒槐子染液放置发酵5~15 d染色而成。染杏黄和金黄色实验中,以黄栌和槐子套染时,增加黄栌使用比例和用K2CO3溶液后处理都可以使染得色相向橙红色偏移。以染作档案中记载比例染得杏黄色相为L*:70.15;a*:11.40;b*:74.49,金黄色相为L*:65.35;a*:1612;b*:68.36,金黄比杏黄更偏橙红色。明黄、杏黄、金黄三色中,服色等级越高,红色调越少、黄色调越多。仅用染作档案中记载的槐子、黄栌和明矾三种物料染金黄和杏黄色时,橙红色相的增幅有一定的局限性,用草木灰等碱性助剂后处理或与其他红色染料进行套染可增加红色相,扩充染色色谱。

参考文献:

[1]房宏俊. 试论清代皇帝明黄色朝袍的功用[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3): 24-31.

FANG Hongjun. A probe into the functions of the Qing emperors bright yellow court robes[J]. Palace Museum Journal, 2003(3): 24-31.

[2]杨素瑞. 清代宫廷服饰色彩考析[J]. 丝绸, 2014, 51(5): 69-73.

YANG Surui. Study on colors of royal costume in Qing dynasty[J]. Journal of Silk, 2014, 51(5): 69-73.

[3]范鲁丹, 郭丹华, 刘剑, 等.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别清代小龙袍染料[J]. 丝绸, 2019, 56(2): 50-55.

FAN Ludan, GUO Danhua, LIU Jian,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dyes of small dragon robe in the Qing dynasty with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J]. Journal of Silk, 2019, 56(2): 50-55.

[4]ZHANG X, CORRIGAN K, MACLAREN B,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yellow dyes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textiles[J]. Studies in Conservation, 2007, 52(3): 211-220.

[5]李学勤. 十三经注疏[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043-1045.

LI Xueqin. Thirteen Classics Explanatory Notes and Commentaries[M].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1999: 1043-1045.

[6]包铭新, 李晓君. 清宫《穿戴档》与皇帝礼服和吉服的穿戴方式[J]. 档案, 2009(2): 33-38.

BAO Mingxin, LI Xiaojun. The dress archives in the imperial palace of Qing dynasty and the ways of emperors dress[J]. Archives, 2009(2): 33-38.

[7]崑冈修, 刘启瑞. 大清会典图270卷 清光绪石印本[M/OL]. 北京, 中国基本古籍库: 1932-2569. http://dh.ersjk.com.

KUN Gangxiu, LIU Qirui. Chart Code of Qing Dynasty 270 Volumes Qing Dynasty Guangxu Lithography[M/OL]. Beijing, Chinese Basic Library of Ancient Books: 1932-2569. http://dh.ersjk.com.

[8]爱新觉罗·允禄. 皇朝礼器图式 乾隆武英殿刊本[M].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18: 卷四-卷七.

AISIN-GIORO Yunlu. The Pattern of Imperial Ritual Vessels Qianlong Wuying Palace Edition[M]. Beijing, Beijing Yanshan Press, 2018: Vol 4-7.

[9]伯麟, 长龄. 兵部处分则例80卷 八旗卷十九仪式 清道光兵部刻本[M/OL]. 北京, 中国基本古籍库: 483. http://dh.ersjk.com.

BO Lin, CHANG Ling. The Ministry of War Rules 80 Volumes Eightbanner Vol. 19 Rite Qing Dynasty Daoguang Lithography[M/OL]. Beijing, Chinese Basic Library of Ancient Books: 483. http://dh.ersjk.com.

[10]王业宏. 清代前期龙袍研究(1616—1766)[D]. 上海: 东华大学, 2010.

WANG Yehong. A Study on Dragon Robe in Earlier Half Qing Dynasty(1616-1766)[D]. Shanghai: Donghua University, 2010.

[11]丘光明, 邱隆, 楊平. 中国科学技术史: 度量衡卷[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7: 425.

QIU Guangming, QIU Long, YANG Ping.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Weights and Measures Volume[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17: 425.

[12]李斌. 清代染织专著《布经》考[J]. 东南文化, 1991(1): 79-86.

LI Bin. A textual research of texitile monograph Bujin in Qing dynasty[J]. The Southeast Culture, 1991(1): 79-86.

[13]王业宏, 刘剑, 金鉴梅. 从舒妃服装遗物看乾隆中期色彩时尚及染色工艺[J]. 艺术设计研究, 2018(4): 40-45.

WANG Yehong, LIU Jian, JIN Jianmei. A study on color fashion and dying techniques in the middle Qianlong imperial regime according to the costumes of Shu Fei the imperial consort[J]. Design Research, 2018(4): 40-45.

[14]寇宗奭. 本草衍义[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7: 78.

KOU Zongshi. Augmented Materia Medica[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37: 78.

[15]汪灏. 广群芳谱[M]. 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5: 1767.

WANG Hao. A Collection of Various Plants[M]. Shanghai: Shanghai Bookstore Press, 1985: 1767.

[16]方以智. 物理小识[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37: 157.

FANG Yizhi. Physical Knowledge[M]. Beijing: Commercial Press, 1937: 157.

[17]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网站[EB/OL].[2020-12-28]. http://digicol.dpm.org.cn.

The Palace Museum. The Palace Museum Artefacts Website[EB/OL]. [2020-12-28]. http://digicol.dpm.org.cn.

[18]宋应星. 天工开物译注[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120.

SONG Yingxing. Commentary of the Exploitation of the Works of Nature[M]. Shanghai: Shanghai Classics Publishing House, 2008: 120.

[19]谢笠豪, 姜会钰, 姚金波, 等. 棉针织物的芦丁/槲皮素染色[J]. 印染, 2019, 45(8): 12-17.

XIE Lihao, JIANG Huiyu, YAO Jinbo, et al. Dyeing process of cotton knitted fabric with rutin/quercetin[J]. China Dyeing & Finishing, 2019, 45(8): 12-17.

[20]张殿波. 丝绸文物上植物染料的模拟光老化研究[D]. 杭州: 浙江理工大学, 2011: 38-40.

ZHANG Dianbo. Study on Simulated Photoaging of Plant Dyes on Silk Relics[D]. Hangzhou: Zhejiang Sci-Tech University, 2011: 38-40.

猜你喜欢

黄色
黄色四翅小粉蝶
黄色的冲锋板
头巾的颜色
头巾的颜色
黄色四翅小粉蝶
黄色的小蝎子
Yellow Hope
穿项链
涂色游戏
颜色文化——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