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网络沉迷的成因简析及对策
2021-07-08赵新梅
赵新梅
在现代社会,网络世界已经成为了和现实世界并行的一个社会空间。少年儿童对网络世界的沉迷已经逐渐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笔者拟就儿童网络沉迷的原因和对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推进共同的思考。
一、少年儿童沉迷于网络世界的原因
网络沉迷给少年儿童带来了一系列的身心危害,表现为荒废学业、疏离现实社会、性格孤僻以及长时间上网导致身体缺乏必要的锻炼造成的各种健康问题等。少年儿童网络沉迷是其成长环境中内因、外因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
1.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缺失
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一些家庭的亲子关系存在着问题。比如有的父母因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孩子,以电子产品代替亲子陪伴;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糙简单,不能及时发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还有的父母自身思想不成熟,对抚育孩子缺乏责任感等等。在这样的情况下,网络世界以其信息的丰富性、表现形式的生动性以及无限的可能性,深深地吸引了少年儿童,弥补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因为精神需求和家庭关怀缺失造成的心灵空白。久而久之,精神和心理发展失衡,造成了网络沉迷的现象。
2.同伴间网络文化的影响
有些少年儿童受到同伴交往中网络文化的影响,对网络游戏或者网络社交比较有兴趣,在同伴的教导和互动中,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兴趣倾向,如果没有恰当的引导和自我控制能力,就很容易沉迷网络之中,寻求网络世界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回避现实中的困难与挑战。
3.少年儿童成长中自我认知的失衡
很多沉迷网络的少年儿童,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孤独感,精神上缺乏温暖感,生活中充满着失败感。这些消极因素长期作用,使少年儿童的自我认知发生了失衡,缺乏自信和满足,既不能在自我省思中认识自己,又不能在与他人互动中感受自我。他们内心中的自我画像是扭曲的、模糊的、不能确定的,这就成为网络沉迷的一个突破口。
二、疏解少年儿童网络沉迷的对策
网络沉迷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伤害。学业上的荒废,让可造之才虚度年华;生活上的颓废,让少年儿童丧失了蓬勃朝气,由网络沉迷引发的一系列如犯罪、失足等社会问题,严重地侵蚀了社会发展的根基。为此,我们必须寻求对策,以寻求妥善的问题解决。
1.推进全面的少年儿童教育
全社会要树立起“以少年儿童成长为中心”的发展观,在制度环境上督促每个成年人都关怀少年儿童的成长,对家庭、监护人、学校等主体设置责任义务;在网络使用方面,应出台并健全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制度措施,实行网络信息分级制度等等。少年儿童的思想面貌和精神世界,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塑造的。因此,从社会改革的角度出发,营造“以少年儿童成长为中心”的社会环境,是矫正少年儿童网络沉迷的釜底抽薪之策。
2.建立健康的少年儿童文化
我们应该塑造面向未来的儿童形象,纠正当下应试文化、功利主义、庸俗主义对儿童成长的不良影响。把阳光体育、亲近自然、融合社会作为儿童文化的三大主题。阳光体育让少年儿童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避免网络世界对少年儿童日常生活的过度侵占;亲近自然让少年儿童走进大自然,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自然的美,接受自然界的陶冶,形成对世界的真实感受,有利于建立虚拟世界与真实的世界的认识边界;融合社会让少年儿童投身到社会生活的实践活动当中,参与社会事务,接触真实的社会人群,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教育者要丰富学校的精神生活和文化活动,让学生投入到现实的校园生活中,通过课程设置、主题活动体现信息化网络的工具属性和对现实生活的辅助地位。从而使得信息网络在校园中的同伴文化中呈现次要的、辅助的、工具的价值,让真实的、亲历的、注重丰富情感体验的活动成为少年儿童文化中的主题和热点。
从家庭的角度来说,我们要关注少年兒童的社会交往,关注他们与同伴之间的话题和兴趣所在,主动地组织和引导少年儿童之间的同伴活动,让少年儿童逐步树立起正确的网络使用规则和意识。
3.引导正确的自我认知
儿童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烦恼以及个性发展上的问题是少年儿童网络沉迷的内因。所以,我们要帮助少年儿童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少年儿童精神上的伤害或者心理上的挫折感、失败感主要来自于少年儿童生活中成年人不恰当的生活方式或者教育方式。其次,不论我们的身份是父母还是教师,我们先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以一个有健康身心的形象来引导和教育少年儿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具备较强的耐挫能力,形成自信、自然、自由的精神状态。在学业上,能以多元的价值标准衡量少年儿童的发展,让每个孩子都获得属于自己的成功;在家庭中,用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少年儿童获得自尊和自信,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在社会交往中,教给他们良好的规则意识和处事方法,让他们在积极正常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健康的社会化人格。
一个精神完满、心理健康的少年儿童,对真实世界和虚拟网络会有比较分明的界限感,对网络运用会有明确的目标,对网络世界中的行为会有自觉的约束意识,这就是我们从社会、家庭、儿童文化三个角度来为之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