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未来学校”的思考与实践

2021-07-08史凤山

教育·教学科研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教育

史凤山

关于未来学校,每个教育人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和思考,都会有自己心中的理想未来学校。百度搜索,世界各国针对未来学校也有新举措,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13年正式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成立了未来学校实验室,以科学研究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為根本,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学校教育的结构性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为学校的整体创新提供理论引领和实践指导。

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际教育信息大会的致信中指出:要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2016年的一次教育年度盛典上,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作了题为《未来学校的15个变革可能》的演讲。未来的学校的变革将表现在:1.学校会成为学习共同体,不再是一个一个孤立的学校而存在;2.开学和毕业没有固定的时间;3.学习的时间弹性化;4.教师的来源和角色多样化;5.政府买单和学习者付费将并存;6.学习机构一体化,学校主体机构与网络教育彻底打通;7.网络学习更加重要;8.游戏在学习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9.学习内容个性化、定制化;10.学习中心小规模化;11.文凭的重要性被课程证书取代;12.考试评价从鉴别走向诊断;13.家校合作共育;14.课程指向生命与真善美;15.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通过这样的学习和思考,太原市实验小学对未来学校也有一些自己的构架和理念,那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变革,推动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指向生命与真善美的一点三环六维”审美化幸福课程体系;开启太原市实验小学的学生幸福人生教育;让学生通过一生的可持续发展获得幸福的教育;通过激扬学生生命活力而成就可持续发展的适度教育。

一、未来学校的顶层设计

太原市实验小学有60余年的办学历史。2010年借制定五年发展规划之际,我们提出了“幸福人生教育”的办学理念,其理论依据就是中国传统的(幸)福(文化)思想,主要源自于《尚书》《礼记》《韩非子》《孟子》等经典。我们以“关爱·发展·幸福”为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并实践“幸福人生教育”的办学理念,将美育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论证和设计课程内容,整合学校的课程资源,设置综合性、活动型、多样化的课程,构建了“一点三环六维”审美化幸福课程体系(见图1),即以“审美化幸福课程”这一点为核心,依次向“审美化国家课程”“审美化校本课程”“审美化环境课程”辐射形成“三环”审美化课程,最终实现学生幸福人生可持续发展“六维”的素养(强健体魄、广博学识、科学素养、淳厚品行、审美情趣、幸福情怀),突出体现多元、开放、预设与生成统一的课程观。

审美化国家课程是指教师在落实国家课程中努力挖掘各自学科内容自身的美及各种内外美的特质,通过学科教学美的创造,促进学科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这是一种以美化促优化的教学策略。

审美化校本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校办学宗旨及师生实际发展要求规划并开设实施的校本课程中,努力挖掘教育教学过程中蕴含的丰富的审美因素,遵循教育规律和美的规律,努力使美育不知不觉渗透于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认识美、鉴赏美、选择美、创造美提供了广阔天地。

审美化环境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建设美的校园特色环境,给美育以渗透的土壤,提升学生的幸福感;二是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学校奉行“关爱成为自然,幸福引领发展”的校训,坚持严格管理和人性服务相结合的管理原则,努力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校风;三是努力改善社会、家庭环境,创建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家校联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二、未来学校的支持系统

构建了一套丰富多样分层、分类、个性的审美化幸福课程体系,还需要一套支持课程实施的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和技术系统,才能使这套课程体系真正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顺利实施。我们建立了5个智能化学习空间、开发了4个网络平台支持学校课程建设。

1.建设了智能化的5个学习空间

2014年我们借学校校舍重建这个契机,扩展学校的公共学习空间,先后建立了:美术、书法、手工、音乐教室、展厅等艺术空间;心理辅导中心、健康管理中心、体育馆等健康空间;科普驿站、科学体验馆、“小科学家”成果展厅、“阳光种植园”及实小气象站等科创空间;校园阅读系统、朗读亭、智能图书馆等阅读空间;机器人、电子积木、木工坊、3D打印、无人机等项目教室等创客空间……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空间下尽情的学习知识,碰撞思想,激发灵感,分享心得。

2.开发了精准服务的4个网络平台

(1)教育教学管理平台

本着“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应用、逐步完善”的原则,我校在2016年底建成了校园管理基础平台,包含统一身份认证平台、统一数据中心平台,实现所有应用系统在经统一身份认证后就可以在各应用系统之间建立数据交换,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精细服务。比如有:①为我校教育信息的及时、准确、可靠地收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等提供平台和支持,包括协同办公、申领系统、报修系统等。②为学校行政管理和决策提供基础数据、手段和网络环境,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管理和决策水平,包括请假审批、评价系统等。③为备课、课件制作、授课、学习、练习、辅导、交流、考试和统计评价等各个教学环节提供网络平台和环境,包括教学资源库、图片库、视频库等。④使用网络通信、视频点播和视频直播技术,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型教育模式提供技术支持。

自主课抢报系统是依托我校自主课开展而开发的一个网络抢报课程平台。主要功能为:实现对自主活动课的开设、发布通知、学生报名抢注、自主活动课过程记录、学生参与情况的综合管理,降低了教师的统计难度,通过学生自主填报更大力度的实现学生兴趣的开发,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

(2)师生发展平台

教学资源库。2018我校建成了基于网络平台的教学,教师们可以在此平台上共享课件、教学案例、音视频等教学资源,从而较好地共享和使用信息资源。

幸福审美化网络课程。山西省基础教育网展示:微望班会、心灵驿站、学科拓展、家庭体育、劳动体验,网上社团、听书阅读、科学实验,网上博物馆、3D游世界……

活动直播系统。视频直播系统是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7年初建设完成。主要内容包括:实现家长会、会议、精品课、升旗、运动会、音乐会等各类活动的在线直播,通过PC、Pad、手机即可在线观看视频。视频直播系统作为基于互联网的实时交互系统,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和学校各类互动与外界的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异于传统的展示自我的舞台,体验到了新技术带来的便捷与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例如,在今年的六一文艺汇演活动中,因为疫情的影响,所有的大型集会活动均被取消,我校结合自身情况,开展了网络云艺术节的展播,全校师生和家长通过班级媒体以及手机客户端观看了网络直播,渡过了一个特殊的“六一”儿童节。

(3)心理健康平台

我们引进的智能心理设备包括心理测评系统、智能心理云平台、智能减压放松系统(新Ⅱ代反馈催眠型)、M&P智能多维互动积极心理训练系统(Ⅱ代)、M&C智能多维互动认知调节训练系统(Ⅱ代)。这一套设备通过信息技术彼此联系,形成了一套心理测评、心理反馈、心理调节统一整合的智能设备和测评系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水平和状况,对有心理困惑及异常的学生,也能够及时干预、有效引导,预防和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提供了一个线上的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立了心理网站、利用公众号等平台科普心理知识。仅在疫情期间,我校公众号每周上传两节心理健康小课堂,针对学生和家长当下所需的问题,给予针对性地指导和建议;发表了20余篇原创心理公众号文章,科学合理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和家长带来别开生面的宣传,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师生、家长的心理健康水平;利用微信、QQ、邮箱等给家长、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提高咨询的便捷性。

(4)“家庭—学校—社会”信息沟通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我们建立了太原市实验小学微信公众平台,利用实时交流、消息发布、信息推送等功能,为师生、家长及关心学校发展的社会人士,推送最新的校园信息和教育资讯、了解到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和学校工作动态,使微信平台成为了密切联系师生的新途径,学校为师生家长服务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延伸。

多元评价系统,构建教师、学生的多指标、全方面多元立体评价体系,为学生、家长提供评价教师、评价学校的平台。我们根据不同被测群体制定评价细则,依据多指标自动汇总,凸显每位教师、每名学生的优势,对短板弱势进行预警,服务师生自我诊断与改进,形成阶段化数据对比分析,回归教育本质,促进全校师生自治提升。

网络版签到系统,家长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签到,而教师则可以通过后台的数据统计,迅捷地得到家长会的到会情况并能够及时反馈,免去了人工的统计数据工作,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

三、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

有了智能化的学习空间和技术系统的支持,我校“一点三环六维”审美化幸福课程体系逐渐被落实,在多个课程的学习空间,突破时空界限,将美融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与师生发生关联,学生参与率达到了100%,通过课程真正将“幸福”传递给每个学生,用审美课程为师生的一生幸福奠基。

1.开发校本课程

周三的自主体验课是校本课程的一项,做法是周三下午学生不背书包,全校2500多学生打破原有50个教学班,通过自主抢课系统提前抢报自己喜欢的课程,走班进入80余门体验课。目的就是想体现个性化、定制化、小规模化,指向真善美。

其中学校基于融合、跨界的STEM课程学习,不仅帮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巩固科学知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更能接触到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将学生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激发了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潜能,促进了学生审美教育中创造力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

(1)机器人课程

机器人课程的核心理念是通过动手动脑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在建构中学习和发展思维,这些理念与STEM教育所注重的跨学科学习、动手、小组协作等基本一致;机器人课程研发的依据,参考了多个国家也包括我们国家的中小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利于我们与国家基础教育学科课程作有效的整合、对接。目前,我校在机器人课程教育方面,已经研发建立了多维度目标、多实施路径、多方式的机器人STEM课程,并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校的机器人课程主要包括自主课及其社团课程。目前,我校机器人俱乐部共有10套NXT,12套EV3,7套能力风暴机器人等设备,可供40名学生同时活动。十多年来,学校有近600多名学生参加过学校机器人兴趣班活动,有近百人参加过市和省级机器人竞赛,60多名同学获得过省市国家级一、二、三等奖。

(2)电子积木

电子积木是我校自主课程,旨在提高和锻炼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记忆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课堂上,教师创设一定的问题,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活动中,教师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活动的落脚点。教师提供很多机会,让學生从事主动的观察、实验、猜测、推理、交流等活动,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把知识变成活的。在活动中,不仅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教师鼓励学生学会总结学习方法,学会认定和寻找最佳策略。

(3)木工

我国木工技术高超,鼎盛一时,木工历史,源远流长,木工制品,变化多端。完成木工制作,需要应用数学、科学、技术、工程、艺术学科知识与技能。木工作品展示,需要融合语文、英语学科方法与能力。以木工制作为载体,在复杂多变的真实情境下,学生通过互相协作、个人体验运用跨学科知识与能力可以设计制作具有艺术性、实证性的产品,重视技术习得过程,有效落实STEM教育理念。

木工制作需要缓慢积累经验与发现。运用最合适的方法将各部件结合在一起,不仅要让学生制作出成品,而且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与技能,反哺国家课程。

太原市实验小学借助专家的前期研究与指导,顺利建构了木工课程的大致框架。开发木工STEM课程按照“研讨学习—渗透学科—建构课程—探索创新—成果评价—反思改进”流程进行各个环节活动的开发。经过实践,我校对课程框架进一步修改,以适应学生学情,实现了校本化的木工STEM课程。

(4)3D打印

在3D打印创客教室里,学生可以利用3D打印和智能三维建模技术把自己原来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创意变成现实中的物体。学校也可以利用3D打印创客教室研发一些与课本相关知识点的课程,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相关知识。学生以“创客”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理论,实现跨领域的融合,并不断在设计中创造。通过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创客教育空间,通过教育与产业之间的联动,必将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

(5)无人机

我校开设的无人机课程的宗旨是通过学习与操作,掌握无人机科普技术、无人机飞行等技巧,让学生发挥创意,激发学习者的创新精神与探索欲望。实小“无人机”项目学习能全方位提高动手能力、团队合作、方向感与美感培养等综合素质能力,开拓视界,激发学生对航空航天知识的热爱,对于学生的手脑协调能力,空間方向感的培养有极大的帮助。

(6)VR体验

众所周知,向孩子传授东西的最佳方式就是通过游戏,而通过VR眼睛进行游戏的方式来给学生带来了身临其境的的体验,VR游戏比教师中使用的常规游戏更具有互动性,孩子们可以更好的互动,分享他们的经历而不用通过能力来判断。不仅如此,互动和视觉游戏可以帮助学生记住他们在虚拟游戏中学到的知识,这样可以真正帮助学生更好的记忆事物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2.创新教育模式

(1)“人人电脑”拓展了课堂的深度、广度与参与度

我们通过微辅导、微课程、电子书包、保存课堂提问、课堂智能检测等技术手段,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个性化学习。学生可以利用iPad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相互批改、分析文章,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来,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积极学习的主体,从而提升了课堂的参与度。如我校裴明珠老师在讲授《我带你游三晋》一课中,学生们以设计者的身份,对家乡山西的诸多景点进行了梳理、分析、并设计出不同主题文化的旅游线路。课上利用iPad搜集大量有关山西景点的资料,且最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所选主题下代表性景点的几大看点设计。通过定点实验班级的跟踪研究,我们发现,这种交互式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能让每个孩子都能与教师快速实时互动,借助新的教学软件,教师可以快速向学生提问,并且快速收集学生的答题情况并快速做出回应,及时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而学生对于这种学习模式的改变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认可。

(2)信息技术打造精品微课

“微课”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的教学,或是反映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相对于传统一节课要完成的复杂众多的教学内容。我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中,加入了微课的评比,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从“微课”中可以受到启发,有些甚至可以照搬或者迁移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之中。广大教师在这种真实的、具体的、典型案例化的教与学情景中可易于实现对“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高阶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从而迅速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3.开展智慧教研

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时空界限,能更好地服务不同地域教育教学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互联网+教育”环境下教研模式的变革已成必然,我们努力实现学生互学、教师互研、优质资源共享、开展基于远程共享智慧课堂教学的网络教研、真正借助互联网的支持积极参与线上教研,建构新的教研模式,开创新的教研格局,提升教研生命力。在2020年12月4日的中青年教师轮教活动中,我校语文教研组与我校娄烦君宇分校教师共同参加教研活动,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在实时互动的教研过程中,为教师们提供了进行教育教学反思的新工具,教师通过网络直播教研与更广范围的同伴交流,主动创造条件接受专家学者的专业引领,在与大家交流、沟通和分享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完善和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育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教育价值的实现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总之,十余年在对未来学校不懈地探索中,我校以构建的“一点三环六维”审美化幸福课程体系为载体,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与校本智慧教研为两翼,实现了学校的展翅翱翔。

四、未来学校———我们的愿景

十几年间我校在未来学校方面已经有了初步探索,也看到了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深知距未来学校的教育模式变革以及结构的深层变革还有很大差距,面向未来我们还有很多可为之事:

智慧学习环境的构建;

课程新形态的探索;

学习新方法的研创;

评价新模式的运用;

……

正如朱永新教授所说,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未来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兴起,学校形态在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体系等都会发生新的变化。尽管如此,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未来学校建设始终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让我们携手努力。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教育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