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贯通的政论教读课堂:《过秦论》教学设计
2021-07-08李井泉
李井泉
【课例主题与观察要点】本堂课践行“师之蕴:单元目标贯通的学习课堂”的教学主张,探索“单元目标贯通的史论教读课堂”。建议从以下几点观察课堂:员援课时目标的具体化;圆援学习环节的对应性;猿援自主学习的独立性;源援同伴互助的启发性。
【文本解读与学情分析】
《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政论文章。西汉文帝时代,虽然较新建立之初社会经济有所好转,但潜伏着严重的社会危机。当时,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使农民破产流亡,苛重的压迫剥削和酷虐的刑罚,也使阶级矛盾日渐激化。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按照“解读内涵三层次方法”。文章第一层显性内容是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前四段叙述了秦国势力的崛起、壮大直到统一天下以及秦王朝覆灭的兴亡过程,最后一段阐述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本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第二层隐性意脉是理性的光辉。首先铺陈历史,贾谊透过秦国从崛起、壮大以致统一王朝建立的兴亡过程表象,探究被忽略的事实真相,推导国家兴亡与攻守之势变化的发展趋势;再次对比反差,对看似简单的事物作深层思考,把事物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去对比分析、反差深化,比如作者分别对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进行对比,秦与六国、与陈涉以及陈涉与九国之师理性辨别,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最后主客观形势不同,强弱、盛衰、难易不同,都从几方面的对比中显现出来,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第三层深层主旨是借“过秦”以“规汉”。作者总结秦王朝覆灭的历史教训,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文帝与民休息,以稳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本届高二年级学生语文基础较好,在学习本单元前先行学习了《六国论》、《阿房宫赋》,但学生对于理性思辨还不习惯,学生对于史料的兴趣远大于对整体的理解和细节的领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对文体基本知识的传授,培养阅读史论文的能力,立足铺陈、对比等手法,通过朗读,理解、分析语句;还要紧紧抓住政论借古讽今的特点,注重理性思辨训练。
【课时目标与课堂环节】
单元目标:
员援疏通文意,划分层次,探究叙议关系。
圆援品味铺张,体会对比,体悟论证方法。
猿援知人论世,理性思辨,回到历史现场。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员援认识史论,明确文体,了解基本知识。(教学重点)
圆援疏通文意,划分层次,探究叙议关系。(教学重点)
课堂环节:
一、认识“政论”特点,明确“过秦”文体
政论文一般由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事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同学们,历史上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常引以为鉴。那么,贾谊“过秦”目的是什么呢?
(说明:联系“史论”特点,引入学习情境,落实课时目标员)
二、梳理“秦亡”过程,探究“政论”观点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划分层次,探究叙议关系:
员援第员段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
预设:淤地利于人和盂野心榆政通虞成果
圆援第圆段总写叙述了继孝公后的前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
预设:
猿援第猿段秦始皇统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业绩如何?预设:
源援第源段是如何把陳涉和前三段进行对比的?目的是什么?
预设:
目的:与前三段形成对比:秦以弱胜强统一天下;而后被陈涉击溃。原因何在?令人深思。
缘援第缘段是如何将陈涉与九国之师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预设:
作用:在突出秦亡的原因不在山河,不在陈涉,只能从秦自身去分析。
远援厘清层次,把握叙议关系
预设:前三段写秦国从崛起到发展最后统一天下的“兴”的过程,第四段写秦“亡”,最后一段阐述秦速亡原因。
(说明:以时间为顺序,引导学生关注兴亡和攻守的变化,梳理文章情节。落实课时目标圆)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猿援关注铺陈,品读对比,感悟论证方法。(教学重点)
源援借古讽今,理性思辨,探讨历史教训。(教学难点)
课堂环节:
三、重温铺陈史实,体悟多维对比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试找出并分析其作用。
预设:
(说明:抓住对比论证方法,多角度体悟论证效果。落实课时目标猿)
四、认知“秦亡”教训,深化“过秦”主旨
预设:
本文着重叙述秦的兴亡过程,揭露始皇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速亡原因。作者“过秦”,意在借古讽今,目的是“劝汉”,与民休息,以稳固西汉王朝的统治。
(说明:总结秦亡教训,点明文章主旨。落实课时目标源)
五、评说“秦过”历史,提出“过秦”质疑
本课探讨秦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此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
预设:
观点一:滥用武力是主因。
观点二:滥用民力是主因。
观点三:骄傲自大是主因。
(说明:激发学生研习,在理解主旨和积累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实践。巩固课时目标圆与猿)
【研修体会与课例观点】
全文读写思辨,聚焦政论教学
《过秦论》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第三课的一篇文质兼美的经典政论文章。
自主学习互助合作。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认识“政论”特点,明确“过秦”文体,意在让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理的伏笔。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第员段秦孝公为秦统一打下了哪些基础?叙述后世三位皇帝怎样统治国家,效果如何?秦始皇统治天下采取了哪些措施?业绩如何?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前三段写秦国从崛起到发展最后统一天下的“兴”的过程,第四段秦“亡”,最后一段阐述秦速亡原因。在這个过程中,虽然时间不长,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与文本进行了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学生的理解与材料的梳理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比学习理解熏陶。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题眼“论”入手,进行了对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后亡,秦与六国、与陈涉以及陈涉与九国之师的对比学习。让学生找到关键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中心观点。之后,由“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为核心进行探究,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通过关键语句及拓展材料对秦朝灭亡的原因谈谈对这一观点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再次进入文本,合作探究,从秦统一前后的措施等的表现,真切感受这一主张与反对暴政相联系符合当时人民的要求,可见主张的进步性,但也有局限性。这种带有思辨色彩的理性学习,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使他们的情感得到熏陶,思想得到了净化。
课后拓展促进表达。最后作业布置:本课探讨秦亡的历史教训。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其论证是否有可商榷的地方?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参考相关资料,尝试写一篇短文,对此提出质疑或进行辩驳。让学生展开理性的翅膀,深化他们的思辨、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