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继洲《胜玉歌》证治特点探析

2021-07-08雷海燕

福建中医药 2021年6期
关键词:医家杨氏病症

雷海燕,郝 军,蒉 纲,姜 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上海 201999)

《胜玉歌》始载于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一书。杨继洲(约 1522—1620 年),字济时,明代针灸学家。 《胜玉歌》是在杨继洲(以下简称杨氏)家传《卫生针灸玄机秘要》的基础上增辑而成的配穴针灸歌赋,篇首“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指出此歌赋乃是杨氏的家传秘方。 歌名“胜玉”并非妄言,是指其内容胜过王国瑞所撰写的《玉龙歌》,强调了其内容的重要性以及临床的重要参考价值[1]。本赋经文与注解相得,理论与实践相合,是杨氏临症经验、取穴体会和学术思想的结合。 本文兹就杨继洲《胜玉歌》的证治特点,试作简要探讨,以求证于同道。

1 取穴精简,重用特定穴

《胜玉歌》以疾病和症状论治为主,言简意赅,辨证精准,取穴精简,穴少而效彰,较为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针灸临症取穴的经验。《胜玉歌》记载了51 种病症的针灸处方,歌诀末虽有“六十六穴施应验,故成歌诀显针奇”[1],但实际取穴为 65 个,且多为一方一穴,取穴精简。 《头不可多灸策》云:“故不得其要,虽取穴之多,亦无以济之,苟得其要,则虽会通之简,亦足以成功。 ”[1]取穴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杨氏遣方取穴精炼,认为选穴在精不在多,主张重用特定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2]。 医惟不施,施必疗疾,力求穴少而效彰。 《胜玉歌》记载51 种病症,其中44 种病症取单穴,7 种病症取双穴,4 种病症取三穴。 特定穴是十四经脉中有特殊治疗作用的腧穴,杨氏主张重用特定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胜玉歌》中取穴65 个,其中特定穴45 个,包括五俞穴 20 个、交会穴 13 个、原穴 5 个、络穴 1 个、募穴3 个、八会穴 4 个、背俞穴 4 个、八脉交会穴 2 个、下合穴 2 个;经外奇穴 1 个;其他穴位19 个,涵盖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以及经外奇穴。 《胜玉歌》中的针灸取穴充分,显示了杨氏取穴精简、重用特定穴的临症取穴经验。 杨氏精深医治之术,在针灸临床治疗时取穴精简,选穴精妙,或循经远取,或局部近取,执简以驭繁,故能效捷而愈,立起沉疴,甚至许多取穴方法至今仍在沿用。

2 或针或灸,择善而从,善用灸法

“或针或灸依法语”[1],杨继洲认为针灸治疗要灵活运用,不拘泥于古法,根据不同的病或症选择适宜的针灸治疗方法,因病施治,择善而从[3]。 遇病当针则针,当灸则灸,或单用,或合用,不执于一端[4]。 这与唐代孙思邈的“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非良医也”的学术思想一致。 针与灸并用,善用灸法也是《胜玉歌》的针灸证治特点之一。 《胜玉歌》明确指出51 种病症中使用灸法的有8 种病症,针灸处方见表1。 例如:霍乱胃脘部疼痛呕吐痰涎,属寒证的可灸巨阙穴以散寒止痛,调理脾胃;噎气吞酸呕吐可灸膻中穴,促使气机通畅,调和脾胃;咳嗽有痰应灸肺俞穴以宣肺止咳,化痰祛湿;头风头痛可灸风池穴以祛风止痛;腹内肠鸣泄泻可灸天枢穴,以散寒祛湿,温中健脾;各种气机失常的病症取气海穴,实则针刺,虚则艾灸,针灸皆宜,这与现代临床气海穴的临床证治相符合;膝关节肿痛可灸膝眼及足三里穴;疝气疼痛可灸大敦穴。 杨氏尊古而不泥古,认为某些经言禁灸的穴位也可施灸,如《胜玉歌》注解中指出,鸠尾、听会、阴市虽经云禁灸,但“家传灸七壮”。 其他43 种病症,有的明确指出可针刺治疗,如髀疼针肩井穴、足踝痛行步艰难针刺中封太冲、脚背痛刺商丘穴等;有的只有取穴并未明确指出是针是灸,需要我们在临床证治中因病施治,灵活变通,择善而从。杨继洲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医家应随症变通。 《诸家得失策》载:“然而疾在肠胃,非药饵不能以济;在血脉,非针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达,是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者也。 ”[1]在当时许多医家重药物而轻针灸的主导思想下,着重强调了针灸在临证治疗中的重要性[5]。

表1 《胜玉歌》中灸法处方表

3 或补或泻,辨证施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髓,杨氏深谙其法。 治病先辨证,或补或泻,因症而分而治之。《头不多灸策》载“病以人殊,治以疾异”[1],指出病症不同,治疗不同,明辨虚实缓急、审查病因病机才可取穴下针,随症补泻。 《胜玉歌》云“补泻迎随随手捻”[1],指出针刺补泻应根据疾病的不同性质,法随病施、法随病立、灵活多变。纵观《胜玉歌》通篇,均是在辨证基础上施行针灸补泻的,例如:脾胃虚寒补下脘穴;霍乱、胃脘部疼痛、呕吐痰涎属寒证,艾灸巨阙穴;肾虚腰痛、小便频补肾俞穴;脾疼背痛泻中渚穴;中风口吐涎沫泻人中及颊车穴; 大腿酸重麻木、 不能屈伸,取环跳、风市及阴市三穴,用泻法;肝有热、邪血盛应针泻肝俞穴;各种气症可取气海穴,实证用针刺泻法,虚证用艾灸补法等等。 杨继洲临症重视手法,讲求补泻,认为“时可以补而补,时可以泻而泻,……或补泻可并行,则并行之”[1],这样才能做到临危不乱,施治得当[6]。 《胜玉歌》因文体和字数所限,针灸补泻手法阐述不详,但是《针灸大成》一书中却有众多关于针灸补泻的详细记载。 杨氏还广求群书,详细辑录各家针刺手法,结合自己的临症经验,建立了比较完善、 规范且实用的针刺手法体系,如“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等[7],至今仍被视为经典而被后世医家推崇和效法。

4 穴少效彰,治痛广泛

痛症是针灸临床常见的一类病症,包括头、眼、心胸、腹、颈腰背及各肌肉关节等部位的疼痛,疼痛既可以单独成症,也是许多疾病的伴发症,因此治痛涉及范围十分广泛。 《胜玉歌》阐述的病证多以各部疼痛为主,其他如中风、五痫、瘰疬、咳嗽、泄泻、疟疾等病症也多有涉及。 《胜玉歌》中治疗痛症的部分是杨继洲家传临床经验的总结,穴少而效彰,疗效显著。51 种病症的针灸处方中涉及26 种疼痛症(见表2),取穴33 个,其中取单穴的有 21 种病症,取双穴的有3 种病症,取三穴的有2 种病症。 33 个穴位中有1 个经外奇穴,其余均属于十四经穴,其中特定穴19 个、其他穴位13 个;近部取穴24 个,远部取穴9 个。 治疗头痛的针灸处方2 条,均是局部取穴,偏重阳经;治疗眼痛针灸处方3 条,局部和远部取穴并用,取穴偏重阳经;治疗咽痛处方1 条,取手太阴井穴;治疗牙痛颊肿处方1 条,局部取穴,偏重阳经;治疗心胸胃腹痛针灸处方4 条,取穴阴经阳经并重,局部和远部取穴并用,多用特定穴;治疗小肠气痛针灸处方 1 条,取归来穴,由此并发的腰脊疼痛取中空(即中髎穴);肾虚腰痛伴小便频针灸处方1 条,取肾俞穴;治疗肌肉关节的疼痛针灸处方10 条,局部与远部取穴并用,阴经阳经并重,且多为特定穴。 《胜玉歌》中针灸治痛的临床处方大部分直接针对疾病或疼痛症状,局部取穴或是循经远取,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和“经络所在,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8]。 其治痛处方取穴规律可概括为:① 治疗痛症多以阳经取穴为主,胸腹胁肋部以阴经取穴为主;②局部取穴与远道取穴相结合,四肢关节肌肉疼痛以局部取穴为主;③ 取穴精简且重用特定穴。以上针灸治痛取穴仅举其概要,其俱在明辨虚实标本、归经基础上灵活应用,充分说明《胜玉歌》治痛处方穴少效彰,有法可循。

5 溯本求源,去伪存真

《胜玉歌》来源于针灸临床实践的总结,由杨氏将自己以及家传的治疗经验编纂成歌赋,一方面因其言简意赅、方便实用、琅琅上口,为众多医家所推崇;另一方面受其文体和韵脚的限制,难免会有字句过简、寓意晦涩的问题;又因其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传抄或理解上的失误[9],这些失误集中表现在对穴名的辨识和对主治病症的理解表达上。

表2 《胜玉歌》治痛针灸取穴

首先是对“三里”穴的辨识不清,如《胜玉歌》中“臂疼背痛针三里”“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中的“三里”穴,因受歌赋字数和韵脚的限制,并未冠以“手”“足”二字,以致后世医家不易正确辨识。 按照“手三里常用于肘臂痛或不遂等局部病症、齿痛、腰痛、腹痛等”“足三里主要作用于胃、脾、肠,强壮保健常用穴以及腰、髋、膝、脚等下肢痹痛为主”[10]的一般原则,臂疼背痛应针手三里,而两膝无端肿痛应灸足三里。 其次,“便秘”是支沟穴最重要的主治病症。 考察明以前支沟穴的一些治疗歌赋,如《玉龙歌》载:“腹中疼痛最难当,宜刺大陵并外关,若是腹疼兼闭结,支沟奇穴保平安”[11],即当主症“腹痛”出现兼症“闭结”时,取支沟穴;在与其一脉相承的《玉龙赋》中则被改编为“肚疼秘结,大陵合外关于支沟”[12],即当“腹痛”和“便秘”同为主症时,可取大陵、外关、支沟穴治疗;其后《胜玉歌》更直接将其概括为“筋疼闭结支沟穴”,这里的“筋”极可能是“腹”字传抄之误;另外把“腹疼”和“便秘”同作为支沟穴的主治病症[13],经考察,明代以前并不曾有支沟穴主治腹痛的记载,在此前后也鲜有文献记载,由此可见支沟治疗腹痛的记载可能来源于传抄和转述失误,有待进一步临床验证。 又《胜玉歌》中对内脏痛的描述多较模糊,如“心疼脾痛”“脾疼背痛”“脾心痛急”或“腹痛”等,这些疼痛很可能包括西医学中的胸腹内脏器炎症、梗阻、急腹症等,一般采取“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取穴止痛。 但是某些疾病虽然也表现为胸腹部的疼痛,例如腹主动脉瘤破裂、胸腹主动脉夹层、肠系膜血管栓塞等,这些疾病若被误诊,采取针灸治疗则会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14]。 因此,临床取穴治痛,特别是内脏痛,必须明确诊断,辨证施治。 总之,古人著书或引文灵活性较大,并非十分严谨。 因此,我们在临床治疗时一定要在正确解读原文的基础上溯本求源,并与同源针灸文献加以比较和甄别,以便去伪存真。

《胜玉歌》因其言简意赅、取穴精简、穴少效彰、易于记诵而被众多医家重视和推崇,是杨氏宝贵针灸临床经验的总结,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其涉及51 种病症65 个穴位,包括各种痛症、中风、耳病、气症、遗精、白浊、黄疸、腹胀等,因其对治疗病症的临床症状描述非常细致,方便临床“见是症,便取是穴”,取穴十分精简,且多为特定穴,穴少而效彰。 在针灸临床治疗时应辨证论治,或针或灸,或补或泻,随症施治。当然在《胜玉歌》的传承过程中,不免有一些传抄或理解上的失误,因此在临床应用中需要溯本求源,以便去伪存真。总之,《胜玉歌》是杨氏临症经验、用穴体会、学术思想的结合,采用简练的语言揭示了很多针灸证治特点,后世医家需仔细研读和学习,掌握其临症规律,以通晓变通,古为今用。

猜你喜欢

医家杨氏病症
腰痛这个仅次于感冒的第二大常见病症怎么处理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青春期病症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Fort Besieged
浅议海源阁杨氏藏书贡献
一个坏官员导致冤假错案
消失的金粟瓜
阿呆的病症
对病机十九条中“心”与“火”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