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概念隐喻映射中的冲突控制:特征与过程*
2021-07-08陆家豪张常洁
贾 磊 陆家豪 王 逸 张常洁
(1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系,金华 321004) (2 浙江工业大学心理系,杭州 310023)
1 引言
概念是个体对事物本质属性的理解与认识,它被视作思维的基本单位,也是高级认知活动的起点(殷融, 曲方炳, 叶浩生, 2012)。传统概念理论从符号结构的操作出发,将跨通道的抽象符号视为概念表征和知识存储的基础。这些抽象符号被假定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功能独立于主体的感知、运动及情绪。依据此假设,概念表征即是此符号系统的编码、操作与提取过程,与主体的感知、运动及情绪活动无关(Barsalou, 2008)。但此假设如今却备受质疑,原因是现有研究并未发现有效证据来支持这种假定存在的抽象符号系统,却有不少证据显示概念表征与主体的感知运动经验和情绪状态存有紧密关联。对此,具身理论认为,认知活动是基于身体的,身体并非仅是符号的载体;感知运动经验与情绪状态才是抽象概念形成、建构和发展的基础(殷融等, 2012; Barsalou, 2008)。
作为一种典型的抽象概念,社会权力常通过具身理论被验证。一系列研究表明,权力概念的语义判断与空间物理感知存在相互影响。例如以不同颜色或字体大小呈现身份信息,或将身份信息以上下或左右方位分别呈现,均能显著影响个体对此身份信息的权力判断(唐佩佩, 叶浩生, 杜建政, 2015; 杨惠兰, 何先友, 赵雪汝, 张维, 2015;Giessner & Schubert, 2007; Schubert, 2005; Schubert,Waldzus, & Giessner, 2009)。反之,若是以身份词语来诱导权力判断,事先激活的权力概念也会显著影响个体随后对无关刺激上下、大小等空间属性的判断(唐佩佩等, 2015; 武向慈, 王恩国, 2014;Wu et al., 2016; Zanolie et al., 2012)。对于以上发现,传统概念理论陷入解释困境,但具身理论却可凭借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Lakoff & Johnson, 1980)加以解释。
隐喻是指从一个具体概念域(源域)向一个抽象概念域(靶域)的系统映射(mapping)。概念隐喻就是借助一种事物的概念和特征来理解和解释另一种事物(Lakoff & Johnson, 1980)。依据此理论,权力的概念隐喻可视作以空间感知的相对大小、上下和左右方位等信息来理解和建构抽象权力概念的过程,所以权力概念与空间感知存在依存关系,后者因此成为前者的意向图式(image schema)。但当空间知觉信息与权力概念间的隐喻映射失匹配或者二者存在冲突时,就会产生隐喻冲突,使得概念判断的反应延迟且错误率增多(Wu et al., 2016; Zanolie et al., 2012)。
概念隐喻理论推动了具身认知及语义建构框架下的概念形成与概念结构研究,它侧重从宏观上描述概念源域与靶域的隐喻关联,却无法详述隐喻映射的内在过程。仍以权力概念为例,概念隐喻理论可以解释空间知觉与权力大小的隐喻关联,但不能解释隐喻映射背后空间感知通道与语义通道间的编码转换问题,也无法预测二者表征不一致所诱发的隐喻冲突包含哪些加工过程。前者涉及不同认知域的编码转换和整合问题,后者则涉及隐喻冲突的产生与控制问题。
为深入分析概念表征的编码转换机制和认知过程特点,近期研究开始采用ERP技术探讨权力概念的隐喻机制(武向慈, 王恩国, 2014; Wu et al.,2016; Zanolie et al., 2012)。Zanolie等采用ERP技术分析了权力概念对空间上下知觉的隐喻映射过程。该实验先呈现一个身份词,之后呈现无关字母p或q。实验操作权力高低和知觉高低的隐喻表征一致与否,要求被试先对身份词做权力大小判断,之后再判断字母p或q所处的上下方位。该实验发现,前置的身份权力判断会对随后的字母方位判断产生影响。当高权力身份词出现在屏幕上方,或是低权力身份词出现在屏幕下方(与“上下级”隐喻一致)时,个体对无关字母上下方位的判断显著快于隐喻不一致条件,错误也相应减少。与此同时,相比于隐喻不一致条件,隐喻一致条件诱发了显著更大的N1波幅。上述发现表明,权力概念对空间感知的隐喻映射体现为前者对后者的早期注意引导,这一机制使得与概念隐喻表征一致的信息获得了更多的注意资源分配,使其占据加工优势,所以判断速度快于隐喻不一致信息,所犯错误也更少(Zanolie et al., 2012)。后续研究不但验证了Zanolie等的发现,而且发现了权力概念与空间上下方位隐喻表征不一致而诱发的P3和LPC波幅增强效应(武向慈, 王恩国,2014; Wu et al., 2016)。其中P3成分与工作记忆的在线更新联系紧密,它通常反映注意晚期对刺激的分类和评估加工;LPC则与冲突控制有关(Wu et al., 2016)。所以上述研究发现的N1、P3和LPC效应反映了权力大小映射上下位置时,因二者表征失匹配而导致的隐喻冲突及控制加工。这些隐喻冲突成分分布在从早期注意到晚期知觉评价的不同加工阶段,不但证明概念的隐喻映射是多阶段加工,而且说明权力概念对空间知觉的隐喻映射涉及注意资源分配与工作记忆加工。至于二者的隐喻冲突为何如此体现,原因可能是判断任务指向刺激所处空间方位。此时权力概念的意向图式影响了刺激方位识别的注意权重,由此引发早期注意偏向(体现为N1效应)和晚期工作记忆参与下的冲突评估和抑制控制(反映为P3和LPC效应)(Wu et al., 2016)。
需要注意的是,现有ERP研究主要考察的是权力概念对空间知觉的隐喻映射(武向慈, 王恩国,2014; Wu et al., 2016; Zanolie et al., 2012)。但靶域和源域的隐喻映射却是双向的,且已有行为研究证实权力概念与空间知觉的双向映射有着不同的加工机制(He, Chen, Zhang, & Li, 2015)。至于空间知觉如何隐喻映射权力概念,目前虽不得而知,但仍可基于二者的编码转换特点进行假设推测。此时空间知觉信息作为源域,权力概念为靶域,而后者的表征依赖语义编码加工。据此推测:空间知觉对权力概念的隐喻映射应与语义编码有关;因二者不一致而诱发的隐喻冲突很可能体现在诸如N400等反映语义冲突的ERP成分上。对此假设,本研究将加以检验。
此外,既有研究对隐喻映射机制的考察多是一对一的,即一次仅考察一个源域同一个靶域的隐喻映射。但在概念表征中,同一概念可能存有多个隐喻。例如汉语的权力概念除存在大小和上下隐喻外,还存在左右尊卑的隐喻。我国古代虽同时存在“尊右”和“尊左”的文化现象(如“无出其右”和“虚左以待”),但在现代社会中,“以左为尊”与“以中为尊”成为了位次和座次排序的惯例,加之阅读与书写习惯也是“左先右后”,因此“左尊右卑”也成为权力概念常见的隐喻之一(彭志宪, 1986; 赵静, 2018)。鉴于权力隐喻的多样性,若大小信息和左右位置信息一同出现,权力概念是否会同时受到以上两种隐喻线索的影响?两种隐喻映射间又是否会相互影响?目前也不得而知,亦须做进一步检验。
为此,本研究尝试同时操作身份词对的字体大小及位置左右,使其与权力概念的左右隐喻和大小隐喻一致或冲突,借此检验知觉通路到语义通路的隐喻映射,分析隐喻冲突的产生过程,并检验两种隐喻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在校本科生20人,其中男生9人,平均年龄19.80岁(SD=0.69岁);均为右利手,身体健康且无精神疾病历史,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所有被试自愿参加实验。
2.2 实验材料
参考前人研究(He et al., 2015; Wu et al., 2016)选取描述社会身份的词对30对(如将军和士兵),每个词对含高、低权力身份词各1个。基于《现代汉语通用词表》(Chinese Linguistic Data Consortium, 2003)的词频数据,对高权力和低权力两类身份词进行词频检验,结果显示高权力身份词(29.46±5.36)和低权力身份词的词频(27.87±9.64)没有显著差异,t(29)=1.63,p=0.83。另外招募20名本科生对所有词对是否存有权力差异做5点评定,0代表“无权力差异”,4代表“权力差异极大”;并对每一身份词的熟悉度做7点评定,1代表“完全不熟悉”,7代表“极为熟悉”。结果显示同一词对中不同社会身份的权力大小(3.11±0.09)存在显著差异,t(19)=44.83,p<0.001,d=20.56;但在熟悉度上高权力身份词(5.26±0.10)和低权力身份词(5.00±0.17)没有显著差异,t(29)=1.63,p=0.11。
上述词对以265×72像素大小制成BMP格式图片,呈现在1440×900分辨率的19寸显示器上。每个词对的一侧词语以36号宋体呈现,另一侧以24号宋体呈现,二者间距1 cm。实验中被试坐于屏幕正前方90 cm处,最大水平和垂直视角为4.8°×1.3°。
2.3 实验程序
实验任务修改自Schubert等(2009)的空间Stroop范式。为同时检验大小隐喻和左右隐喻对权力概念表征的影响,将原任务的单个身份词呈现改为两个身份词配对呈现,以便操作词对的字体大小和左右位置。实验采用E-Prime编程,流程如图1所示。实验开始先在屏幕中央呈现500 ms注视点,待150~250 ms随机空屏后呈现身份词对,要求被试立即判断词对左右两侧哪个身份词的权力更大,对应键盘数字1(左)和2(右)做按键判断。词对最长呈现3000 ms,被试按键后即消失。2000 ms空屏后转入下一试次。实验为2(大小隐喻:一致、冲突)×2(左右隐喻:一致、冲突)的被试内设计,共有120个试次,每个条件水平各30个试次。整个实验持续约30分钟,中途安排两次休息。
图1 实验流程示意图
2.4 脑电记录与分析计划
2.4.1 EEG记录及预处理
使用Brain Products公司BrainAmp系列EEG记录设备,按国际10~20系统扩展的64导电极帽记录EEG。设左侧乳突为记录参考电极,另一电极置于右侧乳突。双眼外侧安置电极记录水平和垂直眼电。滤波带通0.01~100 Hz,采样率500 Hz,头皮和电极间阻抗小于5 kΩ。
离线预处理采用EEGLAB软件包,以双侧乳突均值为分析参考,滤波带通0.5~30 Hz。以身份词对呈现为零点,选其出现前后的−1000~2000 ms做首次脑电分段。去除带有明显动作伪迹和错误反应的分段试次后,进行独立成分分析,去除眼电、心电等干扰成分。
2.4.2 ERP分析计划
根据被试平均反应时,选择身份词对出现前后−200~800 ms再次分段,并做−200~0 ms的基线矫正,最后根据实验条件进行分类叠加;每种条件最低叠加次数不少于20次。一名被试因有效叠加试次少于20次而剔除,最终保留有效被试19人。
叠加平均后的总波形图初步显示,个体对身份词对的权力判断诱发了早期注意成分P1、N1、P2和N2pc成分,并随后诱发了头皮中后部分布的P3和LPC,以及中前部分布的N400和NSW(slow negative wave)。据此初步结果判断,早成分P1、N1和N2pc及晚成分P3、N40、LPC和NSW很可能存在实验效应。因此,参考前人电极选择分析方法(Mazza, Turatto, & Caramazza, 2009),选择后部PO7、PO8、O1、O2四个电极分析早成分P1(80~150 ms)和N1(150~220 ms)的潜伏期与峰值,并采用对侧减同侧的经典方法分析N2pc(180~300 ms)的平均波幅。对于晚成分P3、N400、NSW和LPC,根据合并定位原则,参照其地形分布做选点统计。其中选取额区6个电极(Fz、F1、F2、FCz、FC1、FC2)分析N400(370~550 ms)和NSW(570~700 ms)的平均波幅。LPC出现时间与NSW基本同步,且它和P3分布在头皮中后部。因此选择中后部6个电极(Pz、P1、P2、POz、PO3、PO4)分析P3和LPC的平均波幅。早成分P1、N1采用2(大小隐喻:一致、冲突)×2(左右隐喻:一致、冲突)×左右半球×所选电极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晚成分P3、N400、NSW和LPC则采用2(大小隐喻:一致、冲突)×2(左右隐喻:一致、冲突)×所选电极点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N2pc波幅采用对侧减去同侧计算获得,不再考虑左右半球因素。晚成分P3、N400、LPC和NSW未出现半球偏侧化趋势,事后统计也未发现左右半球效应;加上分析采用合并定位法,因而不再报告电极和半球效应。结果p值以Greenhouse-Geisser法矫正。
3 结果
3.1 行为结果
对正确率做2(大小隐喻:一致、冲突)×2(左右隐喻:一致、冲突)的重复测量方差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实验条件下被试正确率均相对较高(大于95%),大小隐喻和左右隐喻主效应均不显著,Fs<1.96,ps>0.18,二者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1, 18)=2.72,p=0.12。
剔除错误试次后,对反应时进行重复测量方差检验,结果显示大小隐喻主效应显著,F(1,被试对大小隐喻一致词对的判断(831±29 ms)显著快于大小隐喻冲突的词对(863±24 ms)。另外,左右隐喻主效应显著,被试对左右隐喻一致词对的判断反应(839±25 ms)显著快于左右隐喻冲突的词对(855±26 ms)。最后,大小隐喻与左右隐喻的交互作用显著,F(1, 18)=6.65,简单效应分析(见图2)显示,仅大小隐喻一致条件下,被试对左右隐喻一致词对的判断反应显著快于左右隐喻冲突的词对,但在大小隐喻冲突条件下二者的差异消失,F(1, 18)=1.98,p=0.18。此外,左右隐喻一致条件下,被试对大小隐喻一致的刺激配对的判断反应时也显著快于大小隐喻冲突的刺激配对,F(1, 18)=11.11,p=0.004,但左右隐喻冲突条件下二者的差异消失,F(1, 18)=0.04,p=0.84。
图2 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反应时
3.2 ERP结果
3.2.1 P1和N1
N1峰值上未发现任何显著主效应或交互作用,Fs<2.59,ps>0.13。但N1潜伏期上左右隐喻主效应显著,且左右半球主效应显著,事后检验显示,右半球N1潜伏期(169±3 ms)显著快于左半球(173±3 ms),且左右隐喻一致条件诱发的N1潜伏期(168±2 ms)显著快于左右隐喻冲突条件(174±3 ms)。此外再无其他显著主效应或交互作用,Fs<1.21,ps>0.29。
3.2.2 N2pc
图3 早成分P1、N1及N2pc的平均波形图
3.2.3 P3与N400
对P3平均波幅的方差分析未发现任何显著主效应,Fs<0.90,ps>0.36;也未发现任何显著交互作用,Fs<0.81,ps>0.56。
3.2.4 NSW与LPC
图4 不同实验条件在Fz和Pz上的平均波形(图a和b),以及诱发N400、NSW和LPC成分的地形分布(图c和d)
4 讨论
本研究检验了大小隐喻和左右隐喻对权力概念表征的影响,并基于ERP技术分析了二者与权力概念失匹配所诱发的隐喻冲突过程。反应时结果表明,左右隐喻和大小隐喻不但存有各自主效应,且同时存在交互作用。此结果说明,空间大小和位置左右作为抽象权力概念的隐喻线索,二者引发的隐喻冲突会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权力概念表征。
ERP结果进一步揭示了左右隐喻和大小隐喻影响权力判断的认知过程。实验发现N1、N2pc、N400、NSW和LPC成分与左右隐喻或是大小隐喻紧密关联。依据上述ERP成分的效应表现,可将两类隐喻影响权力判断的加工过程分为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4.1 左右隐喻在早期注意阶段的加工优势
早期注意成分中,本研究仅在N1潜伏期和N2pc波幅上发现了左右隐喻效应。此效应体现为左右隐喻一致条件较冲突条件诱发更快的N1潜伏期,并随后诱发更大的N2pc波幅。如前文所述,前人研究曾报告过字体大小与权力大小隐喻失匹配所引发的N1效应,并将其解释为早期注意对隐喻表征一致信息的加工偏好(Wu et al., 2016;Zanolie et al., 2012)。N2pc成分则多出现在注意转移任务中,其波幅大小反映了注意定向网络对刺激的快速指向情况(Mazza et al., 2009)。而本研究在N1和N2pc上发现的实验效应,它们既和权力概念“尊左”的位置隐喻相符,也和“以左为先”的阅读习惯一致,体现了个体对于位置隐喻一致信息的注意偏好。至于此阶段为何没有出现大小隐喻效应,原因可能是实验任务指向左右判断。相比大小隐喻,此时左右隐喻更契合阅读习惯,更有可能在早期注意阶段占据加工优势。
4.2 权力概念隐喻中的语义编码加工
晚成分N400、NSW和LPC反映了权力概念进入晚期语义编码后的隐喻加工过程。其中N400上既出现了左右隐喻的主效应,也出现了左右隐喻与大小隐喻的交互作用。此结果在权力隐喻研究中尚属首次发现。N400成分与语义的记忆编码、提取和评估加工联系紧密;它既对带有歧义或与背景信息相冲突的语义材料敏感,也对新异的概念隐喻敏感,但不对已经习惯化的隐喻映射敏感。概念隐喻理论对此的解释是,习惯化的隐喻映射已固定在长时记忆中,但新异性的隐喻映射并非如此(Tzuyin Lai & Curran, 2013)。当前存有两种不同的N400解释,一种将N400波幅视作目标词语在长时记忆中提取难易程度的标识;而另一种则视其为反映目标词语概念语义与背景信息整合的指标。对此,现有的概念隐喻研究认为整合观点更符合隐喻映射中N400效应的特点(Tzuyin Lai & Curran, 2013)。
本研究的实验任务指向身份词对的权力大小,并不需要有意加工词对的字体大小和左右方位。但字体大小和左右方位先于概念语义加工,所以N400上发现的左右隐喻效应及其与大小隐喻的交互作用体现了隐喻知觉线索对概念语义编码的内隐影响。更重要的是,N400上的交互作用和行为结果的交互作用完全契合,显示只有当字体大小和左右方位与权力隐喻完全一致时N400波幅才最小,反应时也最短。这说明隐喻冲突只要存在,即会造成信息整合困难,诱发N400效应并延长反应时。所以此处的N400效应不仅证明了语义记忆存在对隐喻冲突的及时觉察,也证明了多个源域对靶域的隐喻隐射彼此间也会相互影响。
4.3 权力概念隐喻冲突后的认知控制
除N400外,NSW和LPC上也出现了左右隐喻和大小隐喻的效应。有趣的是,本研究仅在LPC上发现了大小隐喻效应,但在NSW上只发现了左右隐喻效应。以往研究认为,NSW和LPC都与冲突控制有着紧密关联(Bartholow, 2010; Wu et al., 2016)。如前文所述,LPC与权力概念的大小隐喻冲突有关(Wu et al., 2016)。NSW虽是首次在隐喻冲突研究中发现,但在前人研究中NSW多出现于冲突控制任务中,且被认为与工作记忆参与下的认知控制有关,因而也被视为有意控制加工的重要体现(Bartholow, 2010)。在本实验中,LPC和NSW出现在反映隐喻冲突的N400之后,它们应该反映了个体对隐喻冲突的认知控制。其中LPC上的大小隐喻效应很可能复制了以往发现,显示LPC是反映大小隐喻冲突的一个稳定指标(Wu et al., 2016)。而NSW的左右隐喻效应则可能反映了个体对于注意系统的有意控制,用以克服在早期注意阶段就已出现的左右隐喻冲突(Bartholow, 2010)。
5 结论
权力概念的不同隐喻能够相互作用,共同影响权力概念表征。因隐喻映射失匹配而导致的隐喻冲突,它既会出现在早期注意加工阶段,也会出现在晚期的语义编码与评估阶段。而伴随隐喻冲突的出现,个体也将通过有意控制对隐喻冲突加以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