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的效果

2021-07-07刘卫永雷爱丽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溶血性免疫性试管

刘卫永,雷爱丽

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医学检验及输血,河南 郑州 450000

溶血性输血反应病理上属于在临床输血后患者红细胞破裂,从而引发的血红蛋白严重流失的机体血液反应[1]。患者临床状态较轻,会出现发烧等症状,重度的会导致患者体内器官的衰竭,严重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临床上多数在输血前进行常规的不规则抗体筛查措施,能够有效的帮助临床发现患者所需的不规则抗体,为此提供良好的数据依据[2]。但是,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效果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采用强化健康宣教进行护理的精神科的患者作为对象,探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在避免免疫溶血性输血反应中效果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1 月—2020 年5 月的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输血并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360 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输血前未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36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男123例,女237例,年龄4~78岁,平均年龄(36.14±3.98)岁;输血次数4~8 次,平均输血次数(5.14±1.29)次,有妊娠期120 例。观察组,男124 例,女236 例,年龄3~76 岁,平均年龄(37.12±3.48)岁;输血次数6~10 次,平均输血次数(5.22±0.24)次,有妊娠期119例,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1)纳入标准:患者具有准确完整的临床病情资料[3],需要经临床确认有输血的需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输血治疗方面的禁忌证[4],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排除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不完整,患者具有心肌炎等心脏性疾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凝血功能不足,患者具有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患者具有严重的精神症状,意识不清晰,无法配合治疗。

1.3 方法

在医护人员指导下,按照常规的输血流程进行操作,选取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5]。若结果符合,则进行进一步输血。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输血流程的基础上首先实行不规则的抗体筛查措施。需要在早晨采集患者的静脉血5 ml放置在抗凝试管中。在正常室温下,进行离心五分钟,结束后立即进行检测,如果未进行立即检测,需要将试管放置在冰箱中冷存[6]。之后对试管采用盐水试管法进行检测,采取患者血浆100 μL 和筛选的红细胞50 μL 进行混合离心10 s,医护人员要时刻观察试管内的血浆有无凝集发生,若发生红细胞凝集现象,出现悬浮在血管的上方的状态,表示为阳性,若没有凝集,而是均匀的聚集在底部,则显示为阴性[7]。将检测为阳性的患者血浆的试管标本进一步进行抗体特异性检测,同时与标准谱细胞进行对照确认抗体的特异性。若血浆与红细胞和谱细胞都发生凝集现象,则表明患者细胞存在非特异性抗体[8]。选取与患者血型相同的血液进行交叉配血,选择符合结果的血液进行输血,医护人员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

1.4 观察指标

(1)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性别,女性患者中有无妊娠史,患者献血次数以及是否患有血液性疾病。(2)比较两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患者在输血后造成不良并发症主要指的是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影响因素比较

在360 例观察组患者当中,不规则抗体阳性共11 例。就阳性率而言,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有妊娠史患者高于无妊娠史的患者,输血超过三次的患者高于三次以下的患者,具有血液疾病的患者高于无血液疾病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影响因素比较

2.2 两组输血后的不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输血后不良反应发生率(0.28%)明显低于对照组(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54,P<0.05)。

3 讨论

医学上不规则抗体主要指的是除常规血型系统外的所有红细胞的血型抗体,常用IgG 抗体表示[9]。不规则抗体可以导致临床治疗中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反应以及新生儿溶血反应,从而导致正常输血配血不合等不良症状。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病理原因上指的是患者在经过输血过后体内红细胞发生破裂而导致的血红蛋白大量流失的一种血液型反应,是输血过程中产生的较为严重的临床症状[10]。患者常出现发热,贫血,严重的会导致死亡,器官衰竭等。本研究中,在360 例观察组患者当中,不规则抗体阳性共11 例[11]。就阳性率而言,女性患者高于男性患者,有妊娠史患者高于无妊娠史的患者,输血超过三次的患者高于三次以下的患者,具有血液疾病的患者高于无血液疾病的患者;说明在临床治疗中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可以发现女性患者阳性率高于男性,患者有妊娠史高于无妊娠史,患者输血次数越多,阳性率越高。在临床输血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不存在不规则抗体,主要是通过输血或产生妊娠反应时导致机体内存在不规则抗体,会随着时间延长,体内抗体的水平会不断的下降,因此在交叉配血以及筛查抗体的过程中会检测不到抗体的存在[12]。因此,体内含有不规则抗体的阳性患者在二次临床输血时输入了含有相应血型的抗原血液后机体会迅速的发生二次免疫,使机体内的抗体水平达到最高值,从而导致了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在临床上常在输血前对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措施,能够帮助患者选用相应的阴性血液进行输血,减少溶血性反应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临床治疗安全性。本次实验表明,不规则抗体筛查过程中女性患者的检出率要大大高于男性,妊娠期间阳性检出率高于无妊娠期的患者,主要是因为患者反复输血或者是妊娠期患者不规则抗体会导致患者体内发生免疫性溶血反应,提高了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效率。当患者临床二次输血时,血液内含有不规则抗体会引起患者的不良反应,输入的新鲜血液会破坏原本机体内红细胞,引发机体产生免疫性溶血反应,同时由于机体抗体不断的升高,红细胞逐渐被破坏。最终会引起溶血反应,但由于溶血反应分为两种,而迟发型溶血较为缓慢,在临床上经常被忽视,会造成无效输血现象,浪费输血时间与次数,降低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本研究中,输血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临床治疗中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措施,能够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可以减少临床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发生。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中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措施,能够保证患者的输血安全性,可以减少临床免疫性溶血性输血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了书写的安全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溶血性免疫性试管
自身免疫性脑炎免疫治疗进展
儿童自身免疫性脑炎的研究进展
葛根素抑制小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的作用
碳氧血红蛋白在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中的临床意义
胸腺瘤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注射用头孢替坦二钠的安全性再评价
试管难题
冬季的故事
副溶血性弧菌保藏条件研究
异型试管在微型化学实验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