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分析
2021-07-07乔国华
乔国华
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产科,甘肃 定西 748100
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FPFD)是女性群体较为常见的一类疾病,常见FPFD 有盆腔器官脱垂(POP)、尿失禁(UI)、大便失禁(FI)和性功能障碍(SD)等,妊娠、分娩等机械性牵拉是造成直接的肌源性损伤,是引起该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有数据调查显示,目前国内约37.79%~45.18%的已育女性存在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碍,FPFD 对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十分重要[1]。研究显示,不同分娩方式产后盆底功能也有所差异[2]。基于此,本研究即分析探讨了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及康复治疗的效果,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1 月—2020 年1 月期间于陇西县巩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娩的100 例产妇为此次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组和乙组。其中,甲组50 例,年龄21~38 岁,平均年龄(29.58±8.56)岁;乙组50 例,年龄22~38 岁,平均年龄(29.87±8.47)岁。排除存在盆腔畸形或盆腔感染者,安装心脏起搏器等不适宜电疗者,依从性较差者。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本研究经所有产妇及其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甲组为剖宫产分娩,乙组为阴道自然分娩,两组均行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康复治疗,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后进行体格检查,明确产妇盆底肌肌力、盆底功能障碍类型等,了解肛门、括约肌功能情况,了解盆底神经功能状况。盆底肌锻炼:指导产妇做缩紧肛门的动作,每次收紧不短于3 s,后放松,15~30 min/次,2~3 次/d。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使用PHENIX USB4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于患者阴道内置入清洁电极,对盆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电刺激、学习会阴收缩、训练I 类肌肉强直收缩、II 类纤维的初级训练、整体盆底肌肉增强训练、会阴肌肉控制功能训练、尿急-功能性的训练等,每次选择两种治疗方案,30 min/次,2次/周。两组均治疗半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和康复前后盆底肌肌力,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盆底肌肌力采用指检法进行测定,共0~Ⅴ级,0级最弱,Ⅴ级最佳,Ⅲ级以上为及格。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记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对比
两组尿失禁、大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乙组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高于甲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发生率对比例(%)
2.2 两组康复前后盆底肌肌力对比
康复前甲组盆底肌肌力优于乙组(P<0.05),康复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盆底肌肌力对比例(%)
3讨论
女性妊娠期由于子宫重量增加、松弛素激素释放等原因导致盆底组织所受压力增加,分娩时阴道腔扩大、阴道壁松弛,腹部肌肉松弛、紧张度下降、脂肪堆积,盆底肌组织极端拉伸等导致盆底功能损伤,从而诱发FPFD,FPFD 危险因素除胎儿体重、孕妇年龄等,与分娩方式也密切相关[3]。研究发现,阴道自然分娩对盆底功能造成的损伤相比剖宫产更为严重[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尿失禁、大便失禁、子宫脱垂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乙组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高于甲组,可见阴道分娩产后阴道前后壁脱垂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分析原因为阴道分娩时软产道及周围盆底组织极度扩张,造成部分盆底肌组织去神经支配和阴部神经功能障碍,在盆腔脏器脱垂方面表现尤为明显[5]。
FPFD 对女性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因此,对其采取早期积极有效的康复十分重要。盆底肌锻炼是指通过对盆底肌群进行自主性收缩训练,提高产妇盆底肌肌力的一种治疗方法。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通过电刺激帮助神经肌肉兴奋或放松,并辅以生物反馈,通过视听信息帮助患者控制、调节运动[6]。盆底肌锻炼、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有效增强盆底肌肌力,恢复受损盆底软组织张力。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前甲组盆底肌肌力优于乙组,康复后两组盆底肌肌力对比无统计学差异,可见无论何种分娩方式,经过产后康复治疗,盆底功能均能得到一定改善。
综上所述,剖宫产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的影响相对阴道分娩较小,但无论是阴道分娩还是剖宫产,产后早期行康复治疗,均可使盆底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