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内针联合穴位贴敷对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疗效、排便相关指标及PAC-QOL评分的影响
2021-07-07梅求安周仲瑜王刚许明军杨坤
梅求安,周仲瑜,王刚,许明军,杨坤
脊柱骨折会对肠道收缩功能产生影响,便秘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多于损伤后3 d左右出现。相关数据显示,脊柱骨折病人便秘发生率高达90.47%。临床主要给予泻药、胃肠动力药等进行治疗,但易产生不良反应,效果不理想。中医认为便秘病位在大肠,肠道传导失司是主要原因,穴位敷贴使用简便,起效快,可有效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但单一使用效果不理想。皮内针为针刺疗法,通过给予腧穴持续性刺激而调畅气血,平衡脏腑阴阳。有研究将皮内针用于治疗便秘,使便秘症状明显缓解。但临床有关皮内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便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采用皮内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96例,均为稳定型骨折,无截瘫症状。对入选病人进行随机单双编号后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范围38~64岁,年龄(48.43±4.87)岁;胸椎骨折16例,腰椎骨折22例,颈椎骨折10例。对照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范围39~66岁,年龄(47.15±5.02)岁;胸椎骨折13例,腰椎骨折24例,颈椎骨折11例。两组病人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本研究符合《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便秘诊断标准拟订,排便时间间隔>3 d,排便困难,排便时间长,便质干燥,坚硬,多伴随腹部胀满不适、头晕、食欲下降、乏力等;叩诊呈鼓音,听诊肠鸣音减弱,舌质暗红,苔黄腻,脉涩,中医辨证属瘀热腑实证。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根据X线片等检查符合脊柱骨折诊断标准,且符合上述便秘诊断标准;②无肠道器质性病变;③既往无习惯性便秘症状;④入选病人均知晓本研究详情并自愿参与。1.3.2 排除标准
①合并腹腔脏器损伤、恶性肿瘤、严重心肺功能不全;②合并内分泌系统疾病;③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④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1.4 方法
1.4.1 基础治疗
两组病人均给予预防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失衡、止痛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果导片缓解便秘。1.4.2 分组
对照组:穴位敷贴治疗,选取30 g黄芪,20 g枳实,20 g肉苁蓉,15 g当归,10 g生地黄,加水煎煮取汁200 mL左右,复煎取汁100 mL,混合后将药液浓缩至50 mL,另将10 g大黄、5 g冰片打粉,与浓缩液混合,搅拌均匀,加入少许淀粉,制成药膏;遵循循经取穴原则选取双侧天枢、足三里、大肠腧、神阙、中极等穴位,将适量药膏敷于上述穴位,每日更换1次。观察组:皮内针治疗,病人取仰卧位,选取天枢、大肠俞、腹结、支沟、足三里及上巨虚等穴位,均为双侧,常规消毒,使用0.20 mm×1.20 mm一次性皮内针,对准选定穴位,缓慢刺入,而后使用胶布固定,嘱病人及其家属每日按压3~5次以加强刺激,按压以微痛或不痛为宜,每次5~10 min,每2天更换1次。取针时使用镊子夹住胶布向外拉出。两组病人均为10 d一个疗程,均连续治疗一个疗程。1.5 观察指标
1.5.1 症状积分
参照《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拟订便秘中医症状积分评定标准:①首次排便时间:<4 h计0分,4~24 h计2分,>24 h计4分;②排便间隔时间:<24 h计0分,24~72 h计2分,>72 h计4分;③便意:急为计0分,微弱为计2分,无计4分;④排便速度:<5 min计0分,5~10 min计2分,>10 min计4分;⑤排便形状:成形计0分,干结计2分,颗粒为计4分;⑥排便难度:不费力计0分,用力计2分,借助外力计4分。评定时间为治疗前、治疗5 d与治疗10 d。1.5.2 排便相关指标
记录两组病人首次排便时间、两次排便间隔时间及每次排便时间。1.5.3 肛肠动力学指标
采用莱博瑞医疗技术公司生产的肛肠动力分析仪检查治疗后两组病人直肠静息压、肛管收缩压、直肠初始感觉容积,检查前叮嘱病人排空尿液与粪便。1.5.4 生活质量量表(PAC-QOL)评分
采用便秘病人生活质量量表(Patient Assessment of Constipation Quality of Life scale,PAC-QOL)评定,量表内容包括生理、社会心理、担忧、满意度4个方面,共28个条目,总分为4个方面分值之和,共140分,分值越高说明生活质量越差。评定时间为治疗前、治疗5 d与治疗10 d。1.6 临床疗效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便秘症状明显改善,腹胀、腹痛消失,便质柔软成形,排便间隔时间<72 h,症状积分减少≥85%;有效:排便间隔时间≤1 d,便质干结、腹胀、腹痛症状均改善,排便通畅,症状积分减少≥30%。无效:便秘症状无明显改善,症状积分减少<30%。评定时间为治疗后。2 结果
2.1 两组病人症状积分比较
整体比较即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症状积分组间差异、时间差异及交互作用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两精细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症状积分在治疗5 d、治疗10 d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P
<0.05)。见表1。表1 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96例症状积分比较/(分,xˉ±s)
2.2 两组病人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83.33%显 著 高 于 对 照 组64.58%(P
<0.05)。见表2。表2 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96例临床疗效比较/例(%)
2.3 两组病人排便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病人治疗后首次排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两次排便间隔时间及每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
<0.05)。见表3。表3 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96例排便相关指标比较/±s
2.4 两组病人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
观察组直肠静息压、肛管收缩压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直肠初始感觉容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
<0.05)。见表4。表4 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96例肛肠动力学指标比较/±s
2.5 两组病人PAC-QOL评分比较
整体比较即两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PAC-QOL评分组间差异、时间差异及交互作用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两两精细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PACQOL评分在治疗5d、治疗10d时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均呈现不同程度下降(P
<0.05)。见表5。表5 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96例PAC-QOL评分比较/(分,±s)
3 讨论
脊柱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5%~6%,而便秘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现代医学认为便秘原因在于,脊柱骨折可导致局部血肿,刺激周围交感神经,由于交感神经支配胃肠壁肌舒缩运动,交感神经受刺激后可引起胃肠道收缩蠕动功能下降,是胃肠道内容物传导减弱,在肠道内积聚,从而发引起腹胀、便秘症状。此外,脊柱骨折后病人需长期卧床,腹压减少,膈肌上抬,胃肠蠕动被抑制。若便秘症状不能得到及时缓解有可能诱发高血压、心律失常等心脑血管疾病。
祖国医学认为脊柱骨折后便秘归属骨伤科损伤内证之“损伤便秘”范畴,脊柱骨折损伤脉络,瘀血滞留,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脾胃运化食物能力下降或丧失,食物在肠道内聚积,引起腹胀、便秘。《伤科补要》记载:“夫跌打损伤,坠堕磕碰之证,专从血论,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或积于脏腑者,宜攻利之。”穴位敷贴是中医疗法之一,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经表皮吸收后直达病灶。天枢为大肠之墓穴,主疏调脏腑、理气行滞、散结通滞、运肠胃气机等作用。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穴,具有通便作用。中极穴可疏气导滞,利大便。神阙穴具有健脾补肾、温经通络作用。中药黄芪、当归有益气养血,润肠通便作用,白术能够健脾助运,大黄、枳实具有润下软坚、破气消积、荡涤肠胃功效。本研究将上述药物制成药膏贴敷于选取穴位上,借助穴位的作用,使药效直达脏腑,可改善大肠动力不足、传导障碍,增强肠道动力。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大黄可促进肠蠕动,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促进排便。胡源祥等指出,枳实能够促进脾虚模型大鼠的胃肠运动,有助于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冰片可改善穴位附近微循环,刺激肠道,促进药物吸收。但单一使用穴位贴敷治疗便秘效果不理想,基于此,本研究尝试采用皮内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
本研究选取穴位包括天枢、大肠俞、腹结、支沟、足三里及上巨虚。针刺天枢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畅利三焦,从而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腹结穴为足太阴脾经穴位,针刺该穴位能够增强脾的运化功能,并能生津润肠,促进肠蠕动。临床研究发现,刺激腹结穴可提高平滑肌紧张性,促进肠蠕动,加速废物排泄。针刺足三里有益于补中益气、导气下行。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根据中医“合治内腑”理论,针刺该穴位有助于通利三焦,通调脏腑。支沟穴是治疗便秘的经验效穴,针刺该穴位可调理三焦气机,通腑气。本研究中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采用皮内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5 d及10 d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皮内针联合穴位敷贴能够增强疗效,改善便秘症状。原因可能在于,两种方法与各穴配伍能够相辅相成,起到协同作用,从而使治疗效果增强。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两次排便间隔时间及每次排便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胃肠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表明,皮内针联合穴位敷贴有助于改善排便相关指标与胃肠动力学指标,与宋晓、令狐庆的研究具有一致性。便秘可引发肛裂、食欲下降、体虚等症状,使病人生活质量下降。本研究中观察组PAC-QOL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皮内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便秘病人生活质量,与李立红等研究一致。
综上所述,皮内针联合穴位贴敷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脊柱骨折后便秘病人临床症状,改善肠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