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扎染艺术引进美术课堂的教学策略

2021-07-06刘军委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5期
关键词: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刘军委

[摘 要]民间艺术中扎染艺术的发展独树一帜,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及的程度也较广泛。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大环境下,结合学校的课题,教师在美术课堂中设计开放式的导学情境,依托生活化传承非遗,研究创新型科学加工,开展考察性社团活动,驱动全脑型潜能开发,倡导亲子型家庭合作,采用多样态展示作品,注重社会化拓展延伸,让学生在学、做、思的过程中感受民间扎染艺术的魅力,进而就能发扬并传承民间艺术。

[关键词]美术课堂;民间扎染;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7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5-0018-02

民间艺术不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形式之一。民间艺术中扎染艺术的发展独树一帜,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普及的程度也较广泛。近年来,在小学美术课堂中也经常出现扎染的身影。笔者依据小学美术扎染教学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民间扎染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程的八个教学策略,在完成民间扎染教学的同时发扬并传承了民间艺术。

一、设计开放式导学情境,激活兴趣

在扎染教学活动中设计开放式导学情境,强调教师在开展扎染教学时要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在设计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互动方式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导学性、开放性的生活情境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扎染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扎染工具材料以及使用特性时,由于所需要的工具和材料繁多,有大号针、粗棉线、纺织染料、煮染的锅炉等,笔者就运用了开放式的微课教学手段。课前,笔者把两个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寻找这些工具材料的过程拍成了微视频,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对话和文字介绍、运用图表对比各种布料的特性、真实的街拍情境和幽默的语言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了这些工具材料。

通过微视频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开展调研,其体会更加深刻,感受到的乐趣也更多,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了解了扎染工具和材料的特性。

二、依托生活化传承非遗,扎制生辉

杜威指出:“任何教学都必须始于儿童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激起儿童内在的兴趣, 才能实现在教师指导下的经验的持续生长。”美术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要依托生活经验,培养学生对美育的兴趣。同时,小学生也肩负着传承民间艺术的责任,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例如,在《扎染动物》的教学中,需要先在棉布上繪画。这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他们会有恐惧感,不敢轻易下笔,生怕画不好。笔者在设计这一环节时,以学生的生活化学习为起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从学生日常喜爱的小动物形象着手,让学生尝试在棉布上画动物。这激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他们画得得心应手。

通过生活化的扎染内容展开教学,教会学生扎染的技能,使学生懂得了欣赏扎染并能熟练地进行扎染表达,将扎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

三、研究创新型科学加工,染色出彩

传统的扎染染色是用单一的植物染料蓝靛来进行的,现在的扎染染色则更多采用的是彩色的化学染料,点染、注染、渐染、手绘、喷染等多种创新型科学加工染色技法层出不穷。教师指导学生染色时可选择使用分隔补色染色法或色环平角内染色法。前者是在补色之间加入其他颜色,同时两个补色没有接触,色彩边缘叠加处也不会出现暗化;后者是选择色相环中平角(180度)以内的任意色彩进行染色,完全避免了补色对比规律带来的问题,作品色彩统一、和谐、柔和、雅致、耐看。

例如,在上《扎染T恤》时,运用点染法进行染色。学生在选择颜色时,笔者引导学生采用了两种创新选色法:分隔补色染色和色环平角内染色。多彩的颜色形成了螺旋形,给人以动感、多彩、时尚的感觉。

在染色时,运用科学的色彩知识,遵循色彩的搭配规律,更符合人的视觉审美规律,这样染出来的色彩会更出彩。

四、开展考察性社团活动,改进作品

“学校教育要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文化资源,广泛开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培育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南京的云锦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闻名古今中外,参观云锦博物馆是了解云锦的重要途径,对优化扎染学习也有借鉴作用。

例如,在上《扎染围巾之南京元素》这一课时,为了能够让扎染社团的学生直观地了解云锦的民间图案、颜色,笔者组织了考察社团前往南京云锦博物馆参观学习。考察前笔者布置了任务:重点观察学习云锦的图案、颜色,并且要和扎染结合。参观过程中,笔者进行引导讲解,指导学生学习云锦的颜色搭配,观察图案的题材,临摹可以利用的云纹图案。回到学校后,笔者引导学生改进之前的围巾作品。学生巧妙地把云锦的颜色和云纹图案轧制在扎染围巾上,一件件富有南京云锦元素的各色扎染围巾应运而生。

百闻不如一见,亲眼所见才能有更深刻的记忆。利用当地的博物馆资源,参观了解地方民间特色文化,对比不同的民间艺术,从而了解并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共通性,学生就能举一反三,取长补短,融合运用。

五、驱动全脑型潜能开发,做思结合

全脑型开发涵盖了三个层次,包括“IQ(智商)脑”、“EQ(情商)脑”以及“MQ(道德智商)脑”。全脑型开发教育旨在开发儿童的全脑潜能,打开其智慧的天窗,均衡儿童左右脑的发展。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扎染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动手制作,同时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思考机会,吸引学生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扎染制作与艺术思考当中,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与思维训练中获得全脑潜能的开发。

例如,在上《我为家人做扎染》时,笔者设计了让学生为家人制作扎染作品作为礼物的情境。学生有的为爸妈制作结婚纪念日礼物,感恩养育之情;有的为住院的奶奶制作礼物,希望其早日康复;有的清明扫墓时为太爷、太奶带去扎染作品,痛哭追思感恩,立志日后报恩……这培养了学生懂得感恩、孝顺的高尚品质,学生的智商、情商、德商也得到了提升。

这样的课堂既有动手操作,又有思考表达。学生在动手操作时可以活化右脑,而思考想象和表达的同时可以协动左脑,做思结合,全脑潜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六、倡导亲子型家庭合作,放飞想象

在扎染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家庭亲密度,让家长了解孩子学习扎染的情况,教师会适时地布置亲子合作的扎染家庭作业。结合家长的实际情况,作业的内容大多以抽象的创作为主,教师会在群里教给家长引导孩子去发挥想象的方法。

例如,在上《我为家人做扎染》这课时,在课后拓展环节,笔者引导学生欣赏了一些抽象的扎染图案和颜色的搭配方法后,布置学生回家后和家长共同完成一幅抽象的、富有想象力的扎染作品用来装饰房间。有一个学生按照要求,周日在家教会了妈妈制作扎染,母子俩还共同完成了两幅抽象作业:《扎染海星》《扎染水母》。

在本课例中,教师布置课后家庭亲子作业,在亲子合作的同时,孩子展开想象力、放飞梦想,和家长共同完成了创意扎染家庭合作亲子互动作业。

七、采用多样态展示作品,微信评议

新课标对学生评价做了很大改革,不再是只看结果的“唯师型”的单一性分数评价,强调的是学生自评、互评及有教师、家长参与的发展性、综合性、过程性、五星级定量与简要性评语定性等相结合的多样性评价。在学生完成扎染作品后,可采用课内与课外评价两种方式,課内学生评与教师评相结合,课外评价则充分发挥微信群这一现代媒体的优势,邀请家长参与其中。

例如,在上《民间扎染十二生肖》时,评价环节笔者就采用了课内评价和课外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课内评价时鼓励学生说一说最喜欢哪一幅作品,为什么喜欢它,并为自己的作品起个名字。在课外评价中,请家长用微信参与孩子的作品评价、投票评选最具创意奖、最富感情奖等。

在本课例中,课内评价采用了传统课堂的评价模式:自评、互评、师评的“三维评价”;而课外评价就利用了微信群的优势,请家长参与到对孩子的评价中,实现了多样态的展示和评价。

八、注重社会化拓展延伸,迁移运用

“审视现今的小学美术教学,在基础课程上过分‘沉醉学科本位和教材中心,在教学内容上未能体会教材‘见微知著的编排意图。这种从书本到书本的封锁式小循环的课程观,无疑剥夺了学生感受生活,参与社会实践的权利。”为了深入挖掘社会资源,提升扎染美术课堂的深度,需要在扎染教学中做到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升学生对于美术文化的参与度。

例如,在重阳节当天组织扎染实验班学生为敬老院的老人赠送扎染围巾;在“5.12防灾减灾日”组织扎染实验班的学生开展扎染作品爱心义卖活动,义卖的钱款全部捐给慈善机构。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积累,还培养了学生尊敬老人、奉献爱心的美德。

学以致用,物有所值,把学生制作的作品通过捐赠和义卖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其发光发亮,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促进了学生创制优秀扎染作品的热情,还使学生亲身体验了社会实践的乐趣,提升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使美术课堂在社会中得以拓展和延伸。

综上所述,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大环境下,运用以上八个教学策略,可以更有效地将扎染艺术引进小学美术课堂,让学生在学、做、思的过程中,感受民间扎染的魅力,进而发扬并传承民间艺术。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美术课堂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用好课堂提问,让美术课堂动起来
美术课堂学生活动方式的空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