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在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行性分析

2021-07-06王翠宇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47期
关键词:脑性康复训练稳定性

王翠宇

(内蒙古包头市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内蒙古 包头)

0 引言

脑性瘫痪在一些幼儿中时有发生,发病因素多种多样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相较于同龄孩子,脑性瘫痪患儿的智力水平低下,生活自理能力也偏差,使得他们的家长也承受着比其他家长更大的负担[1]。其实这类孩子经过早期合理科学的康复治疗,且家长坚持带这类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这类孩子都会取得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虽然他们不能完全被治愈,和正常孩子一样,但是至少可以让这类孩子在症状改善方面取得具有显著性的进步[2,3]。本组研究通过分组对照的方式对核心稳定性训练配合综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性瘫痪患儿康复治疗中所起到的作用和所具有的可行性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1 基本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基于随机抽取的原则选择2016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本院进行康复治疗的52例脑性瘫痪患儿设为观察对象并分成研究组(男女各有16例、10例,最大年龄10岁,最小年龄1岁)和对照组(男女各有14例、12例,最大年龄9岁,最小年龄1岁)。不同组别脑性瘫痪患儿的基本资料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研究组实施综合康复训练和核心稳定性训练。(1)综合康复训练:①以Bobath疗法、Rood为主的神经发育疗法每日进行2次,每次进行40min。②每日进行2次引导式教育,引导员主要对该组患儿进行运动技能、特殊教育的引导, 借助于看、听、说、玩方法的使用, 引导患儿从做单一动作慢慢过渡到做复杂运动,使其兴趣和能力得以激发,使其肢体的功能得以改善,每次控制在40min。③每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A.腹部滑梯训练:协助并指导患儿在滑梯上选择合适的体位,即俯卧位状态, 引导其在滑梯上向下呈滑动状态;B.羊角球训练:协助并指导该组患儿坐在事先准备好的羊角球上,引导其稍微弯曲身体且往前采取跳跃动作;C.平衡板训练:和该组患儿一同站立在平衡板上, 引导患儿缓慢使出自己的气力让平衡板处于晃动状态。每次控制在40min。共计进行12周。④家长一对一训练:基于患儿情况和精细运动、视觉运动的评估结果为家长制定一对一的家庭计划,家长按照计划循序渐进地引导患儿完成训练项目,每个项目都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且将日常生活活动融入其中,适宜在家中完成,每日40min。(2)核心稳定性训练:①实施翻身训练,即协助并引导患儿进行被动翻身和主动翻身训练,通过借助于一些器械对患儿肩部控制和骨盆控制进行训练。②实施腰部加压或者腹部按压训练,对患儿进行体位转换的训练,使患儿经训练能够尽可能地保持住坐位平衡。③实施爬行训练:指导并协助患儿采用手臂和膝盖四点支撑的状态进行跪位的爬行,通过滚筒的应用,训练患儿练习爬位,或训练患儿采取爬位来使其交替运动双下肢。④训练引导患儿保持住扶站位,带领其进行骨盆控制协调训练,待患儿经训练能力渐渐有所改善后,训练其进行弯腰拾物训练和行走训练。⑤实施头部控制训练:指导并协助患儿采取俯卧位躺在巴氏球上,引导其做俯冲的动作,引导并协助其做仰卧起坐,并对其进行坐位或者仰卧位的抱球训练以及悬吊床滚动训练。共计进行12周。

1.3 观察指标

比较康复治疗前后两组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88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88)评分、精细运动发育商(fine motor quotien,FMQ)评分、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functional independence measure for children,WeeFIM)评分上的差异,评分越高说明恢复的效果越明显。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对不同组别涉及到的数据使用SPSS20.0软件实施统计学分析,采用(±s)表示涉及到的计量资料,检验以t实施,若P<0.05则代表不同组间涉及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康复治疗前,不同组别患儿在GMFM-88评分、FMQ评分、WeeFIM评分上的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后,不同组别患儿在GMFM-88评分、FMQ评分、WeeFIM评分上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表1 在各观察指标上不同组别患儿的数据比较(±s)

表1 在各观察指标上不同组别患儿的数据比较(±s)

注:与康复治疗前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数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康复治疗后对照组进行比较,P*<0.05,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指标 时间 对照组 研究组GMFM-88评分(分) 康复治疗前 51.1±11.2 51.4±13.2#康复治疗后 58.2±12.5 72.5±12.5*FMQ评分(分) 康复治疗前 63.8±1.2 63.5±4.9#康复治疗后 70.2±7.4 75.6±4.7*WeeFIM评分(分) 康复治疗前 46.7±11.7 46.7±11.2#康复治疗后 52.3±7.8 59.6±13.4*

3 讨论

虽然说当前尚无彻底有效的治疗手段使脑性瘫痪患儿得到治愈,但是对此类患儿实施有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对于改善其日常活动能力大为有利,使其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对脑性瘫痪患儿加强综合康复训练,如加强对此类患儿的运动锻炼康复治疗、中医康复治疗、药物治疗等,虽说可以使此类患儿经此改善自身的一些症状,使其日常能力有所改善,但是这种训练的劣势是不注重进行有针对性的围绕全身躯干的稳定性训练[4,5]。有研究提示,若在此类患儿的康复治疗中同时加强对患儿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则将可以取得更加理想的康复治疗效果。加强对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核心稳定性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此类患儿非稳定状态下的控制能力得以改善,使其平衡能力得以增强,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深层小肌肉群加以训练,使大小肌群的力量输出得以协调,有助于运动机能、平衡功能的改善,有助于患儿日常活动能力的改善[6-8]。

本组研究中通过比较康复治疗前后两组在GMFM-88评分、FMQ评分、WeeFIM评分上差异,结果发现:康复治疗后,不同组别患儿在GMFM-88评分、FMQ评分、WeeFIM评分上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总而言之,在加强综合康复训练的同时对脑性瘫痪患儿加强核心稳定性训练有助于此类患儿神经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他们的日常能力,使其获得更好的康复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脑性康复训练稳定性
小儿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
对脑性瘫痪言语功能障碍患儿实施补肾健脑针法结合ST训练治疗的效果分析
PEG6000修饰的流感疫苗脂质体的制备和稳定性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小儿脑性瘫痪流涎症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儿童脑性瘫痪的病因研究进展
基于FLAC3D的巷道分步开挖支护稳定性模拟研究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