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以高校龙狮基地建设为例

2021-07-05王春光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龙狮社团中华

王春光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体育健康学院 广东 珠海 519090)

1、高校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的职责。学校是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要阵地,优秀文化在青少年教育阶段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大的教育意义,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育部、各省教育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的申报和建设非常重视,各学校都积极响应。目前以广东省为例,已经成功开展三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申报工作,涌现出一批实力雄厚的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基地建设,挖掘和整理、传承与发展具有代表性和传承性的项目作为传承载体,在传承与活态发展之间,举全校之力,整合社会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展优秀传统项目进课堂、进人才培养方案、进第二课堂、进校园文化等。本文以我校省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龙狮)建设为研究起点,着重讨论在高校开展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建设诸多路径,以期为高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出谋策划。

2、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在高校传承和发展的实施路径

中华儿女都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人,是认识、接收和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主体。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民属性应为政府重视,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指导,把握一带一路发展与大湾区建设的契机,充分结合粤港澳三地优势,形成以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为中心,地方政府(文化、教育、体育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体育协会、民间传承机构、社会团体、机构、街道、社区和学校,多方合力支撑和共建的生态整合模式。

2.1、课程教学设置

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贡献不限于一些器物和技术发明,更重要的是思想文化即精神的影响。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教书育人为导向,突出传承、辐射,推广和保护的价值引领取向。建设以地域性舞龙、舞狮为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教育、龙狮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与技能教学为主导,龙狮体育社团为延伸,推进工坊研作业与学习体验的一体化、分段式课程教学设置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设置。

(1)课程模式。

本着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推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构建以龙狮技术教学与训练、龙狮文化理论板块、民族传统体育拓展课程模块。

(2)课程体系。

以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为例,在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立足地域传统文化特色,发扬特色民族体育项目,充分结合课内外教学一体化、分段式课程模式,建立以中华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和传承项目文化的理论课程,与洪拳、蔡李佛拳、永春拳等南拳为基础,斗门舞龙、岭南醉龙、龙岗舞龙、广东醒狮、席狮、松岗“七星狮”为主的实践课程相结合的课内教学课程体系,和特色龙狮文化社团、特色龙狮研学与制作工坊的课外课程体系。

表1 课内教学课程体系

表2 课外实践课程体系

2.2、社团建设

大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我国高校第二课堂的引领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建设,以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传统体育的开展、传承和宣传、保护文化遗产,交流思想,切磋技艺,发展交流为目的。

(1)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架构。

借鉴社团先进、成熟的运行模式和管理理念,建立以团委和体育主管部门共同管理的“特色民族体育文化协会”,协会下设管理机构和社团,管理机构设立协会主席团(由主席、副主席组成)、竞赛部、策划与推广部、合作交流部、监察部组成,完成日常管理、运行、活动组织策划、竞赛和交流、推广服务等职能。

(2)推动社团体育培养平台健康发展。

结合岭南民族体育特征要素,建立以专任教师领衔指导、学生团队自主管理的南拳、龙、狮社团,形成专家、优秀教师、南拳和舞龙舞狮项目传承人、民间艺人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社团培养平台。同时,将特色民族体育社团有机地融合到体育教育中,纳入素质拓展学分管理体系,作为课程教学的组成和延续,有效地推动社团体育培养平台健康发展。

(3)构建校内外实践应用和交流推广窗口。

特色龙狮社团以南拳、舞龙、舞醉龙、醒狮、席狮、七星狮等运动项目为载体,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高水平训练、巡游展示、队内交流赛、文化推广活动等校园文化创新建设;选拔龙狮队伍参加国家、省市交流比赛,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参与地市不同组织和级别的交流或动,加强与地方政府、港澳团体、街道、社区、学校和龙狮团体的合作共建和交流推广;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的建设和推广作用,打造宣传和推广的窗口。

2.3、工作坊建设

依托学校资源和传统特色,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建设传统体育工作坊,形成以政府人员、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学生、社会团体代表、民间艺人、技艺传承人、推广和生产厂商等不同立场、族群共同组成和参与,以研学、讨论和参与、决策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工坊环境。

通过工坊搭建桥梁,形成以研究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传统体育文化、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普及和推特色文化为目标,在高校、街道社区、中小学等组织开展学习、体验,定期组织专家讲座、体验课程等系列活动为表现手段和形式,在不断的研学讨论、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实践中逐步建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坊。

2.4、科学研究

依托学校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方面的深厚基础,借助岭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聘请国内和港澳知名学者为龙头,优秀教师、社会学者等共同建立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中心,以研究、挖掘、传承、推广和保护为目的,以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推广应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与一带一路建设、大湾区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等为研究方向,厘清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创新的价值和内涵,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传承新的理念和路径。

2.5、辐射带动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建设,借鉴“e学习”社区学院理念,丰富师资与课程建设,走出学校,走进社区、中小学校,围绕互动、共享、合作共建的原则,采用现场互动学习,媒体传播,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借助互联网+新业态,整合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资源,加强民族体育文化体验,促进中小学、社区居民融入传统文化学习、普及、推广和传播中,展示传承力量、弘扬文化自信,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不断扩大中华优秀传统体育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2.6、展示交流

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建设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实体展示室、网络(新媒体)展示平台,构建展示、学习、普及与交流场所和平台,定期组织校内巡演,活动交流、知识普及和文化展示,形成以基地为中心,中华优秀传统体育为特色的校内传统。合力打造以政府、学校、社区和中小学共建优势,将普及宣传和展示交流活动常态化,共构建展示平台,共组推广活动,共享建设成果。

加强校际交流活动,选派代表队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比赛,粤港澳三地交流,中小学普及与共建活动,街道社区活动等,利用竞赛和交流比赛等展示交流平台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更好地宣传、推广和辐射作用。积极参加大型企业巡游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展示纳入到巡游展示交流中;通过组队和联合组队的方式参与市春节大巡游,以及地域民间巡游和展示交流活动等。

3、结语

评价一个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是看这座城市的楼房的高度、马路的宽度、人口的密度,而是看重这座城市文化的厚度和延续情况。中华传统体育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体现着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述说着当地人民的智慧,更体现了一座城市对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力度。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首先需要梳理项目的流传情况,知道项目是怎么来的,从哪里来的,发展情况如何,思考将来怎样发展等问题,更要在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不能顾此失披,丢掉优秀文化的名片。

猜你喜欢

龙狮社团中华
缤纷社团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K-BOT拼插社团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策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