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青少年体能的实践研究

2021-07-05彭致达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能训练体育课青少年

彭致达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 广东 广州 510507)

1、前言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体能是青少年开展体育运动的基础能力,也是生活乃至生存的重要能力。体能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但是,现代生活方式导致儿童青少年“静坐少动”,且部分青少年膳食营养不均衡,青少年体育运动量不足,肥胖率和近视率居高不下,体质健康也不容乐观,体能状况也每况愈下。在实际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800m/1000m项目不及格,部分学生甚至引体向上一个都无法完成。另外,部分学生在体育锻炼、军训中猝死的案例也屡见报端。因此,提升青少年学生的势在必行。国家及政府有关部门对提升青少年体能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每年开展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动态掌握学生体质健康变化,并规定只有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并对学生体质健康连续三年下降的学校,在考核评价中实行一票否决。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但是,提升青少年的体能以及体质健康的关键在于加强青少年的体育锻炼,以及采取合适的体能训练方法进行训练。纵观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当前体能训练有关研究大都集中在运动训练领域,而对普通青少年的体能训练研究则很少见。因此,本研究对提升青少年体能的训练方法进行探索,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提升青少年体能提供方法上的参考和借鉴。

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2.1、研究目的

根据体能训练相关理论,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构建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并在实践中予以应用,对青少年体能进行干预,检验其干预效果。

2.2、研究意义

通过构建青少年体能训练体系并加以实践,一方面丰富当前青少年体能训练有关理论;另一方面为青少年体能训练提供方法或者思路,为一线体育工作者提供方法学上的借鉴和支持;再一方面,通过提供科学、有效、可持续的青少年体能训练方法,促进青少年体能水平的提高。

3、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

利用中国知网、万方等中文数据库以及ProQuest、Sciencedirect、springer等外文数据库以 “青少年”“体能训练”或“Youth”“Physical Training”为关键词检索有关文献,共检索到中文文献235篇,外文文献134篇。对检索到的369篇文献进行筛选,选取其中53篇相关度较高的进行精读,了解当前国内外青少年体能现状以及关于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对体能训练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分析借鉴国内外学者关于青少年体能训练的研究范式,为本研究开展及论文撰写打下坚实的理论的基础。

3.2、专家访谈法

就青少年体能现状、影响因素及训练方法拟定半开放式访谈提纲,与该领域专家进行访谈,听取他们的观点和建议,做好访谈记录,收集第一手的资料。

3.3、实验法

选取某高中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共60名,男女各30名,其中年龄平均值为13.5岁,标准差为0.32。将60名学生随机分为人数均等的两组,男女生也保持相对均衡,其中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两组学生均安排为期一个学年的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组在每周的体育课上安排一节体能训练,而对照组仍然按照往常的模式上体育课。在实验前后对两组学生的体能指标进行测试,其中选取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作为体能的代表性测试项目,又分别选取立定跳远、50m跑、1000(800)m、前后启动变向跑、坐位体前屈作为测试指标。

具体实验方案为:

实验组:每周一节体育课安排进行体能训练,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对高中生体能训练目标及配比、训练内容设置、训练负荷安排、组合方案构建、评价方法进行合理设计。其中每次训练分为热身阶段、主体阶段和整理阶段。其中主体训练阶段主要包括绳梯训练、无固定动作移动联系、基础关节力量训练、静态和动态核心力量练习、核心稳态及非稳态力量练习、功能性力量、爆发力练习等。

对照组:对照组学生则按照常规方式开展体育课。

3.4、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22.0对两组被试实验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平均数、标准差及差异显著性系数。显著性a水平定为0.05。

4、研究结果分析

4.1、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形态比较分析

对实验前两组学生身高、体重和BMI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发现,其平均数和标准差如表1所示:

表1 实验前两组学生身体形态统计表

从表1可以看出,在实验前两组学生的身高、体重、BMI均比较接近,进一步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其差异均不显著(P>0.05)。因此,说明在实验前两组学生的身体条件基本保持一致。

4.2、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能比较分析

对两组学生实验前体能各项指标测试结果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能统计表

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平均值分别为188.23cm、189.28cm,标准差分别为 7.43、8.26,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其P值>0.05,差异不显著,说明在实验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立定跳远成绩差异不显著。同样,50m跑、1000(800)m、前后启动变向跑、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上两组学生同样差异不显著。因此,结果证明在实验前两组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柔韧性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表明两组学生的体能指标不存在差异。

4.3、实验后两组学生体能比较分析

对两组学生实验后体能测试指标成绩进行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实验后两组学生体能统计表

实验后,对照组和实验组立定跳远成绩平均值分别为194.04cm、201.81cm,标准差分别为 8.92、7.87,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其P值<0.05,差异显著,说明在实验后两组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存在显著差异,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对其他指标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同样发现,在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50m跑、1000(800)m、前后启动变向跑、坐位体前屈测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因此,结果证明在实验后实验组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性和柔韧性均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组学生的体能优于对照组。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选取60名高一学生分为两组进行为期一学年的体育教学实验,其中实验组在体育教学时开展体能训练,而对照组仍然按照往常的模式上体育课,研究结果发现在实验前两组学生的身体形态以及体能指标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素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实验中所采取的体能训练方法能对提高中学生体能发挥显著的提升作用。

5.2、建议

(1)体能作为青少年重要的身体素质,对于当前青少年身体素质不容乐观的情况,学校应该积极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完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将体能训练融入到学校体育课堂教学中,建立科学的体能训练教学与评价机制,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青少年体能素质,为其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2)应该建立完善的体育课安全风险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部门、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学校体育安全风险管理体系及运动伤害风险防范和处理机制,探索建立学生体育意外伤害综合保险机制和学生体育活动安全事故底单调解机制,加强对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3)在体育课教学中,科学制定体育课训练强度和负荷,引导学生“勤练”“常赛”,掌握体育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经常性开展体育锻炼,提升体能水平以及体质健康。

猜你喜欢

体能训练体育课青少年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青少年发明家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体育课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新兵体能训练的伤病防护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