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剂量阿替普酶治疗高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2021-07-05葛建亮曹红玉李召晨胡文立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低剂量溶栓高龄

葛建亮 曹红玉 李召晨 胡文立

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1],高龄脑梗死患者数量逐年增加。脑梗死后一般会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影响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部分患者甚至会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加重了社会经济负担;老年人脑梗死后常需要人照顾,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劳动力资源。静脉溶栓是血管再通的首选治疗方法,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阿替普酶(rt-PA)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溶栓药物,美国及欧洲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建议rt-PA溶栓治疗标准剂量为0.9mg/kg,而高龄患者基础疾病多,溶栓出血风险高,《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指出可根据患者的出血风险、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给予0.6mg/kg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2],但目前临床上高龄患者溶栓率仍很低。本研究旨在观察低剂量rt-PA治疗高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我院就诊、发病在4.5h内、年龄≥80岁的高龄脑梗死患者68例,行头颅CT证实为新发脑梗死,且临床资料完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低剂量rt-PA 0.6mg/kg,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rt-PA 0.9mg/kg静脉溶栓治疗,两组最大剂量均为90mg。其中男40例,女28例,年龄80~94岁,平均(83.1±4.26)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25分,平均(7.23±3.28)分;发病至溶栓时间36~268min,平均(122.1±73.6)min;有吸烟史26例,2型糖尿病26例,高血压40例,脑卒中史36例,合并心房颤动16例,服用抗凝药物11例;前循环梗死45例,后循环梗死23例;根据目前国际通用的急性脑梗死病因分型(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TOAST)[3]分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0例(58.8%),心源性栓塞20例(29.4%),穿支动脉病变型5例(7.4%),其他已知原因2例(2.9%),不明原因1例(1.5%)。患者本人或其家属同意参加本研究并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有颅内出血或严重头颅外伤史;②3周内有手术或身体其他部位出血;③口服抗凝药物,且凝血酶原时间>15s或国际标准化比值>1.7;④既往有严重脑血管病或外伤后遗症,发病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2分;⑤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肿瘤史;⑥血压升高:收缩压≥180mmHg(1mmHg=0.133kPa)或舒张压≥100mmHg;⑦即刻血糖<2.8mmol/L或>22.22mmol/L; ⑧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9/L;⑨1周内有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⑩怀疑有动静脉畸形、颅内肿瘤,未经治疗的颅内动脉瘤3周内有颅内、脊髓等关键部位手术史。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疾病史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

1.2 治疗方法两组均使用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生产的rt-PA(规格50mg/瓶或20mg/瓶)静脉溶栓,最大剂量均不超过90mg,观察组0.6mg/kg,其中15%初始量在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量1h内静脉注射泵入。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0.9mg/kg,其中10%初始量在1min内静脉推注,剩余量1h内静脉注射泵入。溶栓后24h复查头颅CT或MRI排除颅内出血,给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300mg/d和(或)氯吡格雷75mg/d抗血小板治疗。所有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20~40mg调脂稳定斑块治疗;给予丁苯酞软胶囊(石药集团)0.2g,每日3次改善侧枝循环治疗。

1.3 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标准所有患者溶栓前、溶栓后24h采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评估。NIHSS评分较溶栓前减少≥4分或减少至0分为疗效显著;减少<4分为好转;分值无减少或增加为无效;分值较溶栓前增加为加重[4]。颅内出血定义为溶栓后24h或神经功能出现下降时复查头颅CT提示脑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定义为复查头颅CT提示脑出血,并伴有神经功能恶化(NIHSS评分增加≥4分或死亡)。观察有无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皮肤黏膜、牙龈等部位活动性出血,有无肝肾功能损害、严重过敏等。统计溶栓后1周内出血率及3个月的全因病死率。

1.4 随访出院3个月采取门诊复诊为主、电话随访为辅的方式随访,采用mRS评分评价3个月疗效。mRS评分0~2分为预后良好,mRS评分3~6分为预后不良。评价患者3个月生存情况及独自生活能力。

1.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溶栓治疗效果和3个月预后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疗效显著率、预后良好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病死率为11.8%(4/34),对照组为8.9%(3/3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9,P=0.690)。

表2 两组溶栓治疗效果和3个月预后情况比较[n(%)]

2.2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各发生1例SICH;两组溶栓后消化道、牙龈、泌尿系统、皮肤黏膜等部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出血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6.5% vs 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明显过敏反应和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出血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部血流循环障碍引起脑组织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导致患者出现神经功能缺损表现,严重者可遗留残疾甚至死亡。而早期静脉溶栓能第一时间改善脑组织缺血,是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治疗手段,rt-PA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溶栓药物,能够迅速恢复脑组织血流灌注,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5,6]。体内纤维蛋白被rt-PA中的赖氨酸残基激活后转化为纤溶酶,对血栓产生溶解作用。其作用特异性较高,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尿激酶等溶栓药物,故rt-PA是各国指南首先推荐的溶栓药物[7,8]。2008年ECASSⅢ研究发现[9],发病时间在3~4.5h内接受静脉rt-PA溶栓仍可获益,而发生SICH风险与之前研究相当。然而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研究显示,在发病3h内到达医院的急性卒中患者中,只有19.3%符合静脉溶栓条件的患者给予静脉溶栓,整体溶栓率不到2%[10],与欧美发达国家溶栓水平(约为10%)相比有很大差距。其中高龄患者溶栓的比率更低,主要原因为:①高龄患者高级皮层功能已经下降,卒中后表现更明显,不能第一时间发现卒中,错过了溶栓的最佳时机。对于部分老年人在溶栓前获得其知情同意相对困难,有研究表明,超过35%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急性认知障碍或语言障碍,使其丧失静脉溶栓治疗的知情同意能力[11]。②高龄患者基础疾病较多,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基础疾病原有症状掩盖,影响临床医生的判断,导致溶栓时间延误。③临床医生及家属担心溶栓后出血,对治疗没有信心,选择保守治疗。然而第三次国际卒中试验(IST-3)显示,高龄脑梗死患者使用rt-PA静脉溶栓后6个月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存活并且能够功能独立[12]。心房颤动是老年人脑梗死重要的致病原因,且发病率呈逐年增长趋势[13],心房颤动所致的脑梗死患者时间窗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可获益[14,15]。目前认为心源性栓塞发病机制是由于左心耳(Left atrial appendage,LAA)结构与功能发生改变,导致血流瘀滞,进而出现LAA血栓形成,脱落后栓塞颅内血管狭窄处或分叉部位,引起脑动脉血管急性闭塞而出现梗死[16]。研究认为,心房颤动导致血栓的患者血管再通机会反而更大,原因是这类患者血栓中富含纤维蛋白,更易被溶栓药物溶解。本研究纳入患者中心源性栓塞溶栓依然有效,且并未增加出血。心源性栓塞并不是影响静脉溶栓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3个月的预后和死亡也无影响[17],所以房颤未被列为溶栓禁忌证。

颅内出血是rt-PA静脉溶栓后最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有研究表明,年龄是溶栓治疗后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75岁患者颅内出血发生率高达10.3%,脑出血成为制约早期溶栓安全性最主要的并发症[18]。导致脑出血的因素有:发病年龄、发病初NIHSS评分、溶栓药用药剂量、高血压、脑梗死面积、超时间窗。国外曾进行两项低剂量rt-PA递增试验,结果发现溶栓药物副作用随剂量增加,其中最严重的是增加出血风险[19,20]。国外研究发现,采用低剂量rt-PA治疗可以降低rt-PA静脉溶栓后SICH的发生率[21]。日本的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接受rt-PA对照组0.6mg/kg剂量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其疗效与给予0.9mg/kg剂量的rt-PA相当[22]。因此,日本药品安全管理局批准的rt-PA使用剂量为0.6mg/kg。此外,Anderson等[21]研究发现SICH发生率在低剂量组(0.6mg/kg)和标准剂量组(0.9mg/kg)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标准剂量组SICH发生率更高。Tan等[23]研究同样证实低剂量rt-PA溶栓有效,出血风险小。虽然研究发现高龄是溶栓治疗后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并未影响患者远期的神经功能恢复[24]。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标准剂量组总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低剂量组,虽然两组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出血患者住院时间会延长,增加医疗支出。

综上所述,高龄脑梗死患者溶栓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最短时间内给予静脉溶栓是提高血管开通率、降低出血发生率的关键,患者能否获益具有高度时间依赖性。低剂量与标准剂量rt-PA同样能改善高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降低死亡率;与标准剂量rt-PA相比,低剂量rt-PA可降低总出血发生率。因此,对于有出血风险的高龄患者,权衡利弊后可选择0.6mg/kg低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

猜你喜欢

低剂量溶栓高龄
320排CT低剂量容积体部灌注成像强化峰值时间对孤立性周围肺病变诊断价值
肺部疾病应用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检查的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高龄孕妇妊娠中期产前诊断中唐氏筛查的应用
二胎政策以来高龄孕产妇的高危因素分析和临床干预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自适应加权全变分的低剂量CT统计迭代算法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分析
大孔径3T低剂量下肢动脉MRA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