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孕激素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2021-07-05劳芝英黄婉茸凌媚吴聪颖彭艳
劳芝英 黄婉茸 凌媚 吴聪颖 彭艳
子宫内膜息肉作为一种常见的宫腔良性病变,近年患病人数逐渐增多,该病复发率极高,而且子宫内膜息肉也有一定的恶化几率,此外还会引起患者不孕[1]。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机制并不清晰,部分研究者认为患者雌孕激素受体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会导致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几率上升,雌孕激素受体表达异常会使雌激素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导致子宫内膜处于增殖状态,子宫内膜局部过度增殖而形成息肉[2]。子宫内膜增生同步会出现血管增生,相关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上升会增加血管畸形的概率,导致血管脆性增加[3]。子宫内膜息肉会导致患者阴道出现不规则流血,部分患者也可无相关症状[4]。子宫内膜息肉需要尽早诊断并干预,以减轻其对患者的影响,避免子宫内膜息肉恶化[4]。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超声和宫腔镜对子宫内膜息肉进行诊断,该操作比较复杂,不适合用于常规筛查[5]。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选择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我科住院并经阴道彩超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40例患者及同期输卵管不孕症患者40例,探究雌孕激素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研究选择2019年7月~2020年9月在我科住院并经阴道彩超诊断为子宫内膜息肉的4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对实验组患者行宫腔镜检查均发现子宫息肉,选取同期输卵管不孕症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子宫息肉标本和正常子宫内膜标本,对组织进行包埋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实验组患者年龄28~67岁,平均(46.72±5.32)岁;平均BMI(26.43±3.19)kg/m2;平均腹围(75.39±5.21)cm。对照组患者年龄28~67岁,平均(46.43±5.22)岁;平均BMI(26.15±3.24)kg/m2;平均腹围(75.47±5.02)cm。两组患者无其他系统严重合并症。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80例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①前3个月内未进行规律激素治疗者;②月经周期和月经期规律者;③手术在月经期结束后3~7d内进行者;④自愿参与本研究且严格执行医嘱者。排除标准:①患有感染性疾病者;②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恶性肿瘤等子宫疾病者;③绝经者;④有精神或心理疾病者;⑤中途退出本研究者;⑥研究数据不全者。
1.2 方法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行宫腔镜下子宫息肉摘除,经病理检查证实处于子宫内膜增殖期后置于10%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行免疫组化染色,由病理科医师阅片。对照组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活检,后续操作同实验组。
1.3 疗效判定与观察指标雌孕激素受体存在于腺体和间质细胞核内,免疫组化染色后呈棕黄色颗粒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主要存在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的胞浆和胞质,间质少量表达。在显微镜下对切片取5个40倍视野,从阳性细胞占比和染色强度两个指标评分确定表达等级。细胞占比<25%为0分,25%≤占比<50%为1分,50%≤占比<75%为2分,占比≥75%为3分。染色不着色为0分,淡黄色为1分,棕黄色为2分,棕褐色为3分。两个指标评分相加为每个切片的总分,0~1分为Ⅰ级,2~3分为Ⅱ级,4~5分为Ⅲ级,6分为Ⅳ级。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腺体中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表达分级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19,P=0.027),间质中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79,P=0.923)。腺体和间质中子宫内膜息肉孕激素受体表达分级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腺体=8.208,P腺体=0.041;腺体和间质中子宫内膜息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分级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腺体=8.121,P腺体=0.043=9.368,P间质=0.024)。见表1。
表1 两组雌激素、孕激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
3 讨论
子宫内膜息肉是妇科常见疾病,是由复杂机制导致的子宫内膜特异性增生,患者宫腔内可有单个或多个带蒂肿物,会引起阴道不规则流血、腹痛、白带异常甚至不孕[6]。目前认为高水平雌激素会提高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引起子宫内膜增生[7]。部分研究者认为长期药物和机械刺激导致的宫腔炎症也会引起子宫内膜增生,从而形成子宫内膜息肉[8]。有些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可能无症状,所以存在误诊和漏诊情况,而且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极高,同时存在一定恶化几率,只有尽早诊断并给予合适的医疗干预,才能减少子宫内膜息肉对患者的影响。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妇科检查、阴道超声、宫腔镜和病理检查来诊断并判断患者病情,诊断准确性较高,但是操作比较繁琐,不适于常规筛查,难以通过相关检查来判断患者预后及对该病进行预防[9]。
相关研究表明,雌孕激素受体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联,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体内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与正常子宫内膜有明显差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也在子宫内膜息肉中发生明显变化[10]。本研究结果表明,腺体中子宫内膜息肉雌激素受体表达分级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质中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雌激素受体主要分布在子宫内膜腺体内,而且表达量与正常子宫内膜有明显差异。腺体和间质中子宫内膜息肉孕激素受体表达分级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分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孕激素受体在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中均表达,且表达水平相近,在子宫内膜息肉中和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明显不同。腺体和间质中子宫内膜息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分级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表达分级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来鉴别是否患子宫内膜息肉。
雌激素受体是一种糖蛋白,能够与雌激素结合形成二聚体,进而对基因进行调节,促进细胞的增殖和分化[11]。孕激素受体是一种细胞内的蛋白质,在和孕激素特异性结合后,可以限制子宫内膜的增殖,降低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12]。由此可知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与子宫内膜的增殖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雌孕激素受体水平发生变化时,子宫内膜增殖情况也会出现相应的改变[13]。我们可以根据雌孕激素受体水平预测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以在早期对患者进行合理干预,通过预防和治疗来降低患者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病率[1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血管增生,而在子宫内膜增生的过程中,血管也会大量增生,所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子宫内膜的增生也会有同步性的变化[14]。通过检测雌孕激素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含量的变化可以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可以用于子宫内膜息肉的筛查,简便有效,适合推广应用,也可以用于评价治疗效果,此外可以用于子宫内膜息肉发病可能性的筛查,给予高风险人群及早预防,降低患病的可能性。
子宫内膜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的局限性增生,增生主要发生在基底层。一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是来源于成熟的子宫内膜,息肉的结构和功能与其周围组织完全相同,对雌孕激素反应比较明显,而且可以随着子宫内膜的生理周期出现脱落,从而引发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这种类型的子宫内膜息肉存在自愈的可能性[15~17]。另一部分子宫内膜息肉是来源于未成熟的子宫内膜组织,其不会出现周期性脱落的变化,只会出现增生改变,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容易漏诊和误诊,延误治疗时机,容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其他伤害。子宫内膜息肉目前主要认为与患者体内激素水平相关,在手术切除息肉组织后需要进行长时间的药物治疗,将激素水平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子宫内膜息肉的复发率[18]。本研究结果表明,雌孕激素受体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子宫内膜中表达差异明显,可以用于判断子宫内膜息肉患者预后情况,对其病情现状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对患者进行个体化药物治疗,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联合雌孕激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诊断,以提高对子宫内膜息肉诊断的准确率,全面充分地了解患者病情,判断预后。
综上所述,雌孕激素受体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息肉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对子宫内膜息肉具有诊断价值,建议进行深入研究及应用,积累大量的临床数据和实际应用经验,为后续的机制研究提供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