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特色学科竞赛平台 助力纺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以“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建设为例
2021-07-05段亚峰洪剑寒纪晓峰
段亚峰,洪剑寒,纪晓峰
(1.绍兴文理学院 纺织服装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2.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北京 100020;3.浙江省柯桥印染工程师协调创新中心,浙江 绍兴 312033)
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地方高校的基本定位[1]。学科竞赛是助力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2-4],它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竞赛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的系列化教学活动[5]。学科竞赛能够使学生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促进对学科知识体系构架的宏观把握和对学科知识的系统应用。
学科竞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平台的构建。好的学科竞赛平台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人际交往与团队合作能力,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加强相互交流和学习。全国性学科竞赛平台,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大赛等,在长期的组织实施中培养了大批服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创新型人才[2]。
我国作为纺织大国,纺织创意设计人才不可或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纺织创意设计人才是我国纺织类高校的重要任务[3]。长期以来,国内缺乏针对纺织类本科高校的全国性学科竞赛,为此,绍兴文理学院牵头策划并具体实施,设立了面向全国纺织类高校的行业个性化特色学科竞赛平台“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该大赛从2009年举办第一届开始,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12届,先后累计共有48所纺织类高校的2万多人次参加大赛,许多高校相关专业已将参加该大赛作为重要的教学环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纺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一、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及其运行情况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于2009年设立,是一个面向全国纺织高校的行业个性化特色学科竞赛平台。该平台的设立基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尤其是纺织产业的影响,根据绍兴文理学院与当地纺织支柱产业结合最为密切的纺织类专业生存与发展需要,由绍兴文理学院联合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纺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地方政府及当地相关企业共同策划发起。经过12届的实施与不断完善,该平台已经打造成为一个具有全国行业特色的本科教育教学成果展示交流与产业急需功能时尚面料新产品设计互动平台。通过该平台实施了纺织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水平提升工程,探索和实践了地方高校通过政、产、学、研全面合作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形成了具有行业个性和地方特色的纺织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表1为“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相关信息。
表1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相关信息
从2009年以来,“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已举办12届,大赛作品组别从最初的3组(服用面料组、装饰面料组和产业用材料组)增加到目前的5~6组(针织服用织物设计组、机织服用织物设计组、家纺装饰织物设计组、纺织品花样设计组、纤维艺术与材料再造设计组、“希塞尔”纤维专题设计组);参赛高校从18所增加到48所,占全国纺织类高校数量的90%以上;参赛作品数量从191件增加到2019年的1 919件(2020年因个别组作品数量限制,参赛作品总数有所下降)。表2为“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历届参赛学校与作品数量。
表2 历届参赛院校及参赛作品数量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由于率先在行业内建设并持续发展,因此其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2009年该大赛伊始,即被当时的绍兴县人民政府列为实施“纺织时尚创意产业培育发展”战略的重要助推器,给予了长期的政策、场地和经费支持。长期以来,绍兴当地媒体和纺织行业媒体纷纷跟踪报道该大赛活动,并予以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宣传部“学习强国”APP的2019年11月27日“浙江学习平台”中,以“时尚联手科技,推动跨界创新”和“赋能人才培养,助力产教融合”为题,详细报道了第11届大赛情况,高度评价了其在纺织创意设计人才培养中所发挥的作用。
二、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建设成效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设立以来,作为承办单位,绍兴文理学院在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等专业人才培养中,通过将教学环节、第二课堂、学生科研项目等融入大赛,基本做到全员参赛。通过竞赛,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大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取得了良好的育人效果。通过大赛的培育,近三年绍兴文理学院在校本科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级10项),在主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篇,国内权威核心期刊论文8篇),在全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中获奖100余项(其中特等奖4项、一等奖29项);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就业岗位数与毕业生数比例维持在4.5∶1左右。
为了更好地总结“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的建设效果及其对我国纺织创意设计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的助推作用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进一步凝练平台的特色及创新性,做好平台改进和完善建设工作,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于2020年4月20日至5月10日,通过“问卷星”平台组织了面向纺织类高校部分参赛师生的第三方网络问卷调查活动,获取了43名各校指导教师和259名各届获奖学生的调查数据。
表3为参赛院校和指导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节选),可以看出,97.67%的被调查高校多次组织师生参与该竞赛,参与竞赛高校在该学科竞赛对“促进面料设计与开发有关课程教学内容调整与课程教学质量提高”“促进实施织物设计试织教学试验设备扩充与改造升级”“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提升基于项目驱动的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专业认证和学科平台建设”等方面给予了较高的评价。表明“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平台已得到国内绝大多数纺织类高校相关学院和指导教师的认可,竞赛的覆盖面和受益面较大,对新时期纺织创意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表3 参赛院校和指导教师问卷调查结果(节选)
表4为各届获奖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节选),可以看出,纺织类高校的本科生非常欢迎和积极主动参与“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他们在参赛过程中受益颇多。如66.02%的受访者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在各项能力获得中占比最高,这也说明该学科竞赛平台设立的目标已经基本达成;90%以上的受访者表示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100%的受访者表示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积极作用,其中56.76%的受访者认为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33.59%的受访者认为增强了知识的系统性,9.65%的受访者通过参与该学科竞赛拓展了学科前沿知识。另外,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参赛对后续课程学习、职业发展等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在专业兴趣志向、思维模式和团队精神等方面得到启发和锻炼,对学习效果和素质能力提高明显。
表4 获奖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节选)
(续表)问题选项人数占比/%Q15:大赛对个人成长和纺织类人才培养作用及意义的评价是没有多大意义,浪费时间和精力10.39有一定助推作用,相关课程和实践环节内容应改进10841.70作用意义较大,学校应提高重视程度,尽可能改善条件并予以专项经费支持,组织动员更多师生参与15057.91Q16:通过参赛过程和颁奖活动交流感受,母校最需要改进的是课程和实践环节教学内容9335.91实验室试制设备条件10841.70教师指导方式方法51.93学校支持和鼓励政策5320.46
三、 结语
“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以个性化专业学科竞赛的方式,采用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展示中国纺织高等教育教学本科教学成果以及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相关实践环节的教学水平,引导学生以设计作品主动开展与纺织产业的对话和学术交流;发掘和推荐中国纺织行业优秀新生代创意设计力量,为企业新产品研发提供具体概念性创意方案与新潮研发方向;有效整合多方资源,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政、产、学、研互动平台。其建设作用和意义在于:(1)创新了工科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2)促进了产教深度融合,提高了地方院校服务经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为合作企业的品牌建设、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储备了项目成果;(3)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创新创业的热情,设立了开放实验室,开辟了第二课堂,提高了学生胜任时尚面料设计师工作的职业技能,吸引了多家企业冠名设立奖学金;(4)加强了当地相关企业与纺织类高校师生的联系,密切了政、产、学、研合作各方关系,增强了彼此理解与支持配合;(5)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自信与纺织文化自信。
(致谢:绍兴市柯桥区纺织创意产业服务中心、浙江红绿蓝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浙江省清洁染整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江南分院等,对“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学科竞赛平台建设和运行给予了长期的大力支持,对本文撰写给予了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