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疗效探讨
2021-07-02刘金平贾育新
刘金平 ,贾育新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2.张家川县中医医院,甘肃 张家川 741500)
慢性咳嗽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也是呼吸专科门诊中患者就诊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其发生的原因与大气污染、吸烟、职业性粉尘、气道高敏反应等诱因相关。临床定义为咳嗽持续时间≥8 周,经X线胸片提示无任何肺系疾病。然而,由于慢性咳嗽的诱因众多,临床不易查出,且目前西药治疗单一,没有确切的药品治疗,疗效也不确定,因而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治疗慢性咳嗽。中医中药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证而异,能同病异治,辨证论治。故而达到良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以后在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慢性咳嗽患者85 例,不分性别及年龄(年龄在30-65岁以内)以42 例为观察组,43 例为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因不同的证型给予不同的中药治疗,期间未用任何西药。对照组患者给予西医治疗,期间未用任何中药及中成药。观察组男女比例为22:20,年龄35~62 岁,平均年龄(48.5±3.2)岁,病程6 月~24 月,平均病程(15±2.1)月。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2:21,年龄32~65 岁,平均年龄(48.5±3.2)岁,病程8 月~20 月,平均病程(14±2.0)月。以上研究人群遵循PICO 理论:P指特定的患病人群(population/participants);I 指干预或暴漏(intervention/exposure);C 指对照组或另一种可用于比较的干预措施(comparator/control);O 为结局(outcome),以对照、随机分配隐藏、双盲法为基本原则进行实验性研究,两组患者资料统计学有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以“2015 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1]”为诊断标准;(2)研究人群以患者知情,自愿加入的方式;(3) 患者只有慢性咳嗽,无其他疾病合并;(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呼吸功能正常、痰检正常、胸部CT 无异常。
排除标准:(1)不符合实验标准者;(2)合并存在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受孕妇女、易过敏体质及其他特应性疾病;(3)急重症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盐酸氨溴索缓释片 (批准文号H20080643)治疗。口服用量75mg/次,1 次/d。枸橼酸喷托维林片(批准文号H20073342)治疗。口服用量1片/次,3 次/d。
观察组给予中医辨证施治,根据外感与内伤的不同可分以下证型。(1)上焦辨咳:①风寒袭肺证:(咳嗽声重、气急、咽痒、舌苔薄白、脉浮紧。)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麻黄、杏仁、甘草各15g、干姜3g、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各9g、甘草、陈皮各6g。)②风热犯肺证:(咳嗽频剧、喉燥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桑叶7g、杏仁、连翘、桔梗、苇根6g、甘草、薄荷各2.5g、菊花3g。)③风燥伤肺证:(干咳、连声呛咳、喉痒、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剂:桑杏汤(桑叶、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各3g、杏仁5g、沙参6g。)④痰邪阻肺证:(咳声重浊、痰多、粘腻稠厚、舌苔白腻、脉滑。)理气宣肺,化痰止咳。方药: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半夏9g、苍术、橘红各15g、厚朴、陈皮、苏子、莱菔子、白茯苓各9g、甘草5g、白芥子6g。)(2)中焦辨咳:肺脾气虚证:(咳嗽日久、气短、面色苍白、腹胀、舌苔白、脉细无力。)治法:补肺健脾益气。方药: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各9g、甘草6g、陈皮3g、半夏4g。)(3)下焦辨咳:①肝火犯肺证:(咳时面赤、咽干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法: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方药:黛蛤散合泻白散(地骨皮、桑白皮各15g、甘草3g、青黛、海蛤壳、黄芩各9g、山栀子、丹皮、苏子、竹茹、枇杷叶各10g。)②肺肾两虚证:(咳嗽气逆、动则气促、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治法:滋养肺肾,补益纳气。方药:生脉地黄汤(党参12g、麦门冬、五味子、熟地、山萸肉各9g、半夏、陈皮各7g、甘草5g。)1 剂/次,温水煎服,取汁350mL/次,分早晚两次服药,5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2 个疗程。治疗期间,患者完全配合治疗,包括相关检查,服药,平时的相关记录等。
1.4 观察指标
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疗效评定的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即显效:患者临床症状较前比较完全恢复,未见咳嗽;有效:症状和体征较前比较有所改善,仍然间断性咳嗽;无效:症状、体征较前比较无变化,咳嗽依然严重。观察组与对照组进行不良反应对比,包括头痛头晕,口干恶心,皮肤过敏等。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统计方式把数据输入SPSS 22.0 软件,进一步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7.61%,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 组患者有效率对比[n(%)]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4.76%,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慢性咳嗽依据三焦辨证来治疗,根据“部位”三焦辨证的不同。上焦临床上指心肺,中焦指脾胃,下焦一般指肝肾。三焦为六腑之一,乃躯体与脏腑之间空腔,分上、中、下三焦,人体脏腑器官均在三焦之中[3]。外邪多由口鼻而入,肺易受外邪侵袭。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受损。中焦控制不住,就会传于下焦,肝与肾。其中“焦”有气的出入通道意思,提出三焦是元气运行的通路[4],通行上、中、下三焦之气,布达于五脏六腑。《内经》明确指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慢性咳嗽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特别是在秋冬季节以及气候干燥的地区。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5],《素问·咳论篇》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祖国传统医学把慢性咳嗽归属于“咳嗽”范畴,其病机主要在于肺,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肺脏和心、肝、脾、肾等其他脏腑存在密切联系,说明肺脏患病进而会影响到其它脏器。慢性咳嗽的病因中医认为有外感六淫,痰饮停肺,气阴亏虚等多种因素所致,而致咳嗽。外感不治,湿、痰夹邪,可为内伤。若三焦水道不利,肺、脾、肾等输布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便会紊乱,导致水湿痰饮病理产物产生[6],况且外感与内伤有时互相转化,或兼而有之,难以分开[7]临床治疗当以驱邪外出,宣肺止咳的原则。根据两组结果比较,对照组总有效率81.39%。而祖国医学强调辨证论治,从疾病病因病机出发,因人而异,因证而异,因地而异。一人一证一方,可以针对性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1%。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对比。结果对照组的不良反应是37.20%。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是4.76%。本次实验研究证明了中医中药在治疗三焦辨证治疗慢性咳嗽中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小,且容易操作,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用中医药有效治疗慢性咳嗽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且远期疗效优于西药[8]。
综上所述,三焦辨证治疗慢性咳嗽的实验是进行了科学的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得到了有效的结果,故可以推广应用于慢性咳嗽的患者,以便减轻患者痛苦,不在受疾病的折磨,减少舟车劳顿及经济负担,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