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危机调查分析及干预*
2021-07-02许丽萍
许丽萍,叶 慧
(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甘肃 武威 733000)
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的简称,新型冠状病毒属于B 属的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SARSr-CoV 和MERSr-CoV 有明显区别。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min、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为1-14d,多为3-7d;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气溶胶和粪一口等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人群普遍易感。
疫情急迫,为做好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工作,加强新型冠状病毒的肺炎疫情防控相关机构的组织协调,完善疫情信息监测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控制疫情传播、降低病死率,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在面对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危急时刻医护人员总是在第一时间赶赴一线做好疫情防控和救援,成为疫情防控救援队伍的核心力量[1]。由于新冠肺炎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存在人传人。目前医护人员对他了解不够完全,医护人员没有应对经验和足够心理准备,面对公共卫生事件危急会出现心理功能紊乱和心理危机[2]。心理危机是人们在面临困难时,之前处理危机的方式或是平常的系统无法帮助人们走出当前的困境,从而产生的抑郁、焦虑、恐惧,担忧等情绪失衡状态[3]。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医务人员的心理危机状态,并对存在的心理问题给于心理干预后,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医院参与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共40 人,其中女36 人,男4 人;年龄26-53 岁;学历大专11 人,本科27 人,硕士2 人;已婚36 人,未婚4 人,均未参加过突发传染病疫情防控工作。
1.2 方法
通过问卷星方式进行《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医护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观察指标主要从情绪、认知、行为、生理反应四个方面进行,主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婚姻状况,工作,生活,运动,睡眠,饮食,疫情对自己,家人的影响,担忧,恐惧程度,对疫情的关注度,总体的生活,工作感受及生活改变程度,是否需要心理援助等30 多个项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参加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40 人通过问卷调查后,将存在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心理护理程序及心理干预措施。
1.3 心理干预
1)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组建心理专家团队,从情绪、认知、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提供心理健康卫生知识。参与疫情防控前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了解应激反应,学习应对应激、自我调控情绪和宣泄的方法。并邀请心理专家通过视频进行心理危机知识培训,进行网络平台咨询解答,解决医务人员存在的心理困扰。利用微信群公开讨论存在的心理问题。支持、鼓励、帮助一线医务人员在心理上对应激有所准备。尽量保持良好的心态,传递正能量,在疫情面前要听从指挥,团结一致,顾全大局。
2)落实后勤保障,安排专门部门进行物资申购,确保防护物资到位,保障一线医务人员生活需求,要加强人文关怀、多关心、支持医护人员,消除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在参与疫情防控前可注射流感疫苗,肺炎三价疫苗,增强机体抵抗力。进行应急实战演练,做到有备而战,而且要有战必胜的信念。
3)改造发热门诊,优化工作环境,设置放松区域。严格按要求设置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留观室,隔离病区,有三区划分,每个区域有缓存间,有医护通道及患者通道,医患无交叉,严防医护人员发生交叉感染。发热门诊设置医护人员放松的区域,摆放舒适的沙发,绿色植物,放舒缓情绪的音乐,贴积极向上的图片美化环境,优化工作流程,美化工作环境,气氛。
4)建立感控督导员,按要求做好个人防护。制定新冠肺炎医院感染防控制度、穿脱防护服流程,进行专人培训督导,指导并按流程正确穿脱防护服,尤其在脱防护服时严格按要求做好手卫生,避免在脱防护服的过程中发生职业暴露,造成交叉感染。强化医院消毒隔离措施的落实,注意消毒事项。在各个区域粘贴防护注意温馨提示卡,做到标识醒目,时刻提醒医务人员。利用网络强化培训学习,及时掌握新冠肺炎诊疗及防控知识,做好消毒、隔离、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特定场所的消毒,和特定人员的防护。
5)组建抗疫团队,在全院范围进行主动请缨模式,择优录用,做好梯队建设,一线医务人员每月轮换一次。抗击疫情是一场持续时间长的艰巨任务,预防疲倦耗竭是保证医护人员的持续战斗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缓解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很重要。
6)科学合理排班,每8h 换班1 次,避免长时间高强度工作,避免过度疲劳。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障充足的睡眠和饮食,不断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4]。
7)鼓励每日书写工作日记,收集工作照片、视频。利用微信群,每日沟通了解一线人员的心理状态,家庭情况,多给予鼓励支持和关心。疫情期间安排一线人员医院附近住宿,保持与家人和外界联络、交流。
8)落实激励机制,保障生活物资,及时发放福利,落实待遇。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优化工作程序,评先评优优先。
9)根据疫情需要,密切关注一线人员心理,定期进行调查,使用PDCA 管理模式、护理程序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做好自身健康监测,每日检测体温及询问身体健康状态,避免带病上岗。使用减压行为和方法,适度进行情绪宣泄。获取正面信息,减少负面信息带来的应激反应。一旦出现应激症状,及时调整工作岗位或轮休。
10)出现一般心理问题通过自我调整,心理团队疏导。出现严重心理问题应及时上报,陪伴鼓励主动寻求专业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服务,可拨打12320 卫生热线及专家心理咨询热线、也可在甘肃省新冠肺炎在线咨询问诊平台进行咨询,心理专家将提供24h 心理咨询服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描述。
2 结果
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程序干预措施的实施,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应激症状有很大改观,有效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落实的精准常态化防控。心理干预后,存在的问题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指标结果有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前后的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存在的心理问题对比见表1。
表1 心理干预前后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存在的心理状态对比表
3 讨论
1)通过及时有效的心理调查、分析,解决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共同存在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个体化心理危机干预措施,使用PDCA 管理模式、护理程序实施干预措施,医院领导及社会各界多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在通过心理专家的专业疏导、自我调整,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都能很好的应对心理应激[5]。
2)及时落实激励机制,美化工作环境,优化工作流程,对提高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应用护理程序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一线疫情防控人员心理健康有长期改善作用,护理程序是一个完整的,有计划的、系统的循环程序,通过调查评估,计划、措施、实施、评价方式解决心理问题,并且循环不止,是心理护理的PDCA,有利于长期连续实施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利用科学的心理干预方式对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进行适时的心理疏导,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医务人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增强战胜疫情的信心和决定,为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的部署要求,以“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为使命。作为白衣战士,时刻记着自己的神圣使命。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发挥着应尽的职责和义务,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自己的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为伟大的医疗护理事业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