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双一流”高校的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研究

2021-07-02张雅彬蔡文彬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图书

张雅彬,蔡文彬

(浙江大学图书馆,浙江 杭州 310027)

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研究背景

阅读推广服务是以读者为对象,向其推广图书馆相关资源的服务过程,为提高师生阅读兴趣,提升资源利用率起到促进作用。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高校图书馆对外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面世更是促进了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发展。随着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下简称“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和开展,作为高等院校文献情报中心的图书馆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其服务方式也由被动承压向主动出击转变。国外对阅读推广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多以营销学与传播学为理论基础进行宣传推广的探索。国内在2012年之前多以活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图书馆营销推广策略、图书馆品牌推广等内容为主进行研究。其中,岳修志[1]以调查问卷为基础、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提出阅读推广绩效评价体系的框架,为活动的效果评价提供较为全面的指导方法。郭文玲[2]利用内容分析法对9所高校阅读推广现状分析后总结经验,提出阅读推广主题联系性、品牌化的发展建议。自2014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新兴技术的不断涌现,大数据分析、新媒体传播等手段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万慕晨等[3]对“985”高校图书馆微信推文数据进行了系统性分析,总结了其推广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阅读推广服务应加强平台宣传、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明确发展重点等建议。王彦力等[4]则通过案例分析得出5种基于信息技术的阅读推广模式,为图书馆阅读推广效果提升献计献策。本文在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背景下对42所“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进行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数据挖掘与分析,归纳其在推广活动中的内容特征及形式特点,分析其中不足,并从网络服务、活动创新、互动体验、精准服务、空间共享5个方面对未来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服务提出优化创新建议,为促进高校图书馆规范化、系统化、深入化开展阅读推广服务提供参考。

2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现状调查

自2017年9月21日我国正式公布“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以来,“双一流”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此背景下,笔者选取中国42所“双一流”高校,以各高校图书馆官方主页及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为主要研究对象,检索时间为2018年1月1日—2020年3月1日,明确阅读推广服务包含与图书传播相关的讲座、展览、电子资源的使用推广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以此为标准剔除与阅读推广服务不相关及重复数据后,得到有效文章标题数据1 309条,共计21 262字。

基于网络文本,利用Rost CM6内容分析软件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的宣传内容进行了全方位分析与归纳。删去与阅读推广关联性弱的关键词如“图书馆”“开通”“举办”“使用”“期间”“动态”等,得到词频排名前61位的有效关键词,综合关键词及标题内容的分析,获得“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关键词词频统计数据,见表1。

表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关键词词频统计表

2.1 以多种资源为依托将线上与线下服务并举

通过对词频排名前61位关键词的分析,笔者发现“阅读”一词位居首位,词频高达197次,这与文章的研究对象相符。此外,与资源推广内容相关的关键词为“数据库”“图书”“外文”“新书”“学术”“原版”“期刊”“文献”“古籍”“数字”,占比约16.39%,说明“双一流”高校在阅读推广过程中着重线上数据库的推广,其他类型资源多种多样,覆盖广泛;与活动宣传形式相关的关键词为“通知”“书展”“大赛”“讲座”“读书会”“读书节”“买单”“真人”“上线”“沙龙”“预约”,占比约18.03%,说明高校利用新媒体手段对阅读推广活动进行传播,并结合线下实体书展、读书沙龙等形式让读者真实参与阅读活动,丰富了读者的真实体验感;与阅读推广时间相关的关键词为“疫情”“春季”“寒假”,占比约4.91%,值得一提的是“疫情”一词位列第19,这是因为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全国高校图书馆线下场馆暂停开放,大量图书馆开始加大线上资源推广力度。

通过对前61位关键词的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双一流”高校的阅读推广服务是以资源为依托,沿线上、线下两条主线开展阅读推广服务。线上以数字资源推广和活动预告宣传为主,借助平台免费为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数字资源,并且在假期、疫情等特殊时段满足读者的校外访问需求。例如浙江大学图书馆在疫情期间充分利用图书馆官方主页和微信公众号进行资源宣传与推广,积极推出各类线上活动,如协调CNKI和EBSCO等数据库简化校外访问渠道,开通“京东读书”中文电子书、“爱教材”外文教材平台等中外文电子书平台,推出“每天十分钟,在家学专利”小视频专栏普及专利知识等活动。这一系列及时高效的措施保障了读者特殊时期的阅读需求,是充分利用新媒体网络进行阅读推广的创新服务形式。线下则以季节性中外文纸质书展、各类面向读者的竞赛、沙龙活动为主进行阅读推广服务,鼓励读者参与实体活动,并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真实体验,促进读者对图书的喜爱,间接提升图书馆服务的使用频率。例如北京大学“阅读马拉松”推广活动自2018年以来已连续举办两届,共15期,活动邀请不同领域顶级大师作为“领读者”带领读者阅读经典图书,如《三体》《浮士德》《学术与政治》等,通过实体沙龙活动让读者获得参与式体验感,鼓励读者阅读经典图书,同时让北大图书馆拥有品牌活动,逐渐形成“经典阅读”品牌与优质的阅读空间。

2.2 以学术发展为主体丰富立体化阅读推广

笔者利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软件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官方主页及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标题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关键词网络关系图,见第115页图1。目前,各大高校的阅读推广遵循以学术发展为主体,走多种知识结构相关联的立体化路线。首先,以纸质图书与免费数字资源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服务于读者的学术研究。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资源中心对学术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数字化阅读推广服务[5],在前期将电子资源以试用的形式进行传播来获取读者真实需求数据,从而进行有效数据库的采购,以读者驱动采购(PDA)[6]模式保障资源有效性,提高已购资源利用率。例如天津大学图书馆在官方主页设置了“数据库试用”专栏,将最新试用数据库的内容、试用期限、访问地址等清晰展现,使读者能及时获取最新资源,图书馆也能通过后台访问记录判断读者对试用数据库的需求程度。此外,为提升读者阅读兴趣,各“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通过推荐书单、读者个性化荐购、读书节、中外文书展、挑战赛、朗读会等各类线上线下活动进行图书资源推广。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举办的“你选书,我买单”活动,组织志愿读者到大型图书交易会现场进行图书选购,并将书商引入校园为在校师生提供现场选书服务。这一形式能让读者亲自选购所需图书,同时提供沉浸式阅读体验,以引导读者从爱读书向会读书转变。

图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标题关键词网络关系图

2.3 以读者需求为导向共度特殊时期

“双一流”高校阅读推广服务目前正从对读者的单向输出逐渐向以读者需求为导向输出发展。笔者在获取研究数据时发现各图书馆除了为读者提供日常教学期间的服务外,在寒暑假期针对师生身处校外这一情况提供了校外资源访问、图书邮寄等服务,极大满足了师生的远程阅读需求。例如浙江大学与新华书店合作,推出“芸悦读”图书邮寄服务,在校师生只需要在线上平台下单,新书便会免费邮寄到指定地点,这一活动能最大程度探寻和满足读者对纸质图书的实体化精准需求,是将阅读推广落实到读者真实需求的一大体现。此外,突发事件特殊化服务也成为一大亮点。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高校图书馆暂停开馆服务,但资源服务不能停。笔者将2020年1月1日—2020年3月1日期间与疫情有关的阅读推广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获得了前35位关键词网络关系图,见图2。可以看出,疫情期间阅读推广依旧是以资源为核心进行服务,在此期间多所高校推出疫情期间数据库资源使用指南、居家资源使用方法、专利培训等专题报道,让读者得以远程获得图书、期刊、中外文学术文献、有声读物等资源,也借此对线上资源进行大力推广。例如北京大学图书馆在疫情期间针对学生无法返校上学,只能通过电子教科书进行线上学习这一情况,简化校外访问路径,增设经由CARSI的校外直接访问方式为居家师生提供便利,以读者需求为导向提供所需电子教参,满足读者线上学习需求。此外,在校师生还可通过图书上门服务系统预约获取所需纸质图书,满足其较为急迫的阅读需求。特殊时期“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以电子资源为主,同时不放弃纸质资源服务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切实为读者学术科研服务。

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创新策略

通过分析得出“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服务现状与特点,高校图书馆在资源服务、活动推广、参与体验及科研阅读等多方面进行建设,努力提升服务水平,但存在需求调研不深入、服务渠道较单调、网络社区阅读氛围弱、共享空间缺少等需要改进的问题。

1)利用互联网优势,丰富服务形式,支持科学研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是学术型图书馆,以服务在校师生为目标。通过对现状调查分析,发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提供服务主要以常规阅读和科研需求为主满足读者的普遍性需求,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背景的读者没有个性化的服务形式。在此背景下,阅读推广服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调查问卷等方式调研师生需求,按不同学院设置联络馆员。联络馆员首先要成为资源的推广者,利用微信、邮件等形式帮助师生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图书馆文献情报资源;其次要成为信息的传递者,收集师生对相关学科涉及领域内的资源需求并及时做好上传下达,同时可适当借助网络平台录制视频、PPT等指导其深入使用资源;最后在服务好各学院师生科研工作的同时,也需满足其他细致化需求,如毕业论文格式指导、邮件发送指南等与学术息息相关的内容。这样一来,可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网络化服务,协助师生在线解决各类问题,从而增强读者黏性。

2)多渠道结合,构建活动网络,创新服务途径。目前,通过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网络媒介宣传的内容分析,研究人员发现相关阅读推广服务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7]。有些高校阅读推广服务相对滞后,只能在官方主页获取新闻通知、办理借还书服务、查询最新资源情况等,有些甚至没有使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手段。也有一些高校活动形式单一,没有及时引入立体化的网络推广手段。面对此类问题,“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各类资源,全方位、立体化打造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线上可适当借助慕课(MOOC)等平台设置数字化课程,通过数字教学方式指导读者使用图书馆的各类功能,从而充分提高文献情报资源的使用率;线下可通过书展、阅读周、体验活动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读者参与,提升读者参与兴趣。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协助读者全方位了解图书馆,深入使用文献情报资源。

3)加强互动,打造阅读云社区,注重读者互动体验。目前各大高校图书馆主要通过微信、网页等单线形式传播信息。读者只能通过单线获取信息的形式使用图书馆资源,未能形成网络阅读空间,师生不能及时分享资源信息、读书感受等资讯。对此,图书馆可设置线上阅读社区[8-9],为读者构建社交环境,使读者能够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内开展学术讨论、图书分析等活动。例如网易蜗牛读书软件,读者在阅读某一本图书时能够了解到好友阅读此书的情况,该功能可促进双方对同一本书的交流。各大高校可借鉴此类模式,借助学校论坛等局域平台设置读书社交板块,为读者创建互动式的阅读环境。

4)借助数据手段,做到精准服务,提升资源利用率。通过对42所“双一流”高校的阅读推广服务分类,笔者发现部分高校设置了个性化阅读账单,如北京大学和重庆大学发布了“年度阅读报告”。然而,目前阅读账单多呈现以阅读数量、进馆次数等较简单内容为主,缺乏精细化、规范化、全面化的统计数据。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深入应用,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数据手段收集用户搜索习惯并分析对应资源需求情况,从而给师生定向推送其所需资源,做到精准服务[10]。同时提供订阅式服务[11],例如每月为读者提供个性化书单,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其一段时间内的阅读情况,还可促进读者分享式传播,提升推广力度,在满足读者图书需求的同时也能“为书找人”,提高文献情报资源的使用率。

5)以人为主,打造阅读共享空间,重塑阅读模式。“共享”这一概念已被大众熟知,但图书馆的空间共享建设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阅读推广的创新服务离不开对阅读空间的构建。“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不仅要设置阅读空间,也应该设置影音放松区、小组学习会议空间、24 h阅读区等多样化空间,优化空间布局以迎合读者需求,提高读者对共享空间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图书馆也可将部分讲座论坛转移至开放空间举办,提高活动的辐射范围,改变读者对图书馆空间相对安静、封闭的认知,升级成以人为主的开放式共享空间[12-14]。

4 结束语

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2006年,根据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精神要求,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推出面向全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将阅读上升到国家巨大工程的高度。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当代大学生更是我国青年人中知识较丰富、思想较敏锐的群体,是民族的希望。高校图书馆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推广服务的目的是希望当今大学生对新媒体时代碎片化阅读保持高度清醒,重新回归到读原著、读经典的正常轨道上来,用沉静取代浮躁,用踏实取代肤浅。因此,图书馆在注重阅读推广方式方法的同时,更要建立阅读推广的长效机制,创建服务品牌,迎合读者多元化需求,从而全方位、立体化提升阅读推广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图书
关注一流学科
图书推荐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班里有个图书角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My Favourite 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