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差异的比较研究
2021-07-02李汉文
□ 李汉文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是中小学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与初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相互衔接又存有差异。作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必须厘清小初间的教学差异,把握教学尺度,有效衔接初中教学,实现小学、初中教学的一体化。
一、学科属性不同
小学、初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分属不同性质的学科。小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出现在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初中则出现在统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两册。可见,小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隶属于《道德与法治》,即思政学科;初中则隶属于历史学科。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历史学科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则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问题为宗旨的。二者学科属性不同,目标要求不同,指向自然也不同。
二、教材各具特色
因学科性质存在差异,小学、初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材内容的编写、结构方式也各具特色。
(一)编写特色存在差异
由表1可见,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三单元整体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呈现历史进程。第三单元教学内容共6课、20个主题,囊括了中国近现代史的主要内容,再现了中国从一个落后挨打的国家一步步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进程,凸显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爱党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
表1 小学统编《道德与法治》五下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线索及教育主题表
初中八年级《中国历史》则是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以点线结合的方式呈现历史进程。这里的“点”是指具体的历史事实,即每课的课题;“线”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即单元标题。教材试图通过“点”与“点”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线”,掌握历史事实,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过程。
(二)教材内容存在差异
虽然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但小学与初中的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数量、结构、侧重点等方面均存在重大差异。
1.数量差异
由表2可见,小学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无论是所设课的数量,还是在教材体系中所占的比重以及所需的教学时间都明显少于初中。不仅如此,小学选取的历史事件是少量的,没有像初中那样系统完整。以抗日战争为例,该部分内容在小学只有3/4课,为第10课前三框,只涉及了10个左右的历史事件,且教材内容并非以时间为序编写,而是按主题编写(如表3)。因此,历史事件的呈现也打破了时间顺序,以适应主题的需要。而初中则是用整整一个单元,共5课的篇幅来讲述,涉及的历史事件也按时间顺序编写,事件多且较系统。
表2 小学、初中近现代史教学内容数量差异的比较表
表3 小学、初中“抗日战争”教学内容涉及的历史事件比较表
2.详略差异
小学、初中在同一历史事实的描述上存在详略的差异。以“西安事变”为例,小学教材只有寥寥数语,凝练地交代了西安事变的时间、人物、内容、结果及意义,而初中则用整整一页,详细叙述了西安事变及和平解决的整个过程及其意义。
3.结构差异
两者的教材内容、结构、形式整体相同,都由课题、框题、正文、栏目所构成。但小学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核心,正文内容较少,多为对史实的概括性陈述,具体史实主要以“阅读角、活动园”等形式呈现。初中则以对历史事实的描述为核心,正文内容即为具体史实,多且详。栏目内容多为对史实的补充,即补充介绍相关的历史人物、史料。
4.侧重点差异
两者虽都是中国近现代史内容,但各有侧重点。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内容为例。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题为《圆明园的诉说》,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史实只做了简要的介绍,但对“圆明园被焚毁”的历史原因和给后人的启示进行了重点探寻,以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显然,小学侧重的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初中《中国历史》的课题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材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史实做了详细介绍,侧重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
三、课程标准差异显著
(一)课程目标存在着差异
比较小学和初中的课程标准,可以发现两者都设置了“三维目标”,都采用行为目标的陈述方式,反映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旨的课程观、以育人为本的知识观及素质教育的质量观。具体表现如下。小学:(1)情感·态度·价值观(2)能力与方法(3)知识;初中:(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三维目标的排列顺序看,初中以学生“能力发展”为主导目标,小学则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从组成看,初中多了“过程”目标,更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些差异是由两者的课程性质决定的。
(二)课程内容存在差异
1.数量差异
小学的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课程内容只有2条,而初中有43条之多。
2.要求差异
小学阶段的相关课程标准规定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内容为“五、我们的国家”之第10和11条,分别为“10.知道近代我国遭受过列强的侵略以及中华民族的抗争史。敬仰民族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11.知道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知道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纵观这两条课程内容,其思维要求定位在“知道”层面,即以认知为主;其落脚点是引导学生“敬仰英雄和革命先辈,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加深对社会主义祖国和党的热爱之情”。可见,课程内容要求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即进行爱国爱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因此,小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历史教学只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载体,是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服务的。
初中阶段的相关课程标准规定的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的课程内容有43条。从行为动词看,虽也有“知道、了解”等认知性要求,但更多的是“认识、理解、分析、说明、探讨、体会”等理解、分析性要求,思维层次以“理解”为主。初中课标不仅要求“了解中国近现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而且要求“能够阅读和分析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释历史问题,客观地论证历史事物”“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体会到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等。这说明初中对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同等重视,不仅要求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爱国爱党教育,还要求学生会描述历史事实,注重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差异大
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要求等的差异,决定了小学与初中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上的差异。以“红军长征”为例,如表4。
表4 中小学教学目标对比表(以红军长征的内容为例)
续表
对比发现,两者教学目标的设定都与其课程标准一致。此课时,小学只涉及了“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又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重;对于遵义会议,小学只要求“知道”其地位即可,属“认知”要求。为此,本课时的教学重难点是“了解红军长征及其伟大意义,感悟长征精神”。初中三维目标并重,更关注“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对“遵义会议”这一历史事件,初中不仅要求“了解”,而且还要求“分析”其作用和影响、“形成对历史事实的正确理解与判断”,属“理解”要求。为此,遵义会议也成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
基于种种差异,小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应着重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正确把握史实教学的尺度。这里的尺度指的是史实教学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服务。
其次,立足历史,传递中国精神。小学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必须以历史教学为立足点,抓住教材精神线索,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精神,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可通过呈现历史图片、播放历史影像、诵读英雄家书、讲述英雄故事等形式还原历史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历史、传承中国精神,产生对英雄和革命先辈的敬仰之情和对党、国家的热爱之情。
最后,挖掘本土红色资源。红色资源乡土气息浓厚,能够拉近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其家乡自豪感,从而自觉传承家乡人民的革命精神。
总之,小学、初中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存在诸多差异。只有明晰差异,才能把握住教学方向,提高教学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