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于历史中见抗争精神
——《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第一课时)课例分析

2021-07-02徐晓红金敏莉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虎门销烟鸦片林则徐

□ 徐晓红 金敏莉

《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共6课,以时间为脉络,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走过的历史进程,歌颂了仁人志士的革命精神与爱国情怀。《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虎门销烟”“圆明园的诉说”和“甲午风云”。

本课例针对的是本课的第一个话题“虎门销烟”。教材内容共有4页,包括“鸦片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虎门销烟—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南京条约—香港回归”,内容纵贯的历史时间长,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不小。那么,在历史题材的教学中,如何体现本课程的“德性”呢?

一、紧扣一条线索,梳理课程资源

近代历史题材的内容容量很大,包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多个重要事件,在时间上的衔接性并不是很紧密。同时,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较为基础。从教材的编排来看,统编教材采用的是红线串珠的方法:“线”是历史史实,“珠”是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何对这些内容进行选择、呈现、运用?教师应从宏观的角度入手,全面思考,充分利用教材,为学生搭建立体的课程支架,以形象的图片、视频直观地呈现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使课堂更具张力。

(一)紧扣史实,适时补充

比如在“认识鸦片危害”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在学生交流鸦片对身体造成危害的基础上补充了视频资料,并将教材上“1795—1839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表格图转换成柱状动图,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鸦片数量之多、增长之快,进一步了解鸦片对社会和国家造成的危害。由此,学生初步体会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的国力衰弱是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学片段1】

1.你知道鸦片的输入带来了哪些危害吗?

(1)学生交流。

(2)补充视频资料。从视频中,你又了解到什么?(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只买鸦片,其他货品市场萎缩;铜钱大量增发,扰乱国内经济)

(3)小结:这么看来,鸦片的危害真大呀!

2.看1795—1839年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数量,感受形势之严峻。

那么,英国向中国输入的鸦片数量有多少呢?(出示柱状动图)

(1)你发现了什么?(数量很多,逐年递增)

(2)如果鸦片长期泛滥下去,会给整个中国造成怎样的灾难呢?

(3)小结:长此以往,家不成家,国将不国。

在这个板块中,图片、视频等资源的补充,使课程内容变得更丰富、更立体,学生由此更好地了解史实。

(二)紧扣史实,有机甄别

在“虎门销烟”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在试教时选用了一段视频,介绍销毁鸦片的方法,旨在引导学生明白用销烟的方式是为了不让烟毒扩散,避免鸦片被再次利用,进而感悟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发现这段视频虽具有科普性,但冲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因此,教师最后选择删去这段视频,保留对虎门所在地的地图的研究,更好地体现思政课的特质。

【教学片段2】

1.那么林则徐是怎么禁烟的呢?

(1)阅读教材第45页阅读角的资料——《林则徐禁烟》。

(2)林则徐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开展禁烟运动?

为什么要采用销毁的方式呢?(防止烟毒扩散,避免被人再利用)

2.林则徐为什么要选择在虎门这个地方呢?

结合地图仔细观察虎门的地理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虎门靠海,可以用海水浸化法销毁鸦片;虎门是鸦片走私的大门,在这儿销烟还能震慑侵略者)

在选择资源进行历史题材的教学时,教师还要注意登录正规网站,注意资源的政治准确性,根据板块教学目标对其进行增删、重组。另外,在大容量的课堂中,教师特别要注意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避免平铺直叙与“和稀泥”。在教学时既要突出重点,又不能顾此失彼,做到目标明确,力度适宜。

二、把握一种需求,促进道德建构

历史内容的教学,切忌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把握学生需求,以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情境中充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其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重视学生的心理期望,循序渐进地推进教学,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道德的认同和能力的提升。

(一)主动发现问题

教材第44页介绍了鸦片战争的背景,但教师发现,仅仅阅读这段内容,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教师补充出示了“19世纪早期中英贸易关系图”(如图1)。这张图不同于抽象的文字资料,学生在观察后很快得出“英国商品在中国很难卖,而中国商品在英国很畅销”的结论,由此思考:英国要掠夺中国的财富,靠自己的商品是做不到的,怎么办?——换一种新的、特殊的商品:鸦片。其目的是什么呢?——获取更大的利益,打开中国国门。这样的设计可引领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让抽象的背景资料变得形象,从而明白英国向中国贩卖鸦片的真正目的,更好地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

图1

【教学片段3】

1.那么,当时这些害人的鸦片是从哪里来的呢?根据“活动园”的资料,你了解到什么?

2.那么,英国为什么要用鸦片来打开中国的国门呢?这要从当时的中英贸易关系说起。(出示图1)

根据图片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3.小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贸易战中,英国吃了大亏,极其不满,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开始向中国“销售”一种新的、特殊的商品——鸦片。

(二)合作探究问题

在本课例中,教师把探究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让学生亲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促进道德的自我建构。在本教学设计中,教师安排了探究活动:“中英《南京条约》是一份怎样的条约?”学生在探究单的指引下进行学习。

探究单内容具体如下。

1.涂一涂:在中英《南京条约》中,中国割香港岛给英国。请在地图1上将香港岛涂灰。

2.算一算:当时,70万银元约等于现在的1亿元人民币,那么,赔款2100万银元约等于( )亿元人民币。

3.圈一圈:请在地图2上圈出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

4.读一读:“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这个条款的意思就是说,英国来管中国的关税,而这本应该是由中国决定的。

这样的探究过程,把无形的思考过程形象化、具体化,带给学生可视可感的多维刺激。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南京条约》的丧权辱国,也初步明白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三、传递一种精神,凸显课程特色

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板块教学的特点重在启蒙,在了解史实的基础上感悟精神。这是对“立德树人”宗旨的落实。本课的重点是从虎门销烟等历史事件中,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民奋勇抗争的爱国精神,激发其爱国情感,使其树立强国之志。为了传递这种精神,凸显课程特色,真正体现德育的落点,我们分三步来推进。

(一)典型人物,重点剖析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重点对“林则徐虎门销烟”的事件展开了教学。学生读课本了解林则徐禁烟的一系列措施和显著成果,剖析销毁鸦片的方式和地点,了解天安门浮雕,从而领悟林则徐禁烟的重要意义,感受他的爱国精神和反抗外国侵略者的决心,萌发出对民族英雄的敬仰之情。这是“抗争精神”的第一个落脚点。

【教学片段4】

1.了解林则徐。

面对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巨大灾难。一些有见识的清朝官员主张禁烟,其中态度最坚决的是林则徐。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1)出示“相关链接”。

(2)林则徐是一个怎样的人?

2.那么林则徐是怎么禁烟的呢?

3.就这样,林则徐亲自指挥士兵和百姓销烟,历时共23天。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虎门销烟”。

4.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第一幅浮雕呈现的就是“虎门销烟”的情景。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5.小结:林则徐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禁烟的决心,展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英雄群像,整体感悟

鸦片战争中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或历史事件的故事。教师安排了课前调查,让学生收集相关故事,初步感受英烈们崇高的精神。课堂上,教师请几位学生讲故事,其他同学谈谈内心的感受。而后,教师补充民族英雄反抗侵略者的图片或影视片段,扩展学生的视野。听着教师动情的讲述,看着感人的画面,学生对“鸦片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深刻感受到民族英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抗争精神,进而感悟到:今天的安定与祥和离不开千千万万人民英雄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所进行的不屈不挠的斗争。这是“抗争精神”的第二个落脚点。

【教学片段5】

1.愤怒的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留下了很多感人的故事。课前,我们对这些故事进行了收集。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2.听着这些故事,你最感动的是什么?

3.组图小结:在鸦片战争中,有多少这样可歌可泣的故事!面对英军的尖船利炮,关天培高喊“人在炮台在”,誓死保卫炮台;葛云飞全身受伤,坚持抱炮回击;王锡朋血战6天6夜,壮烈捐躯;陈化成无惧溃败,亲点火药,与阵地共存亡;海龄“宁可自杀,决不投降”,自焚殉国;还有郑国鸿、陈连升、裕谦、三元里民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是英勇的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

(三)抚今追昔,对比启思

在探究《南京条约》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香港岛被割让的屈辱、痛楚;在观看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中,学生强烈感受到香港回归带来的激动、兴奋,为祖国的强大、中华民族的复兴感到骄傲和自豪。跨越百年的历史典型事件的对比,引发了学生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由表及里,学生在叩问中感受到一代代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精神,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这是“抗争精神”的第三个落脚点。

【教学片段6】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南京条约》中被割让的香港岛后来回归祖国了!你知道它是什么时候回归的吗?

是的,是1997年7月1日。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

2.看着五星红旗在香港的上空高高飘扬,你有什么感受?

3.历史的昨天和今天,给你留下了哪些思考呢?

4.小结:历史的昨天和今天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抗争才能取得胜利,强大才能维护主权!

历史题材的教学是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难点之一,值得教师的不断探索、思考和实践。了解历史是为了铭记历史,思考历史,传承历史,从中汲取个人、民族、国家前行的精神力量。《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一课,就是于历史中见抗争精神。教学应有历史的厚度,更有精神的涵养,让学生在深度了解史实的基础上获得深刻的思想体验。

猜你喜欢

虎门销烟鸦片林则徐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虎门销烟
《虎门销烟》教学设计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太平天国与清军的一笔奇葩买卖
原创音乐剧《虎门销烟》的人物造型创作
林则徐“虎门销烟”事件对我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影响研究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联墨双馨
杨文仁连环画《林则徐》选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