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评价
2021-07-02马盛兵赵艳虹张超华
马盛兵,赵艳虹,张超华
(茂名市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1,神经内二科2,重症医学科3,广东 茂名 525000)
高胆红素血症是因机体内胆红素排泄出现障碍所致,胆红素淤积在体内,血浆中的胆红素水平会不断升高,其是一种细胞毒性物质,会导致各器官系统功能出现障碍,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毒害作用[1]。高胆红素血症是重症肝病的主要症状之一,患者的肝功能受到损害,肝细胞会变性、坏死,其会引起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增高,进而加重病情,严重危急患者的生命安全,故而此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需要尽早清除体内过高的胆红素和炎症因子等,减少毒性作用,是患者转危为安的关键[2]。以往传统的药物治疗、光照治疗方法虽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见效慢,无法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现状,需要寻求另外一种治疗方法[3]。人工肝可以通过体外循环装置帮助净化患者的血液,解毒并补充有益成分,其中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目前广泛用于高胆红素血症的辅助治疗,二者均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就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进行分析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共42例,是我院收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选取时间段为2018年6月-2020年8月。按照红蓝双色球分配原则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21例。B组:男女分别占比为66.67%(14/21)和33.33%(7/21),患者年龄最大值不超过79岁,年龄最小值不低于34岁,平均年龄为(52.14±3.89)岁。A组:男女分别占比为57.14%(12/21)和42.86%(9/21),患者年龄最大值不超过80岁,年龄最小值不低于32岁,平均年龄为(52.74±3.27)岁。所有患者的各项资料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①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具有肝细胞性黄疸以及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表现;②研究经过本院病理委员会同意;③患者家属对治疗方式的不同有全面了解,同意进行研究;④患者精神认知正常;⑤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心、脑功能衰竭者;②合并活动性大出血者;③临床资料不全者;④无法纠正的休克患者。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抗炎、保肝和纠正电解质平衡等治疗。A组:开始进行治疗前先予建立股静脉或颈内静脉通道,采用血浆置换机,治疗前用生理盐水和肝素钠溶液预冲洗管路;引出患者的血液,将血浆和细胞成分进行分离,除去致病物质、代谢产物等物质;置换液以新鲜冰冻血浆2L或4%人血白蛋白林格液2000ml为主;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调节血液血流量和置换速度,血液血流量速度控制在120-150mlmin,置换速度控制在25/min,每周治疗2-3次,每次2-3h;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术后常规肝素封管[4]。B组:治疗前,先用生理盐水和肝素钠盐水依次对血浆分离器、胆红素吸附器等进行冲洗;血管通路仍是股静脉或颈内静脉,术前需根据患者的病情以及凝血状况适量推注分子肝素溶液进行抗凝;控制血流量为120-160ml/min,血浆分离的速度为15-30ml/min,血浆处理量为3-5.0L,吸附时间为2h,等到患者的血浆灌流量达到4-6L,撤去胆红素吸附器,每周进行2-3次;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动静脉压、跨膜压等指标,术后处理同对A组一致[5]。
1.3 观察指标①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的变化,即治疗前后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变化情况(DBIL)。②不良反应包括皮疹、麻木抽搐、畏寒和感染,记录患者例数,计算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运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经t检验,计数资料经χ2检验,以(%)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P<0.05,P<0.01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2 结果
2.1 胆红素改善力度比较治疗前,患者的TBIL、IBIL、DBIL胆红素水平相比无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患者的胆红素水平同治疗前相比有明显下降,但B组下降程度较大,数据比较差异较大(t=5.896、2.373、3.317,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的变化对比(±s,n=21,μ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胆红素的变化对比(±s,n=21,μmol/L)
组别B组A组tP TBIL 99.03±37.12 98.85±36.68 0.016 0.989治疗前IBIL 79.63±31.63 76.56±33.85 0.304 0.763 DBIL 82.63±40.26 81.52±42.75 0.087 0.931 TBIL 20.01±4.63 33.63±9.52 5.896 0.000治疗后IBIL 19.56±9.63 28.63±14.63 2.373 0.023 DBIL 17.63±9.06 33.65±20.19 3.317 0.002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数据表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B组19.05%显著低于A组47.62%,数据比较差异比较大(χ2=18.365,P<0.05),见表2。
表2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n,%]
3 讨论
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通常病情相对较重,症状明显,并发症多,一旦患者的胆红素水平过高,会加重组织和器官功能的损害,较为严重者会发生器官衰竭,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6]。
对于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治疗的原则是减轻胆红素对机体的毒害作用,需要快速清除患者体内的胆汁酸、胆红素、炎症因子等,其是控制病情的关键。药物治疗等方法疗效并不理想,而目前人工肝系统广泛应用于临床,可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有毒物质,可促使肝细胞再生,有助于提高严重肝脏病患者的生存质量[7-8]。血浆置换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是较为常见的两种治疗方式,前者能够有效清除患者体内的毒素,能为其补充机体所需的白蛋白、凝血因子等物质,可显著降低患者病死率,治疗效果突出,但该治疗方法对晚期肝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体内蓄积的枸橼酸还会引起代谢性碱中毒,会加重患者病情,给治疗增添难度[9-10]。有研究[11]指出,予以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双重胆红素吸附系统治疗方法,治疗总有效率为83.00%,治疗前后胆红素、胆汁酸、白蛋白变化明显(P<0.05),而且患者治疗期间未出现全身不良反应。双重血浆分子吸附治疗是利用血浆灌流柱中的具有吸附能力强的吸附剂来将患者血浆中的毒性物质和胆红素进行清除,可避免对血细胞造成破坏,能够降低患者体内的胆红素水平;减少对肝细胞的损害,改善内环境,有效的提高患者的肝功能,帮助肝细胞再生;该治疗方法选取的吸附剂是中性大孔树脂,吸附容量大,速度快,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现象少,保障治疗安全性[12]。研究结果表明,同A组相比,B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各项胆红素指标有显著下降,且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19.05%(P<0.05)。充分表明该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清除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液中的胆红素和有害物质,有助于改善内环境,保护患者的肝功能,且该治疗方法对血常规、凝血功能、电解质造成的影响较低,治疗安全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便于患者接受和认可,其相比于血浆置换疗法更具有显著优势,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综上所述,血浆置换疗法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疗法均能有效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但从疗效力度和安全程度上来说,后者更具有显著优势,便于患者接受,指导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