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浅谈
2021-07-01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李权昌
文/梅州市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 李权昌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把握了学生学习认知的黄金时期,提供给小学生科学看待事物、研究科学知识的教学途径。而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可拉近科学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打开学生探知科学世界的窗口,发现更多有趣而具有启发性的生活情景,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知兴趣。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通过对科学教材内容的研究,教师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或生活事物,来合理引入科学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讨论与研究的兴趣,从而带动起良好的科学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关于“比较水的多少”这一科学知识时,教师通过提前对教材内容的了解,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方案,如提出这样的教学引导问题:“大家平时会喝到哪些水?”当听到这个人人有着经历的生活性问题时,学生们打开了话匣。教师紧接着问学生:“为什么同样的水,会有着不一样的价格?”聪明的学生一下子反映了过来:“是因为水量不同,价格也不同。”于是就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本课的重点。像这样,因为导入环节融入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元素,使得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也积极展开了教学相关的互动与思考,从而有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
2.提供生活化的探究材料。 大部分的科学都来源于生活,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科学,让其学会自主思考,当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带到课堂中与同学和老师共同交流,共同进步。针对小学生的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教材,要将生活中的可发掘资源进行充分利用,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容易对事物产生好奇的特性,在教学中应该尽量引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拉近生活与科学的距离让学生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学习花的构造课程时,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收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花,让学生自己筹备课堂所需的素材,更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对于那些材料准备充分的学生给予表扬,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对收集到的花进行剖析,了解花的颜色、形状和大小,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对自己动手收集的花的构造进行了解,还能在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种类花的构造,这样即达到了科学教育的目的,又达到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3.以探究为核心,建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 随着素质教学的不断深入,“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也变得愈加重要。探究是科学学科的重要内容,探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科学知识保持高度的热情。所以,教师有必要以探究为核心,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融合趣味性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参与性,从而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以不断延伸探究为目的,在完成课程内容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并鼓励学生在课后生活学习中善于发现与之相关的生活现象和材料,更好地理解生活问题。
4.布置生活化作业,巩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为了改变传统科学课堂单一枯燥的教学常态,教师要全方位地改变教学模式,并在布置课后作业环节注意突出生活性的特点,提高学生对科学学科的重视度,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科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营造生活场景,将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充分利用,让科学更加贴近生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当学生对生活中存在的某一科学现象感兴趣之后,就是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理充满好奇。这时通过教师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可以有效提升科学教育的成果。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学生明白科学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关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与体会,让科学知识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生活。因此,作为小学科学教师,我们要合理利用生活资源开展科学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其树立科学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