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兴发感动”的情感力量

2021-06-30龚植芳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诗词教学

龚植芳

摘要: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研究、传承中国传统古典诗词,“兴发感动”是其重要理论之一。小学语文教师借鉴先生“兴发感动”理论来指导小学统编教材的古诗词教学,有助于学生体会诗词感情,获得激励感发的力量。本文将从诗词音声吟诵、真挚情事以及心灵哲思这三个层次来阐述。

关键词:诗词教学;兴发感动;情感力量

叶嘉莹是谁?直接跳过属于先生的诸多荣耀,也剥去先生周身的无数赞誉,在我的眼中,叶先生就是一名中国古典诗词教师,心灵纯净,志向高尚,言行一致,教育学生。

讲中国古典诗词的人很多,叶先生的“心发感动”最令我共鸣:诗人垂垂老矣,但诗词永远年轻。诗词的精神跨越了生死、时间、空间,只要有人去悟,总能散发出蓬勃生机、盎然新意,教会世间人坚守和热爱。诗词的价值不在于做庙堂的金枝玉叶,贵气咄咄,清僻鄙人;而在于做路边的绿叶红花,可以直接美在世俗人的眼中心间。诗词不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而是从古至今的润化苍生。

同叶先生一样,我也是一名教师,對于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凭着我对自己的了解,平生只怕很难去强求达到先生这般的学识和境界,但总想着,若真有心,在被先生感动之余,自己能做些什么?不然总觉愧对自己对先生的肃然起敬以及为先生涌出过的深夜的眼泪。去对先生的诗词教学见解领悟一二,对自己的诗词教学的一些好的做法也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对不好的做法予以改正不再自以为是、敷衍抱怨;对之前没有做的,开始去做,并不再诸多借口。

叶嘉莹先生认为“诗歌之所以为诗歌,在本质方面是一直有着某种永恒不变的质数的缘故。”[1]这种质数就是诗歌中兴发感动的作用。兴发感动的作用就是诗词真正吸引人的打动人心的地方,是诗歌的内核,是诗歌可以不断被解读出新意的源泉,是诗歌的生命力。

王国维曾云“天以百凶成就一词人”[2]诗人用自己敏腻的内心感受自然万物的变化,诗人飘零多舛的人生命运更赋予诗人玲珑丰富的情感。优秀的诗篇,不是用笔写就的,是用诗人的心造就的,是用诗人的血泪织就的。

在具体的小学诗词教学中,将先生的“兴发感动”融汇运用,我们的诗词教学便更具有灵魂和实效。具体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运用:一是感官上的音声吟诵;二是情感上的真挚动人;三是心灵哲思的触发。

一、音声吟诵悦耳

(1)诵读浸润。叶嘉莹先生有这样的观点:孩子们如果能在童幼年期间就坚持背诵和吟诵古诗词的训练,会使他们更具有感发、联想、直观的能力。[3]

在诗词的诵读积累中,宜采取形式多样、有趣有效的方式:年级古诗词竞赛,古诗词背诵打卡,班级诗词大会,诗词飞花令,古诗词考级等等,重在点燃学生兴趣和热情,积累古诗词。

(2)吟哦直感。诗歌的美有不可或缺的一环,就是诗歌的声音。诗歌是伴随着吟哦之声而降生的,因此,诗歌的吟诵传统不能丢,在我们的小学诗词教学中亦不能丢。仅仅是伴随着声音,孩子们就能对诗歌有最朴素的直感。倘若能细细品味其中的节奏平仄,就更能感受到蕴藏在诗歌深深处的蓬勃生命力了。

然而在真正了解先生之前,我一直对推行诗词吟诵不置可否。在我内心深处,虽然认同吟诵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但觉其阳春白雪、咬文嚼字、颇有些像旧社会摇头晃脑、神神叨叨被孩童顽闹嘲笑的长胡子老学究,感兴趣的有灵气的人深入学习、继承即可,倒也不必如此天长日久、轰轰烈烈的人人张口、首首吟哦。如今再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狭隘、无知,对比先生对传统吟诵文化的珍惜和传承,真真是云泥之别!

其实,诗歌的情意和血骨正是在这长一点、短一点、高一点、低一点的平仄停顿和低吟浅唱中缓缓慢慢流泻出来的。

现在的吟诵,很容易流于一种在公开课上或者公众场合的炫技展示,我想这与吟诵的初心是有些出入的,也与叶先生对吟诵的主张相悖。吟诵其实是一种很私人的感受,甚至因时因地因事因心情的不同,这种感受会有些变化的。

想象一下,诗人拿着自己刚刚写好的诗歌,他自顾自的唱将起来,甚至他的嗓音并不好听,没有谁规定诗人得有一副好嗓子,甚至还可能带着土里土气并不标准的乡音,但此时此刻,天地之间,只有他的吟诵才能更好的表达他手中的这首作品,这首诗是自己写的,这段随性而来的吟唱更是属于诗人自己一个人的,没有任何技巧,不讲究字正腔圆,所谓停顿、平仄哪管那许多规矩,但感情却是真真切切的通过声音表达到位了,至于听者能感受几何,那是听者的事。

今天的老师和学生拿起当年诗人的作品,曲调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基本的停顿平仄之下,我们也可以有自己的发挥和创作,跟着感觉去吟诵,而不是跟着规矩和镣铐,更不是囿于台下听课者的灼灼目光,技巧永远没有情感动人,而感情是最没有技巧,最骗不了人的。诗人已经不在,但诗人的感情却可以通过我们的吟诵去感受和体会,我们和诗人的悲欢在吟咏之时是相通的。

二、真挚情事共鸣

叶先生说:诗人之情,首贵真挚,其所感受之对象,大之国计民生,小之一人一事,一草一木,苟有真情,即成佳作,否则浮词假象而已。诗人之感受,最初虽或出于一人一事,及其发为诗歌,表达为幽美之意象,则将如和璧隋珠,精光四射,引起读者丰融之联想,驰骋无限之遐思,又不复局限于一人一事矣。而诗歌之生命遂由此得到生生不已之延续。[4]

我们进行诗词教学的时候为什么要学生去直感、兴发、体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呢?这从来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规矩,只是因为这是这首诗能历经千百年历史长河洗礼仍光彩依旧、熠熠生辉的原因。审美和风格是会改变而多元的,但情感的力量能轻易直达人心,永远不会过时。就像现在的时尚届,前几年流行复古简约,可能过个几年又引起甜美少女风的潮流,一时有一时的噱头和新鲜。诗词其实也有这样的可能。一段时间某种文风和审美会成为主流和倾向,这些都是会变的,但即使这些再怎么变化,我想诗人在诗歌里的真心和生命是不会被读者所不喜的。

譬如宋词,一开始人们喜欢晚唐婉约绮丽的风格,但后来以苏轼为主的豪放慷慨之风席卷而来,成为人们的心头肉。人们喜爱的审美和风格受时间、政治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会有某种偏好,但无论哪种风格的诗歌,只要它是优秀的,表达的是人类真挚的情感,都会引起读者的共鸣,诱发读者内心丝丝缕缕甚至暗潮汹涌却苦于不能精确表达的柔软和酸涩。

或许也会有人不喜欢纳兰容若凄美婉丽、哀感顽艳的语言风格,但他词里表现出来的无边感伤和思念的感情却着着实实刻在每个人心里,很容易勾起每个人内心的忧伤心事。

那么,根据对叶先生“兴发感动”说的理解,在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时,怎样让学生感受到真实可触的景象以及真挚感人的情事呢?

(1)生活交叠。叶先生认为欣赏者若在生活中与诗人有相同的经历和感受会更能理解其创作时的想法。最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并真正理解的莫过于将诗词和生活相结合了。讲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时可以让学生将清明扫墓的经历结合起来理解:每年清明的时候仿佛都在下着雨?从古至今,清明节原来都在下雨,是不是老天爷在这一天也有些伤心?扫墓路上家里大人神情和心情你是否还有模糊的整体感受?你的心情呢?这些和实际经历的联系,都可以帮助学生去更好的理解诗歌。甚至下一次清明节,我想,学生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首诗并且对这首诗又会有新的感悟。

学习“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这首诗时,一年级小朋友在课堂纷纷分享:诗人写得是真的!诗人写得很好!鸡的头上的确有红冠,还听到过公鸡打鸣的声音,不过平时的时候鸡也会“咯咯咯咯”的叫,平时有轻言语!

班上跟着大人去钓过鱼的同学在学习胡令能的“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时,会迫不及待的表达自己对这首诗描绘的情景以及心情的极度认可和赞许,而且一定要分享自己钓鱼时同样的感受和经历,这是没钓过鱼的同学难以企及的兴奋和感受。

(2)想象填补。中国古典诗词讲究“山缺云补”、意蕴悠长,给人以联想、想象的余地,是极高的艺术。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中,联想和想象是不能缺席的。

叶先生的“心发感动”说阐述了古诗词的学习需要读者个性化的参与、解读、创作,并且重视联想和想象的作用。比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首诗,假若没有了读者想象力的参与,必将黯然失色!那个勃勃生机、簇簇鲜花、树树锦绣的满园春色,诗人笔下虽没有直接写出来,但却更鲜活更具个性的存在每一个读者自己的想象中,只怕读者脑海中这一片片与众不同、画面各异的春园图只会更加新鲜、明媚,是大师的笔也写不出的。

讲述“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演绎这个精彩、激烈又惊心动魄宛若电影大片的战争故事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学生才可能去正确解读这首诗。

李商隐的“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没有了想象,就没有了情意绵绵和深入骨髓的思念,没有了想象,也就没有了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雨夜秉烛夜谈的美到极致的情致了。诗人也在想象,读者也在想象,诗人在创作,读者亦在创作!

(3)知人论世。叶先生讲杜甫的诗,是结合杜甫的生平尤其是其人生遭遇,如此,才能更好的理解杜诗。但叶先生提出的“知人论世”补充论述,绝不能忽视“诗”本身的价值,对作者创作背景和生平的介绍,只是为了能更好的深入的衡量诗歌中感发生命的质量,是为了更好的欣赏诗歌,而不能喧宾夺主。

例如辛弃疾的诗,教师应该让学生通過各种途径了解:南宋国土沦丧;统治者昏聩怯战;辛弃疾不仅文能提笔安天下,武亦能上马定乾坤;一生以恢复为志,却壮志难酬,愤懑忧老。学生只有知道了这些,才能真切体会到稼轩词中的悲愤力量。

六年级的孩子肯定是能理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蕴含的精神和道理的,但我想,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让学生了解到于谦北京保卫战等历史事迹,学生将会觉得这首诗的精神更加震撼人心!

四、心灵哲思感发

叶先生的人生经历,当真是“平生遭际实堪伤”,母亲去世,婚姻不幸,女儿车祸去世,在这些接踵而来的苦难中,先生也曾悲恸、哀痛过,是古诗词给了先生精神支撑和安慰,并由此走到了人生的另一广阔境界。

“读者应该从诗歌的感发品质中获得一种也可以使自己有所激励感发的力量。这种读者与作者之间相感发的作用,就正是属于诗歌的‘生生不已的生命”[5]我想这是先生“兴发感动”的更深刻的解读和领悟了。

我们为什么始终坚持要让我们的学生去大量诵读、吟唱、积累古诗词,去用心体会其中的美和情,这些真的对每个孩子都是必要的吗?会不会只是增加孩子们的负担?有没有可能孩子们根本领会不到其中的滋味?不是的!孩子们的传统底蕴和语文素养,就是在这反复的背诵和阅读中滋养出来的,孩子们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更是在这种坚持和吟唱中培养出来的。诗词里的情感和精神会给予学生面对一切困难的力量,成为他们风雨兼程路上的精神鼓励和慰藉。今后,无论他们的人生际遇怎样,这份从古诗词里不知不觉汲取、感发到的孤勇和坚韧总在潜移默化的帮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即使那时他们很有可能不太记得这首诗的细致内容了。人生路上,他们将经历的所有酸甜苦辣、悲欢聚散,小到对一草一木的细嗅,大到生命的生离死别,都能在古诗词里找到这种情感的精准表达,人生的各个阶段,不同的烦恼,不同的挫折,不同的绝境,都能在当年读过、品过的可能有些面目模糊的古诗词里找到坚持下去的动力和激励。这就是叶先生“兴发感动”说中认为的诗词给予一个普通人人生最大的底气!

小学语文诗词从诵读、情感、激励三个层次来跟着叶先生的“兴发感动”说进行教学,由此让学生和诗歌实现了双向交流,使诗歌中蕴含的真诚生命的感动依托一代又一代读者而生生不息。

大道至简至易,小道至繁至密,邪道至玄至晦,世界上美好的事物都是简单纯粹的,古诗词也该是如此。让我们师生像叶嘉莹先生一样不忘初心,每天、每月、每年的坚持,日日复月月,月月复年年,年年复此生,在古诗词的土壤里扎根、生芽、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国维.人间词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叶嘉莹.迦陵杂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叶嘉莹.迦陵论词丛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5]叶嘉莹.我的诗词道路[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诗词教学
浅析小学语文诗词鉴赏教学实践方略
中职语文诗词教学之我见
诗词教学:共构言语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诗词教学:共构语言与精神的春天
以趣入境走进诗意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初探
对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注重诗词教学,提高语文素养
关于诗词补充教学的两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