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吟诵教学
2021-06-30苏秋连
苏秋连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吟诵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诗文大意。古诗的吟诵,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情感美、语言美,还能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的古诗词吟诵教学如何开展?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核心素养 吟诵
一、初识吟诵,读通古诗
吟诵,指的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法。所谓的吟诵就是指有曲调、有节奏的抑扬顿挫的读或者没曲调、有节奏的抑扬顿挫的读。要让学生通过吟诵读通古诗,那么教会学生平仄规律显然很重要。
(1)咬准字音,读通古诗。不管哪个年段,无论学习何种体裁的文章,第一紧要的是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学习古诗首先要让学生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通顺。比如《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古代读“xiá”,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无“xiá”的读法,应读“xié”。
(2)平(—)长仄( )短;入声急促。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要区别平仄,就要懂得四声。在现代汉语中,这四种声调分别指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现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平声指声调中的第一声、第二声,而仄声指的是声调中的第三声、第四声。入声为仄声中的仄声。在古诗词的吟诵中,平声字读得慢而长,仄声字读得快而短。仄声字读得更为急促些。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掌握平仄。比如说出学生的姓名、班級、学校名称,伴随手势,师生一起吟诵,反复吟诵几遍,吟出平长仄短来。老师在黑板上用符号标出平声、仄声和入声,接下来学生也在课本上用符号标出每个字的平声、仄声和入声,然后再伴随手势吟诵古诗,这样学生就能扎实地掌握吟诵时的平长仄短、入声急促。
(3)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在古诗中,同为平声字,为什么有平声字的音拖得长,而有些平声字的音拖得短呢?这关键要看平声字在诗中的位置。平声字如果出现在古诗中的第一、第三、第五个字的位置就不用拖长音,如果平声字出现在第二、第四、第六个字就要拖长音。如我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片段: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学生根据平声、仄声、入声符号的提示,很快就能读出长短缓急。
师:晴和方都是平声,为什么方的横线长?
生:因为方念起来比晴长。
师:为什么方要念得更长?因为方是第六个字!一三五不管,二四六分明。如果平声字是二、第四、第六个字则音拖得更长些。
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一遍又一遍。同时要求学生手跟着动。
师:空和蒙都是平声字,为什么蒙念得更长?
生:因为蒙是第四个字。
师:一三五不管,
生:二四六分明。
学生应声附和。接着反复吟诵,声音起伏绵长,如此这般,学生能够明白何为吟诵,也能读通古诗,而且兴致大发。
二、熟读成诵,理解诗意
熟读三百首唐诗,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吟诵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力”。《语文新课程标准》同样要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传统的语文课堂注重逐字逐句地翻译,从而达到理解诗意的目标。我认为这样逐字逐句地分析法如同把一幅优美的画卷分割开来,这幅画卷完全失去了美感。古诗词教学,应当让学生在吟诵中展开想象,让诗中的景色在脑海当中展现出来。
《赠刘景文》描述的是秋天的景象。教学这首诗时可以让学生吟诵全诗,想象秋景。首先要求学生先找出古诗中的景物:凋谢的荷花、迎霜的菊花、黄色的橙子、绿色的橘子,接着移步换景,把这四个景物连成一幅流动的画面。想象此刻就在秋游,看到的荷花、菊花以及果园里的橘子橙子等水果呈现出了秋天丰收的景象。最后教师深情吟诵: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把学生带入画面,这样通过“想象诗中景”从而达到了理解诗中意的目的。
“让学生背诵,这样他们就能看到它是一种享受,一遍又一遍地用不同的语调读它,并且一次又一次地感到亲切。自然达到熟练的境界。”叶圣陶先生如是说。一遍又一遍地带领学生吟诵,学生在吟诵中慢慢地想象诗中的画面,在吟诵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例如在教学“山色空蒙雨亦奇”时,一边吟诵一边引导学生想象下着蒙蒙细雨时,湖边、山上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教师通过吟诵时声音的绵长、婉转让学生感受山中迷雾朦胧、云烟缭绕的梦幻景色。
三、反复吟诵,感悟诗情
(1)借助肢体语言。为了学习吟诵,我观看了薛瑞萍老师有关吟诵讲座的视频,薛瑞萍老师在教老师们怎么吟诵古诗的时候,只是配上简单的动作,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就淋漓至尽地表达出来了。整个会场的老师边吟诵边打手势,让人感受到古诗词的吟诵另有一番趣味。这也正如崔永元所说的:学习重要的不是成果,而是让孩子们收获快乐和良好的气氛,这才是他们更需要的。试想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他(她)们怎能不热爱古诗呢?
于是我教学《饮湖上初请后雨》时,也让学生举起他们的小手,一边吟诵一边打手势,一开始不会打手势的学生模仿老师一起打手势,慢慢地也就学会了。整个课堂感觉都活起来了。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来感受西湖的美,这种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容易获得快乐与成就感。
(2)借助音乐。叶嘉莹说,背诵是为了使自己的灵魂和诗人的心灵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声音达到更深入、更亲密的交流和归纳。为了让学生与诗人达到心灵交流的程度,那就要让学生体验诗中情感。而情感的体验需要创造一定的情景。音乐则是最为有效的激发情感的催化剂。同时也可以把古诗词吟唱出来。所谓的吟就是有曲调、有节奏地读,这个时候把音拖长来就像唱诗了。这种教学的方式也深受学生的喜欢。
我教《饮湖上初晴后雨》的时候,在学生理解诗意,学会吟诵的基础上再次吟诵时,让学生起立,加上手势,配上《高山流水》的古筝曲,这时整首诗美的意境学生就吟诵出来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音乐的声音不可过大,否则学生的注意力容易被音乐吸引了。那我们在吟诵古诗时,如何选择合适的配乐呢?是古筝、古琴、琵琶,还是箜篌、二胡、木琴、葫芦丝?不同的乐器应该用适当的诗歌来吟唱。这里可以请教本校的音乐老师。
四、形式多样,扩宽视野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继承并发展古诗词文化。吟诵大量的古诗词,有助于小学生品味中华优秀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积淀文化底蕴。
(1)班级吟诵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其中小学阶段要求背诵75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这75篇优秀诗文篇目。因此,我以这75篇优秀诗文为班级吟诵会的内容,要求学生每天早上一进入教室就拿起古诗文进行吟诵,每周吟诵两篇,每个月举行一次班级吟诵会。
学生们在婉转起伏、悠扬悦耳的吟诵声中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学校生活。在与古诗词的对话中感受到古诗词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魅力。学生的内心变得丰盈了,视野变得开阔了,文化底蕴也得到了提升。
(2)吟诵同主题诗句。现行统编教材每一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同一主题,这为我们教师教学时进行资源整合、主题凝聚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三首古诗都是以“秋天的景色”为主题。在教学这三首古诗时,让学生去思考:《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这三首古诗写的都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让学生体会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学生在思考中、在吟诵中感受同样是表达“秋天的景色”的诗句,既加深了对秋天美丽景色的感悟,也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要求学生搜集并积累关于“春天”、“夏天”、“冬天”的古诗,在班上进行吟诵分享。吟诵同样主题的诗句,这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吟诵空间,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吟诵的兴趣。
吟诵,能把古诗词的韵律美找回来,讓古诗词走进学生的心里,因此,古诗词教学应从吟诵开始,读通古诗,理解诗意,感悟诗情。古诗词的吟诵让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小学生这里得到传承,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滋养,让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生得到生长。
参考文献:
[1]徐纯音.小学古诗词吟诵教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15
[2]薛瑞萍.《薛瑞萍母语课堂》讲座-儿童诵读吟诵和白色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