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 学生 课堂:新办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向度
2021-06-30路玉宝
路玉宝
[摘 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之“魂”,是学校发展的根本理念和发展方向,一所新办学校的文化建设更是每一名校长要优先思考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校长办学经验,在接手一所新办校后,我们致力于打造思想认同与行动落实的教师文化,以享受快乐与自主成长为主的学生文化,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的课堂文化。
[关键词] 新办学校;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堂文化
哈佛大学校长研究中心的创办人认为,“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没有什么比文化更重要的了”。尽管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淀产生的,具有自然生长性,但是一所学校从成立之时,就要承担履行相应教育使命的功能,而学校文化无疑要为学校使命服务,所以,学校文化还具有一定的使然性,即要有学校管理的主动引导和塑造。而一所新成立的学校,应该从何处入手以及如何做好学校文化建设呢?2017年,我来到一所刚成立两年的学校任校长,通过四五年时间的建设,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快速长足发展,我认为,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和课堂文化为核心向度的学校文化建设功不可没。
一、教师文化:强调思想认同与行动落实
(一)民主参与,文化愿景描绘
从学校成立那天起,一所学校的教师文化就若隐若现地诞生了,每一位教师也一定有自己心目中新学校的教师文化样态描绘,虽然我们尊重教师个体个性的发挥,但是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对群体共同文化的凝练。我们向全体教师征集教师文化关键词,每位教师提出三到五个,这些积极的关键词可能是教师对已存不良教师文化的反馈,如有教师厌教,那么就提出了乐教;也可能是教师对已存优良教师文化的反映,如教师们很有责任心,就又提出了责任二字;总之,都是对未来教师文化样态的一种描绘。我们筛选出了排名前十的关键词,随后邀请教师、家长和学生对教师文化的这十个关键词进行排序,最终,我们凝练出了“仁爱、乐教、责任”的教师文化。基于民主参与所形成的教师文化,更符合校本生态进而具有较强的生长力,为此,我们进一步将教师文化具体到教师的工作细节:面对孩子,有灿烂的笑脸;面对家长,有真诚的交流;面对工作,有积极的热情;面对同事,有温暖的态度;面对发展,有不息的能量。
(二)任务驱动,活化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仅停留在墙上的教师文化,无疑是没有生机的。由此,为了让教师文化成为所有教师追求和呵护的生态,任务驱动能较为有效地激活沉睡着的文化因子,也能激发文化环境下“沉睡”的教师个体。会议是公布学校事件和集中宣传学校理念的良好契机,每次全体教师会会安排读书交流、筑梦讲坛等固定板块,如筑梦讲坛先后举办了“梦想课堂的思考与实践”“梦想课堂的育人故事”“筑梦教育的班级管理”等内容,达到了内化于心树理念、外化于行求实效的目的。
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无论是从体现独特的学校文化逻辑的视角,还是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视角,都离不开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持。事实上,教师发展才是教师文化活起来的关键力量,只有教师积极发展了,教师文化自然也发展得积极,学校通过多种形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针对不同教师群体提出分层指导目标,确保每名教师都能找到自己的专业成长路径。在教师发展上学校提出三关:关注青年教师;关心中年教师;关爱老年教师。对新入职青年教师学校提出:一年入门、两年上路、三年积淀、四年成熟、五年成才的发展规划。通过结对子、压担子、搭台子,采取任务驱动的方式为青年教师制定了翱翔计划,青年教师完成五项任务:三年发展规划,2~3篇读书体会,2~3篇教育故事,1~2节课堂教学研究课,1项个人才艺展示,学期末组织青年教师集中展示。
(三)评价引导,深化教师文化
教师文化是学校引导教师发展的精神力量,也可以转化为促进教师发展的规章制度,以“仁爱、乐教、责任”评价教师。仁爱体现在教师是否对人友善和包容,是否悦纳自己;乐教体现在教师是否发挥肯吃苦、讲奉献的精神,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引导等;责任则是引导教师有格局、有梦想、有担当、有作为。采用三角互证的方式对教师落实教师文化进行评价,每学期结束后,引入同事互评、学生评教、教师自评制度,同时参考教师备课笔记、听课笔记的资料,将教师落实教师文化作为教师评优评先以及师德考核的重要指标。值得注意的是,以教师文化为指标对教师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均衡好对教师评价的地方性政策制度以及学校办学理念等其他文化标准之间的关系。
二、学生文化:外在动机驱动与内在自主成长
学生文化表征了学生个体因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形成的文化特质,影响了学生在学校的日常活动。学生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等一切活动和表征的总和,其主体是学生,而学校(教师)是学生文化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志趣、乐学、担当”是我校致力于打造的学生文化,旨在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在成长中形成自主发展的能力。
(一)给学生三张名片
每走进一所学校,都会有一种新奇而独特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来自学生的精神面貌,它客观且强烈地刺激着每一位来访者。任何词汇都难以全面而精准地表达出学生所展示出的精神面貌,但是学生的行为是具体而真实的。我们提出要给学生三张名片,即主动问好、微笑的表情、赞美的大拇指。主动问好,让学生懂得要真诚交往,学会感恩;微笑的表情,告诉学生从小要乐观面对学习生活当中的困难,接受挑战、应对挑战、战胜挑战;赞美的大拇指,让学生懂得与他人交往合作过程中,为他人的进步喝彩。
(二)开展班级文化建设
学生文化多在同伴交互中形成,班级是学生交互的重要单位和场所。开展班级文化建设,是塑造学生文化的关键。班主任的溫馨寄语、班级约定、班徽以及显示学生才华的展示墙等显性文化或隐性文化,体现出一个班级的建设水平和智慧,最终学生文化得以彰显。一个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文化,班级文化有差异性,也有优劣之别,我们提倡班级文化的个性化和先进性,但是每一个班级文化不是互斥的,因为基于班级建设而形成的学生文化要结合到学校的办学理念,统一于办学理念而发展于个体班级的学生文化,才能让学生既有班级印记也有学校印记。
(三)搭建平台展示自我
展示自我是发展自我的良好途径,学校搭建的每一个平台都是对学生发展自我的引导。每一个小小的平台,都可能激发着一个大大的梦想。每周一升旗仪式之前,组织全校学生进行10分钟少先队礼仪课程展示,内容有少先队员三张名片、诵读少年中国说、“我相信我能行”自信激励。在学校“筑梦”教育理念指导下,学校建立了学生“梦想银行”,精心设计“梦想币、梦想存折”。梦想币可以运用于课堂上学生的展示活动,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得梦想币,每月到“梦想银行”办理存款业务一次,可以学期中兑奖,也可以学期末兑换学习用品。让学生每一次展示和每一个进步,都能得到积极反馈,营造出积极向上的学生文化。
三、課堂文化:让教学看得见摸得着
文化过程与人的发展过程存在一种“生动的循环”关系,文化对于人发展的意义在于“以文化人”,而知识的文化属性和教学的文化品格决定课堂教学是文化育人的根本途径。课堂文化建设要体现出虚实结合,虚即是指理念引领,要符合课堂教学规律,让课堂文化看得见,实即是指文化具有可操作性,新校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实践和发展课堂文化,让课堂文化摸得着。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课堂目标的样态应是全员育人的课堂、思维发展的课堂、语言训练的课堂,其组织方式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其实践模式总结为“三阶段、六环节”,即“发现问题阶段—探究解决阶段—实践应用阶段”的三个阶段,“提出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分享探究—总结提升—拓展延伸”的六个环节。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会倾听、善欣赏、能表达、巧补充、真质疑、有辩论(见表1)。课堂可视化的指标要特别结合到学情,小学段、初中段以及高中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不一样,所以,指标内容以及难度的设置要做相应的变化;当然,即便同一学段的不同学校,其指标体系也不尽相同。
参考文献:
[1]特伦斯·E.迪尔,肯特·D.彼德森.校长在塑造学校文化中的角色[M].王亦兵,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2]葛家梅.文化能深刻改变人[J].人民教育,2020(21):70-71.
[3]罗生全,王素月,王光明.学校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教师核心素养和能力的视点[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69-74.
[4]张英慧,周霖.学生文化中的日常抵制行为与反思[J].现代教育管理,2020(6):122-128.
[5]郭元祥,刘艳.论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育人[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4):31-37.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