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探究

2021-06-30吕宜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虚词文言用法

文言文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对开拓视野,激发创造精神,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构成学生的健全人格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初中文言文中涉及到的虚词,用法较为复杂,尤其是兼类现象,具有“虚”“活”[1]的特点。因此在文言文教学当中,虚词教学一直都是重点和难点。

学界有关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从研究成果来看,立足文言虚词的角度,探求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情况及应对策略的成果較少,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初中文言虚词教学展开相关探讨。

一、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是一种缺少形态变化的语言,虚词是表示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掌握好文言虚词是读懂文言文的关键,因此文言虚词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丰富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授课能力

教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需要终身学习的人。一堂优质课,需要教师在课堂之外进行大量文献资料的检索、整合、转换、融会贯通。对于文言虚词的讲授同样如此,甚至更加困难,因为文言虚词备课时必然会阅读有关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法学等方面的书籍。在大量阅读、转换、整合信息之后,教师一方面丰富了专业知识、增强了专业素养,另一方面提高了授课水平及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国学底蕴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其学习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驱使。因此提高他们对文言虚词学习的兴趣,是建立起高效学习课堂的基础。

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不再合乎时宜,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之下,多媒体技术不断完善,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文言虚词教学,调动学生感官,能够将抽象的文言虚词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形象,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优化教学模式的关键措施。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节奏走,积极开动脑筋思考。此外,学生在探求文言虚词背后的意义时,定会涉及到诸多文化经典,由此及彼,学生的知识面也会拓展,文化素养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日渐丰富。

(三)发挥学生的主导性,建立师生良性互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针对文言虚词这一文言文教学中的难点,只有灵活选择教学方式,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主导”的课堂,才会强化学习效果,提升课堂氛围与学习效率,从而使教师与学生得到一个良性互动。

在文言虚词的“教”和“学”的过程中,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能力得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得到加强,双方在某种程度上均有提高,只要找到完美的契合点,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就会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教授知识、学习知识。要达到这一地步,教师需要去不断尝试,在实践中与学生磨合。

综上,教师在探究文言虚词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多方资源,充分利用传统方式和现代教育技术,既提高了搜集整合信息的能力,又提升了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教学能力;学生在理解文言虚词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既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学习方法、技巧,又增强了一定的文化底蕴。因此,文言虚词教学尤为重要。

二、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现状

根据调查发现,初中文言虚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如下:

(一)功利主义太强

受应试教育压力,教师在进行文言虚词教学时,仅仅把应试作为主要目的,让学生掌握考试大纲范围内的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从而忽略了对考核范围之外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内容的补充。部分教师也只是注重虚词某方面的传授与灌输,或是虚词的用法,或是虚词的意义,很少对文言虚词进行全面讲解,以致学生对文言虚词缺乏系统的掌握;且极少关注文言虚词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势必就会影响学生阅读文言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探究文言文背后国学底蕴的教学目标也就难以达到。

(二)文言知识欠缺

文言虚词教学是一项高投入低回报的工作,因此,多数教师对文言虚词的教学不够重视,很少会进行针对性地自我学习和提高。已有的知识会有所遗忘,新的知识无法及时补充更新,久而久之,教师自身的文言知识会有所欠缺。想要在课堂上进行具体讲解并讲通尚且困难,想要学生学通,学会举一反三,更难。

(三)教学方法单一

文言虚词授课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乏创新性,必然导致学生兴趣低下。就学生而言,兴趣低下、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文言文虚词的积极性就不高;就教师而言,对文言文虚词用法的了解不够全面,专业知识欠缺,就会产生连环效应,想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创新、突破也就无从谈起。

(四)偏离学情讲授

按照新课标(2012)的要求,学生应“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2]现实教学过程中,在“没能完全了解学生对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的掌握情况”[3]的前提下,教师就同时灌输古代汉语语法,无异于“揠苗助长”。这主要与教师对学情了解不够深入有关,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理解能力进行讲授,从而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三、初中文言虚词教学的完善策略

为了解决上述文言虚词教学中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几点策略:

(一)摆正心态,去除教学上的功利主义

按照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要求,初中学生要学习一定量的文言文,这些都是语文教育专家精挑细选出来的。通过学习这些文言文,学生会对古代汉语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了解。单纯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来应付考试,偏离了教育目的,教师需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拓展课堂之外的文言文及其虚词的讲解,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言水平。比如,在讲授《岳阳楼记》中的文言虚词“之”时,教师可以结合《孟子·梁惠王下》中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进行拓展延伸,对其中虚词“之”进行意义和韵律节奏上的分析,同时分析两者所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二)加强学习,提高文言知识储备

“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要想改变现存的文言虚词教学问题,就要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第一,熟悉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首先,教师要清楚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分为四类(见下表)。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于、以、其、而”等。其次,教师应熟悉每一篇文言文中虚词的具体用法,还要善于联系已讲过的文言文及其虚词进行备课,分析相同虚词在不同语句中的用法。这样既可帮助学生回顾过去的知识以加深记忆,也可引导他们辨析虚词的不同用法以提高认识。

第二,温故知新。及时回顾已经熟悉的文言知识,主动更新已有的文言知识,努力加强文言方面的知识储备。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教师的身份传授知识,还要从教书型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三)灵活教学,运用多样教学方法

合适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在讲解文言虚词时,可以综合采用探求本义法、思维导图法、语境分析法、古今比较法等等。

1.探求本义法

由于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结构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从分析字形入手,寻找与字形相贴近的意义去探求本义。甲骨文、小篆、金文等图画性更强一点,所以我们要尽量从古文字去探求。搞清楚了词的本义,就不难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对于虚词教学而言,教师可以通过说文解字讲述一个虚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如文言虚词“为”的古字形:

2.思维导图法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可视化”的工具,在当今的教学当中,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追捧。尤其是对文言虚词这种具有“一词多义”“兼类”“活用”现象的情況,思维导图可以清晰表现出词义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让学习者更有逻辑、更有条理地进行理解与记忆。

要注意的是,教师首先要搞懂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如何科学有效地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知识点的整理;然后,以文言虚词为例,耐心引导学生找出文言虚词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帮助学生建立起框架,形成系统的模块;最后,还要联系具体文言语句同虚词进行一一对应。但不能只是为了整理思维导图而操作,如果不及时巩固记忆,反而得不偿失。

3.语境分析法

由于文言虚词具有“虚”“活”的特点,因此很难通过“对号入座”的方法准确判定虚词在句中的作用和用法。然而,句中虚词由于语境的制约通常只能有一种用法和意义,所以教师应该强调联系上下文探求虚词的作用和意义,而不是主观臆断。例如,虚词“为”常用作介词,表示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而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中,如果不联系上一句,作“为了”讲似乎也是可以的,但是意思却南辕北辙,根据语境,这里的“为”应该是连词,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

4.古今比较法

虚词的古今差异往往是学生曲解文章意思的主要原因。例如,虚词“虽”在文言文中大多作“即使”讲,而现代汉语是“虽然”的意思,学生在进行翻译时用现代汉语的意思作解发现也可以讲通,例如在“虽乘奔御风”(《三峡》)一句中,把它解释为“虽然骑着快马、驾着狂风”似乎可以,然而联系上下文却发现意思大相径庭,这里应该是一种递进关系,而不是转折关系。因此教师在进行虚词教学时,一定要进行古今意义的分析比较,不能先入为主,曲解了文意。

(四)立足学情,翻转课堂

邓有根(2009)提出:“立足虚词本身特点来教学、立足提高学生素养来教学、立足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来教学,打破现有文言虚词教学困境。”[4]要想真正实现这种目标,除了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外,还需要立足学生实际,提高其自主能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育人理念,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自身指导作用。

在翻转课堂中,教师要学会做好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课前,教师可以通过录制视频细化学习任务,告诉学生做什么、怎么做。例如,可以先引导学生把一篇文言文中的所有虚词给找出来,然后向学生示范如何对某一个虚词的用法进行全面学习,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学余下的虚词。期间,一是要指導学生查阅工具书。虚词往往是从实词演变而来的,因此想要弄懂它就要追根溯源。《古代汉语虚词词典》《助词辨略》《经传释词》《词诠》等都是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的工具书。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资源进行多种途径的查阅。二是让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独立归纳、整理文言虚词的用法以及相关的语句,在课堂交流中与全班同学进行分享。有压力才会有动力,在整理的过程中,既锻炼了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文言虚词教学一直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难点。通过调查,不难发现在当今初中文言虚词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功利主义、文言知识欠缺、教学方法单一、脱离学情等等。因此,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重视其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以文言虚词教学为切入口,联系学生实际,重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其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让文化素养根植于他们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周绪全.文言文虚词源流初探[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112-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9.

[3]王聪.初中文言虚词教学方法探究[D].山东:曲阜师范大学,2013:7.

[4]邓有根,邓绍春.以意逆志虚字虚教——文言文虚词教学困境破解[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1):81-84.

吕宜泽,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虚词文言用法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作”与“做”的用法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特殊用法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
虚词功能的羡余及其修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