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的调查分析

2021-06-30廖胜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名著整本书问卷

阅读,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构建学习任务群的一个重要基石。语文学科18个学习任务群中,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贯穿始终,它既是组织课程学习的综合方法,也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2017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结构与学分要求高中学生要“读整本书”,高中三年阅读量要达到200万字。“整本书阅读”居学习任务群之首,占1学分,贯穿高中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整个教学过程。

一、“整本书阅读”的调查路径

叶老提出“通常根据三种价值设置学校课程:实用价值、训练价值、文化价值。”整本书阅读作为学校语文课程实施的一部分,可以从三个角度进行选择:能够增进学生知识的;能够锻炼学生阅读能力的;能够开启智慧,启迪心灵,传承文明的。根据这个总体原则,我确定了以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作为探究的案例。

数据采集主要采取调查问卷和访谈两种途径。

调查问卷的编制,分为三个部分的内容:“整本书阅读”的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教学实践。客观因素包括接触方式、阅读形式、阅读时间、阅读场所、阅读要求;主观因素包括阅读动机、阅读兴趣、阅读程度、阅读方法、阅读效果;教学实践是指自评原因、期望方法、评价施测。

调查问卷采用现场问卷和网络推送两种方式。我们选取了河源高级中学、河源中学、河源市田家炳中学,涵盖高一、高二、高三的学生。还在河源市中心书城、河源市图书馆进行了随机问卷调查,面向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群体。还利用“问卷星”软件推送,进行不确定对象的问卷。

二、“整本书阅读”的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对202份样本数据的分析,基本了解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真实境况。

1.四大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现状分析

在多媒介时代,学生几乎每天都在阅读。“整本书”概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节选”或“片段”而言的。“整本书”,必须本身就是一个生命体,有自己的话语体系、思想体系和逻辑体系,也就是有作品的全息性和生命整体性。然而,“整本书阅读”的理想设计在现实中遭遇尷尬处境。

阅读注定是一个排除功利性的个体行为,是一种体验中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限制了整本书阅读的系统性,很难拿出完整的时间静心读完一本书。

先看“你认为高中语文阅读的目的”问卷调查数据:提高语文考试成绩占73.4%,提高阅读能力及表达交流水平占56.2%,提高综合素养,陶冶情操占26.8%,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占31.5%。可见,在考试的功利引导下,语文阅读直指考试成绩。

“快餐式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学生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学生的认知。对惜时如金的高中生来说,整本书的阅读就只能停留在“闻香阶段”,知道名著,却缺乏理解和体验,所谓心得,也只能是人云亦云而已。且看202份“喜欢读四大名著”问卷调查数据:非常喜欢,48人,占比23.76%;一般般,132人,占比65.35%;不喜欢、无所谓,各11人,占比5.45%。

数据表明,自带光环的“四大名著”,学生并没有表现过分的喜爱。出现这种结果,应该引发我们思考。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特别是网络文化、快餐文化的侵袭,优秀的传统经典遇到越来越多的挑战。

再看“阅读四大名著的主要目的”问卷调查数据:自己喜欢,98人,占比48.51%;老师或父母要求,30人,占14.85%;考试需要,50人,占24.75%;打发时间,24人,占11.88%。四大名著(原著)读完四部33人,占16.34%;读完三部44人,占21.78%,读完两部46人,占22.77%;一部23人,占11.39%;一部都没有读完56人,占27.72%。另外,“四大名著阅读程度”问卷调查数据:熟读全书24人,占11.88%;了解故事梗概116人,占57.43%;知道几个人物故事48人,占23.76%;只知道书名作者14人,占6.93%。

综合分析这三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在学生群体中48.51%的被调查者为自己爱好去读,24.75%为了考试而读,只有14.85%被调查者听从父母的要求。这也说明现在的学生比较有主见,力图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乐趣,不屈服于功利和权威。

“四大名著”依然有较好的阅读基础,但“整本书阅读”人数偏低。学生对“四大名著”的爱好并没有带来很好的阅读效果,高达27.72%的同学一部都没有读完,读完两部的同学刚过半数。更让人担忧的是,对这种所谓的读完,我们也要打上大大的问号。高达57.43%的同学只是了解故事梗概,23.76%只是知道几个人物故事。显然,这不是真正的阅读。这种浅层次的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根本达不到叶老“从作品中习得技能、建构体系,从而完整走进作品,触摸灵魂”的美好愿景。

2.四大名著“整本书阅读”的现实困境

(1)语言障碍和时代隔膜。

虽然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可阅读名著的价值,但依然有“虽是精华,但难以读懂”的困惑。曾经有网站做过“死活读不下去排行榜”活动,《红楼梦》高居前列,其它三部名著悉数在列。说明最大的障碍还是语言和表达方式的障碍。新课标大幅增加古诗文在教材中的比重,就是抓住了“语言的传承就是最重要的传承”这一核心。

“你认为四大名著阅读”问卷调查数据显示:113人认为文学经典很有价值,占55.94%;82人认为虽是精华但难以读懂,占40.59%;7人认为脱离时代,也不刺激,没什么用,占3.47%。

(2)时代的变化和新媒体的冲击。

51.98%的学生还只是最初通过教材接触了四大名著节选,无法窥其全貌。25.74%的学生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影视改编,7.92%的学生通过漫画和连环画接触四大名著。说明中学课堂还是经典阅读的主战场,但我们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时间呢?

互联网正在深刻改變着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影视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对名著的改编,甚至网络游戏对名著的随意篡改,极大地扭曲了四大名著的本真面貌。“你最初以哪种方式接触四大名著”问卷调查数据显示:A.纸质版(课本节选)105人占51.98%;精编压缩版28人占13.86%;电子版1人占0.5%;影视作品52人占25.74%;漫画、连环画16人,占7.92%。

(3)学习压力大,阅读时间不能保证。

通过调查和访谈,高中生基本都是住校寄宿制,在校所有时间基本被课程表填充。假期又要参加各种补习。靠在校零零碎碎的时间把课标上的推荐篇目读完,需要2—3年的时间。阅读需要兴趣,需要心境,更需要时间。加之阅读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只能忍痛割爱。136人认为读不完四大名著的原因是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阅读。

3.四大名著“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

加强名著的整本书阅读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这次调查中,绝大部分同学认识到阅读“四大名著”对传承祖国优秀文化有密切联系。

“你希望老师怎样指导我们学习四大名著(可多选)”问卷调查数据:A.开设专题,进行系统教学98人,占48.51%;B.多开展相关阅读活动108人,占53.47%;C.多介绍相关历史背景、民俗风情144人,占71.29%;D.讲述作品中的精彩故事146人,占72.28%。

认为有必要整本书读完,只有读完才有价值占69.31%,说明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是深入人心的,这就是开展阅读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可以整合学生的碎片阅读时间,结合课堂教学,集中几个探究的主题,放开学生去读。我们可以通过精彩的人物故事来建构人物立体形象,用多彩的风俗背景来开阔学生社会视野。可以采用小组探究、专题探究相结合,课外、课内相结合,书本、网络相结合等方式;可以通过举办名著知识竞赛、开设名著学习课程、开展名著书本漂流、或者适当增加教材和考试中名著的比重;还可借助学校社团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例如开展演讲会、辩论会、课本剧表演等校本社团课,鼓励“整本书”的阅读。

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是新课标的明确要求,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是时代发展趋势。我们考查经典阅读要的不是结果,不是高分,而应该是经典潜移默化的熏陶。只有这样才能让经典阅读真正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实现立德树人。

整本书阅读,需要阅读过程的引导与落实。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也会有自己的认知,老师需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阅读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名著阅读的考察不应该停留在记忆性、知识性的内容考查,或者片段的“精华版”或“问答版”上,阅读考试中,更多的使用主观问题的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一本书对人的影响,不一定是立竿见影的,可能是隐形的、滞后的。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吴子林博士说:“我相信阅读的力量,就像相信教育的力量一样。”开展“整本书阅读”一定能够“鼓动情感”和“激发想象”,激励人们对于人生的思考,促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廖胜青,广东省河源高级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名著整本书问卷
《论语》整本书阅读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问卷网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