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视域下的小说教学实践

2021-06-30王蓓蓓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孔乙己角度文章

对话理论指的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对话,鼓励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在平等的、具有创造性、批判性的对话中引导学生积极展开自主学习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这样才能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由于小说具有情节丰富、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复杂,主旨深刻等特点,所以学生往往很难深入感悟,若教师能基于对话理论展开教学,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那么就能有效设置教学支架,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

一、搭建支架,理清故事情节

小说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丰富的故事情节,针对此问题,教师要尝试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采用问题支架法,尝试结合故事的情节发展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展开对话,从而获得更深刻的感悟。教师在提问的时候要注意围绕重点情节,引导学生分析情节的变化发展,这样才能让学生合理梳理故事,搞清楚文章的内容是什么。

在学习《变色龙》的时候教师提供了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故事情节。“奥楚蔑洛夫的‘变体现在哪些方面,随着其‘变,故事情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作者为何要塑造这样的人物?”结合此问题支架,学生分析了文章的情节发展,发现作者始终围绕奥楚蔑洛夫的变化展开描写,当其知道狗是高官家的,就对高官进行阿谀奉承,当其认为狗主人并没有什么社会地位,则要严加处理。这样体现了主人公对权贵的阿谀奉承,同时也体现了他对百姓的欺压。教师继而又引导学生找出主人公“变”的过程,看看作品如何体现出情节的跌宕起伏。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在问题支架的辅助下理解了故事情节,并体会到了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很好地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教师在搭设问题支架的时候要尝试设计一些具有逻辑性的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既要符合小说情节的走向,也要符合学生小说探究的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深入浅出地围绕作品的情节发展展开探究,从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联系背景,解读文本细节

在对话理论的视域下,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生本对话,要尝试结合文章的背景信息探究作品的细节内容,从而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在学习《故乡》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结合作品的背景信息展开细节探究,思考作品怎样体现出时代性。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中描写闰土或杨二嫂的细节描写进行对比分析,说说作者如何展现人物形象。如有学生提出:“闰土小时候给人聪明、机智的感觉,但是长大了之后就给人木讷的感觉;杨二嫂原本是温柔贤淑的人,但是后来却渐渐地变得爱占小便宜。”教师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创作这样的人物形象呢?尝试结合作品的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发现这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就是辛亥革命之后,虽然当时已经推翻了封建政府,但是农村还是残留着封建思想,对普通老百姓的压迫很大。在结合了背景资料后学生认识到:“作者之所以展现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是因为他认为就是封建制度迫害了人们,让本质善良的闰土和杨二嫂发生了变化。这样就能起到警醒读者的作用。”结合背景,学生更好地解析了文章的细节。

不管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展开生本对话,就要促使其了解作品的背景信息,这样学生就能全面理解文章创作的社会背景,把握作品的主旨和情感。学生能体会到作者创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三、打开叙述视角,追溯创作初衷

要想让学生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尝试从不同的叙述角度入手展开分析。因为每篇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叙述视角,叙述视角不一样,作品的风格也会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用什么人称展开叙述,思考能否用其他的人称,产生了怎样不同的艺术效果。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孔乙己》一文展开分析,说说作者为何要用第一人称来创作,其创作意图是什么,在生本互动中,学生能和作者形成共鸣,体会其创作意图。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的词句展开分析:“文章中提到‘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如果以第三人称来叙述,就不会有这样模棱兩可的话语了。那么作者为何要用第一人称来写呢?直接告诉人们孔乙己的结局不好吗?”学生分析后认为:“我觉得这样能设置悬念感,能引发读者思考。‘我没有见过孔乙己,所以不知道其生死,但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告诉‘我孔乙己一定无法存活。所以这篇文章能引发读者思考,为何孔乙己的命运注定是悲剧。”教师从这个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作者运用第一视角展开创作的好处是什么呢?你能体会到他的创作想法吗?”学生认为:“第一人称更有代入感,能让读者思考自己的社会生活,所以能更好地引发人们思考。”学生结合叙述视角入手探究了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更深入。

基于对话视域,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生生对话和生本对话,尝试和作者对话,思考作者为何选择某种特定的叙述视角。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和其他同伴进行互动交流,探讨一下自己在创作的时候会选择什么叙述视角,说说哪种叙述视角会更好。这样学生对叙述视角的掌控会更好,写作的时候也会合理选择。

四、从读者角度出发,体会文本内涵

学者于漪提出:“文本内涵还未掌握,就延伸,就拓展,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语文课就会打水漂,就会浮泛,语文的个性淡化了,乃至难以找到痕迹。”要让学生深入掌握作品的内涵,就要促使他们从读者视角出发,展开生本对话,说说有什么不同的体会。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自己围绕某主题展开阅读的时候,想要了解什么,然后看看作者是否做到了这一点,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写作内涵。

在学习《孔乙己》的时候,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是什么,此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者的角度入手分析,说说自己在阅读的时候想要了解什么,并在后续的阅读中深入理解。如有学生在读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的时候展开生本对话,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感想,认为自己此时很想了解“穿长衫”意味着什么,也很想知道为何孔乙己是穿长衫站着喝酒的唯一的人。在后续阅读的时候,学生发现作者果然提供了答案,展现了孔乙己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他的生活贫困,甚至比劳动者还要穷苦,但是他又不愿意放下自己的面子,而是自视清高,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学生认识到文章的后续一定会围绕这种矛盾展开,展现孔乙己的悲惨生涯,这样他们在阅读时也会围绕这个角度入手分析。在读者视角的基础上,学生对文章的认识逐渐深入,他们渐渐地体会到了作者对孔乙己这类人的批判,理解了文章的内涵是什么。

从读者角度入手,学生能和文本进行自由对话,能结合文本的细节内容进行深刻体会。学生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想要了解什么,然后带着这种想法继续展开阅读。这样他们的阅读角度更新颖,在品读小说的时候就容易找到新的阅读视角,为后续解读文本内涵奠定基础。

五、切入不同意义角度,多元解读

基于对话视域,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生生对话,学生可以结合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课文,并尝试说出自己的理解。在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也能从同伴的身上获得启迪,从而更深入地阅读小说。

如在阅读《故乡》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分析,思考“我”对于故乡存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学生可以围绕此问题展开互动讨论,说说彼此的切入点和理解有什么不同。如有学生从“我”的角度入手分析,认为:“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童年的伙伴时,对方却郑重恭敬地叫了一声‘老爷,这让‘我认清了现实,认识到两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还有学生从“闰土”的角度入手分析,认为:“闰土其实应该也想到了童年的友谊,但是他受到封建思想的影响很深,所以这个时候自然不敢逾越,因此他说话很犹豫。”教师又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尝试从作者的角度入手分析,说说作者为何要展现出如此的故乡之人。学生认为作者是想要唤醒民众的觉醒,让他们认识到当时封建制度依然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提醒人们警醒。在这样的互动交流中,学生展开了生生对话,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文章进行了解读,理解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可以从各种不同的意义角度入手进行分析,如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入手解读,可以从作品中某一个人物的角度入手解读,还可以运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展开分析解读。这些解读的角度不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不同,交流互动的效果自然也会更好。

教师在展开小说教学的时候要注意基于对话理论展开设计,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入手展开分析,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效果。教师在设计课堂对话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表现和接受程度,还要充分考虑到小说的特点,这样才能给学生创设丰富的学习空间,促使他们自由发挥,进而提升学习效果。

王蓓蓓,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广东教育学会教师。

猜你喜欢

孔乙己角度文章
神奇的角度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
放屁文章
孔乙己(下)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孔乙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