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食”的一代
2021-06-30纪振宇
文|纪振宇
青年一代将服装作为重要价值观的体现,品牌需要抓住机会塑造拟人化的个性
做年轻人的生意,难吗?
难。潮流自上而下传播的方向改了航道,个体影响群体,舆论引导大众,消费者追逐潮流更是180度大逆转。年轻人的心思很难猜,能引爆新消费的“炮捻”攥在“90后”“00后”甚至年龄更低的人手中。风向飘忽不定,品牌无从下手。
但也不难。年轻人看似对商品容易变心,但他们对风格的坚持和兴趣喜好的关注比上一代人更甚。特别是在投自我所好方面,以“95后”“00后”为代表的青年群体,绝不吝啬财力与精力。他们是更加忠实的消费者。
本届服装论坛特意为青年群体开辟章节:“光之来处”青年领航之星,帮助服装品牌在更大的语境中,重新理解青年潮流文化和审美的转向,探讨年轻人文化、服装和潮流的关系。
从小众中来,到大众中去
如何理解今天的青年?当下的青年文化有何特点?青年文化研究者、青年志创始人张安定长期观察青年群体后发现,潮流由亚文化发酵而来,从小众中来,到大众中去。
曾经的主流文化拥有寡头垄断地位,时尚处在文化链上端,媒体与品牌主导消费者观念和行为表达,整个社会的潮流是单一的。而非主流文化是不被社会大众接受的,“小众”一词应运而生。
互联网的“进化”影响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吸引法则快速地将来自底层普通人的观念和行为迅速聚合,是当代青年人文化的“培养皿”。
此时,追逐非主流亚文化的青年成为社会主流,一方面,带着小众潮流涌入大众流行;另一方面,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接受新兴跨圈文化。
潮流文化从小众中来,并在过去的10年间全面主流化,文化不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对抗,边界在模糊,只有丰富差异化青年文化圈层的独立与渗透,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青年文化现状。
所以,今天的青年文化更为广义,文化根基的扩展必然也推动潮流边界的扩展,由此衍生出的流行符号,成为时尚的一部分。来自社会的一些热点事件,也是青年文化放大的结果。
服装是社会和文化的投射,是个体的自我表达。但实际上在过去很长的时间,服装对人们的意义和价值局限在身份的彰显与大众审美。
现在,品牌知道服装成为年轻人自我表达的重要途径,这里的表达包含审美取向、个人认同、道德价值观等许多内容。同时,他们穿衣服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与同类交好,不再一味地追求都市精英形象和精致中产生活。
“野蛮”生长的青年文化为服装追求品牌独特性提供机会,也制造挑战。当潮流服装品牌如山呼海啸般涌现,如何应对挑战,很多人都在用心琢磨。
你认为什么是美?
究竟挑战的难度在哪?品牌最先要摸清的是年轻人的审美—你认为什么是美?
今天的年轻人是文化“杂食”的一代,多元文化构建起全新美学体系。这个美学体系的核心特点是反西式、反中产、反都市美学,在身份差异中具有条理和品质感,又有很多边界。
>>“光之来处”青年领航之星圆桌论坛现场
张安正提出四种美学体系:
常态复古。在不同场景中创造新美学价值。复古不是一种风格,没有复古风格的品牌,只有把复古作为美学创造手段的品牌。复古不是沉迷于旧时光中流行一时的艺术,不是做旧如旧,是以旧换新,甚至包含在过去情景下人们对未来想象的科幻主义,比如Y2K,就是用视觉语言表述复古未来主义。
失序迷幻。从精致有序、极简理性的高级审美,到极度情绪化、混乱随机、失调、粗野的当下新美学,后者没有审美的边界,极具生命张力及情绪冲击力。特别是“95后”“00后”喜欢的音乐律动、视觉画面等,在服装配饰上全面呈现。
传统再造。人们理解的中国传统古典生活美学属于传统的调用,并不会带来新的美学体系。但今天年轻人所追求的传统,是将传统文化有效带回日常生活场景,进行有效重构。近些年,中国有了中国色系和色号,应用于传统文化品牌的研发,还涉及美妆和家居软装。在这些前提下,人们才能理解汉服为什么会出圈,会火得一塌糊涂。传统再造审美的培养是系统性工程,它需要的恰恰是年轻人在新的语境下,与文化进行再度融合和梳理。
“土酷”进化。“土酷”是潮流本土化的结果,是小镇青年自信的体现。他们经历过的才是酷,而不是只有西方都市才是酷。自己的父母、自己成长的那个小城市,哪怕是破败,都有独具魅力。同时,如何从本土都市经验重塑中国文化自信,勇敢承认丑陋之下所蕴含的文化设计力量,如何从猎奇式的“土酷”进化到真正意义上的酷,是很多年轻设计师试图去解决的问题。
圈层之间泾渭分明
青年文化的时代特征,四种新式美学,消费者画像跃然纸上。如果再提炼一下,更具象地描绘这个庞大群体,就不能不提“传统”“科幻”这两个关键词。传统与科幻,已知与未知,从未如此泾渭分明,并行不悖。
“光之来处”青年领航之星圆桌论坛集合了密扇、织羽集&仲夏物语、上海逸红颜旗袍和十三余等生发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式品牌,大家从产品入手反观社会潮流的变化,以及青年人对东方美的坚守与执着。
品牌是如何预判中国风会成为服饰风口呢?借用密扇品牌创始人兼CEO冯光的观点,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8 000美元到10 000美元的阶段,势必会诞生与国家文化相关的品牌,于市场中浮现新的消费者与需求。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皆是如此,中国则在2015年迎来“国风”品牌的“春笋期”,围绕汉服衍生的服饰品牌表现尤为突出。
曾经汉服属于小众圈层,带有自娱自乐的意味,但现在它的意义已经超越衣服的概念。如果说“80后”“90后”的成长环境是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那么“00后”的成长环境是物质资源丰富的强国时代,前者点燃了星星之火,后者有燎原之势。“00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引发对汉服的巨大热情,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寻,未来10年汉服文化仍有成长空间。
为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国风品牌又分为常服和礼服。常服将长衣及地、大袖翩翩的服装形制加以改良,更适合渗透在生活与工作中。而礼服填补国人在正式场合缺少与之相配的,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服饰的空白,织羽集&仲夏物语、逸红颜、十三余等汉服品牌两方面均有兼顾,核心是要去创造年轻一代的“国风”审美。
比起汉服的有迹可循,科幻在服装中的表现更为大胆。可以记录生活轨迹的智能穿戴设备已经实现,未来服装如何变得更“聪明”?
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兼CEO姬少亭是位十足的科幻迷,她援引多部科幻片对人类着装的描绘,展示智能穿戴服装的无限可能。
通过科幻,可以看到人类的衣着未来会有怎样的变化,有着怎样的思考。或许,在未来的某个时代,人与服装的关系不再局限于文化、经济和个人意志,而延伸至人与科技的链接。此时,人类改变着装;彼时,后者引导前者。
先看经典科幻之作《攻壳机动队》,由士郎正宗创作的漫画作品。这部创作于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讲述在公元2029年(距离今天近在咫尺)以光、电子和生化技术为基础的电脑、AI和网络主导着每个人的生活。可移动通讯终端向人体靠拢,经由可穿戴通讯设备阶段逐渐发展到向人体内移植阶段,人类的躯体和思想从此可以直接与标准的计算机和网络互动,通过机械部件来代替身体器官和肢体,只保留大脑,实现全身机械化。
这部作品的主角草雉素子脑后插管的造型带给人们极大震撼。素子经常处于半裸体状态,与现代人相比,她不需要穿外衣,肉体部分只剩下大脑和脊髓,其余部分都成为她的智能衣着,身体成为电脑终端,是一个容纳人类灵魂的容器。这部作品影响了后世与赛博朋克相关的大部分创作。
今天,人们的生活被科技细节深刻改变,与手机寸步不离,无法离开智能软件,除了服装之外会佩戴智能眼镜、智能手表,这些科技产品成为身体附属品,甚至属于身体一部分:我们已经与互联网元件融为一体。
科幻服装或许还有一种表现,以滤镜的形式贴在人体外表,也就是说人穿的不是衣服是滤镜,这里可通俗地理解为智能贴纸。在未来,人们走在街上,映入眼帘的是彼此身上的滤镜,看不到真实的身材。喜欢的IP可以用作滤镜,不同色系同样适用,即使人们很真诚地交流,但看到的是滤镜当中的我。
科幻滤镜并非不能实现,如今网络关系中每个人都有一副滤镜,同样也通过滤镜审视他人。曾经电影中看到的似乎疯狂场景早已实现,于1968年上映的科幻电影《2001太空漫游》预言了非常有趣的场景:未来,人吃饭时坐在对面的不是人,而是平板电脑。这已成为现实。
特别强调的是,无论定位何种圈层,品牌把握设计方向的人一定要属于这个圈子。要热爱圈层文化,作为品牌“灵媒”触达这部分年轻人的心理。而唯有热爱,才有长久的创造力。
青年一代将服装作为重要价值观的体现,品牌需要抓住机会塑造拟人化的个性。层出不穷的多元文化让人们产生复合型审美,对时尚美学的开放包容度空前高涨,品牌不要将单一圈层文化视为资源,不要将青年群体生长的文化根基抛弃,人群在融合,文化亦在协同。
未来,服装除了属于个体之外还具有公共性,这意味着可以在更大的文化场景实现商业价值。当每个人的自我表达都能在公共领域引起反响时,服装品牌在捕捉审美之外,能以何种方式参与和推动青年文化的变迁,是品牌更长远的课题。
未来,服装除了属于个体之外还具有公共性,这意味着可以在更大的文化场景实现商业价值。当每个人的自我表达都能在公共领域引起反响时,服装品牌在捕捉审美之外,能以何种方式参与和推动青年文化的变迁,是品牌更长远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