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院区静脉治疗团队构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2021-06-29李亚南鲁丰华张珍珍
李亚南,鲁丰华,张 莹,曹 逸,张珍珍
近几年,随着医院多院区医疗工作的开展,医疗质量的提升及病人满意度的提高显得至关重要。而静脉治疗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手段,在病人治疗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1]。因为静脉治疗属于有创性、侵入性操作,也是极易引发护患纠纷的治疗环节[2]。因此,亟须构建同质化[3]、规范化、专业化的静脉治疗团队。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率先构建了适合多院区的静脉治疗管理体系,运用横断面调研,不断完善和促进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有效减轻和控制相关风险,预防静脉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病人满意度,让病人最终受益[4]。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静脉治疗小组于2011年11月成立,分4个小组,其中1名科护士长为组长,其余为成员,成立后不断完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等内容。2017年医院规模扩大,成立一院三区,静脉治疗管理体系也跟随医院变化而变化。为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推广静脉治疗领域新理念、新技术,规范操作流程,促进静脉治疗的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发展,预防静脉治疗并发症,减轻和控制相关风险,保障病人安全,提高满意度[4]。经医院研究成立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护理部,护理部1名副主任为办公室主任,总负责静脉治疗工作,每个院区有专职秘书各1人,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下设4个小组,每一个院区分别设外周静脉通路组、中心静脉通路组、科研与顾问组和质量控制与专业教育组,每组设组长1人、副组长1人、成员8~10人,有完整的制度、职责、流程、框架、准入条件等,定期培训、考核、修订。另外每一个护理单元设静脉治疗教练1人,定期进行系统的理论与技能培训与考核,3年进行1次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静脉治疗教练证书,有效期3年。从2015年开始每年11月份对我院静脉治疗进行横断面调查,专业委员会、护士长及静脉治疗教练参与其中,根据调查结果有重点制订第二年的工作计划。
1.2 研究方法 按照计划每年同一月份同一时间对一院三区进行调研。普查、随机抽样相结合,2名调研人员一组,每组调研2~3个病区。覆盖一院三区所有静脉治疗的护理单元(河医院区、郑东院区、惠济院区)。调研人员由我院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护士长及静脉治疗教练组成。为确保数据真实性、有效性,统筹规划、专人负责,标准培训与解读,一线调研、数据统计,有专业的流程。用数据来说话。
我院静脉治疗实施三级质量控制体系,一院三区实施同质化管理,即一级质量控制为各病区护士长及经过培训取得静脉治疗教练资质的护士对本病区静脉治疗工作1个月进行考核和指导1次;二级质量控制为各学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及经过培训取得静脉治疗教练资质的护士对本学部静脉治疗工作2个月进行考核和指导1次;三级质量控制为医院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与各病区静脉治疗质量控制组人员对全院各病区静脉治疗工作进行考核和指导,做到每季度医院每个护理单元全覆盖。具体实施细则如下。①每季度医院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中的外周静脉通路组、中心通路组及质量控制与专业教育组成员到病区查看输液治疗的评估:健康教育、输液工具选择[5]、输液部位选择[6]、冲封管、导管维护等;输液治疗操作包括全流程操作、记录、导管维护、敷料固定等;输液治疗并发症、静脉治疗敏感指标上报及监测、处理规范[7]等内容。②数据整理:外周静脉通路组和中心静脉通路组分别将外周静脉通路和中心静脉通路的结果进行整理,按照静脉治疗敏感指标值进行数据的分析,单纯一次数据不应急着做判断或者决策,还要兼顾对指标值本身的考量、影响因素等,按照“二八”法则查找最重要原因进行排序,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使病人的利益最大化[8]。③科研与顾问组搜集检查数据进行科学研究工作。
1.3 指标观察 比较2017年、2018年、2019年我院护士静脉治疗培训率、输液工具、穿刺部位不当发生率、导管相关并发症、病人满意度。输液工具包括一次性输液钢针、静脉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CV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液港(PORT)。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例(%)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 2017年、2018年、2019年护士静脉治疗培训情况比较 单位:人(%)
表2 2017年、2018年、2019年5项输液工具应用情况比较 单位:例(%)
表3 2017年、2018年、2019年5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表4 2017年、2018年、2019年穿刺部位不当发生情况、病人满意度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3.1 静脉治疗横断面调研的意义 静脉治疗作为一项临床应用最基本、最广泛的护理实践活动,在挽救病人生命、促进康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静脉治疗依然是临床治疗最常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9]。然而,如果只有治疗没有评价,如何保证治疗的效果,为了保证质量的有效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借助工具实施评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横断面调研。调研目的:①持续了解医院静脉输液现状,发现临床输液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静脉治疗教练培训侧重点;提高我院护士整体理论联系实际、发现临床问题的能力[10];为下一年静脉治疗制订目标和计划,为我院静脉治疗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依据。②践行《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4],基于数据调研解决静脉治疗相关问题,合理选择输液工具,规范护理人员技术操作[11],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12],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病人安全,减少医患纠纷,提高病人满意度,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2017年—2019年护士静脉治疗培训率由26.04%提升至64.68%,一次性输液钢针使用率由21.12%降至11.77%,穿刺部位不当发生率由9.98%降至8.95%,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由8.37%降至4.80%,病人满意度由92.98%提高至95.70%。护士理念转变,越来越重视静脉治疗,注重培训,在输液工具选择方面有针对性合理性,对病人的整体评估意识再增强,由被动评估转变为主动评估[4],但药物渗出/外渗发生率在提高,要查找原因,但导管相关并发症整体呈下降趋势。
3.2 构建适合临床需要的静脉治疗控制体系 据统计,90%住院病人需要进行静脉治疗[13],静脉治疗不仅是一项护理操作技术,它正逐渐发展为一门专门的学科[14]。随着临床静脉用药的不断增多,在达到治疗目的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为了提高静脉治疗护理质量,保证静脉治疗安全,规范静脉输液操作技术,实施成功的静脉穿刺,尽可能降低静脉治疗给病人带来的不利影响,减少静脉治疗的并发症,使静脉治疗程序化、规范化,保护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15],提高我院静脉治疗的护理学术水平,发现并解决相关问题。然而传统的静脉治疗治疗小组已不能满足我院一院三区静脉治疗需要,因此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适合我院发展需要的静脉治疗控制体系。首先,从人员构建着手,成立了我院静脉治疗专业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护理部,1名护理部副主任专人负责,每一个院区有专职秘书1人,静脉治疗4个小组不变,但每组有组长、副组长、成员,有分管主任统一管理,负责管理和研究医院静脉治疗与操作,定期修订静脉输液操作技术标准[16],进行静脉治疗知识系统培训[17],负责本学科的继续教育、科学研究、建立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定期收集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全院静脉治疗质量的提高,对于静脉治疗问题与相关科室共同鉴定并上报护理部开展全院护理会诊。这样大大减少了静脉治疗小组人员的流动,稳定了静脉治疗小组队伍[18];同时每一个院区静脉治疗组成员都熟知本院区静脉治疗情况,有利于静脉治疗专业长远发展[19];分管主任为护理部副主任,有利于统筹规划、统一协调管理,保质保量提高静脉治疗工作效率。因此,构建适合本院的静脉治疗控制体系更加有利于静脉治疗的同质化、规范化、标准化、长远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3.3 敏感指标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性 质量是医护工作的根本。质量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撬动整个护理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力量[20]。通过质量管理让护理服务保持良好的水平并持续改进,让病人受益,这是护理服务工作价值的真正体现,敏感指标是质量管理的重要抓手,从敏感指标入手,有助于管理者一点带面地进行重点管理。指标是可测量的,因而也是直观的。管理者在体验这种直观所带来方便的同时,不应忘记指标值背后还有深层的故事。然而,指标管理不是单凭指标值那些数字做出判断,而是以数字为线索,把握数字背后的事实和道理,这是管理业务跨越到管理艺术的重要一步。建立指标对管理的意义[21]。
总之,虽然多院区静脉治疗团队构建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横断面调研只是一个点的研究,还存在片面性,另外样本量较小,不存在普遍性,仍需要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