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苏醒质量的影响

2021-06-29万盈峰魏小龙刘婷

麻醉安全与质控 2021年4期
关键词:全麻苏醒体温

万盈峰, 魏小龙, 刘婷

(1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护理部, 湖北 武汉 430000; 2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神经外科, 湖北 武汉 430000)

全身麻醉是药物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 肌肉注射使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抑制, 呈现神志消失、 痛觉缺失和/或伴反射抑制、 肌肉松弛等表现。该抑制状态是一个可逆、 可调整的过程, 可帮助手术顺利开展[1]。但是全身麻醉苏醒期的患者会发生一些如过度兴奋、 躁动不安等行为, 这些症状对患者的循环系统会产生严重的干扰, 引发患者心率变快和血压升高等[2]。且相关研究发现, 50%以上的外科全麻手术患者可发生低体温, 尤其对于老年患者, 其发生率可显著升高[3-4]。手术过程中由于药物的刺激、 皮肤消毒、 低温冲洗液冲洗、 手术时间过长等因素, 使患者出现低体温状态, 不仅影响药物在机体中正常代谢, 还会延长患者术后苏醒时间, 加重患者身心负担, 甚至威胁患者生命[5]。如果室温长时间低于体温, 患者的皮肤与环境温度差值较大, 辐射和对流散热明显增加, 患者极易出现低体温、 发生寒战[6-7]。因此改善全身麻醉患者苏醒期状态的研究成为临床关注重点。有研究显示, 专业化整体护理联合保温护理有助于维持全麻手术患者术中体温稳定, 改善患者复苏情况, 降低躁动发生率, 对全麻手术患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8]。既往的常规护理中并未关注全麻患者术后体温变化以及低体温给术后患者带来的诸多不良反应, 因此导致许多全麻患者术后出现躁动、 寒战等应激反应。本研究提出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的护理干预方式可降低患者苏醒期生命体征波动, 减轻患者应激反应, 苏醒质量高, 降低术后苏醒期并发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所有患者均知悉且签署知情书。 选取2018-01/2020-01期间我院诊治的95例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将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进行编号,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6)和研究组(n=49),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研究组应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术前体温正常, 无发热、 感染等症状; (2)所有患者均为全身麻醉; (3)临床资料完整者。 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肝、 肾功能障碍者; (2)存在手术禁忌证者; (3)存在精神疾病、 痴呆和意识障碍等无法配合研究者; (4)中途退出者。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做好术前指导, 包括在麻醉之前, 应重视开展健康教育工作, 多与患者和其家属进行沟通, 将麻醉的过程、 相关注意事项等均加以讲述, 还需强调麻醉之后所易于产生的感官异常情况, 讲述引流管以及导尿管的实际作用, 疏导患者的心理状态, 改善其焦虑及紧张等消极情绪。 在麻醉过后, 应让患者处于平卧状态, 尽可能降低器械对患者神经或血管等产生的压迫, 还应确保患者的呼吸处于通畅的状态中。 在必要情况下, 可予以患者呼吸机支持, 术中予以舒适护理, 术后将患者送至复苏室, 并将患者体位摆放整齐, 保持呼吸道通畅, 固定引流管。 密切监测患者呼吸、 血压等情况, 监测患者是否出现睁眼、 肌肉恢复等情况, 及时为患者清理口腔和进行吸痰工作, 避免气管受阻; 当患者出现血流动力学波动和躁动情况时, 应立即上报, 并及时查血气分析, 正确判断原因, 根据患者情况予以血管活性药物或镇静类药物治疗, 保障患者安全,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予以仪器支持等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 (1)术前设立干预小组; 由1名护士长作为组长, 2名高年资护师、 7名责任护士及1名家属作为组员, 术前1 d组长负责培训、 咨询、 协调工作, 组员负责计划、 安排、 协调和实施本组患者的护理活动。 采取多种形式, 如一对一指导、 多媒体宣讲等, 积极宣教患者及其家属与麻醉、 手术有关的知识, 增加患者的治疗有效性, 减轻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风险。 并借助音乐疗法、 运动疗法和心理安抚帮助患者走出不良心理, 同时鼓励患者多与家属朋友交流, 增强其安全感。 (2)保温干预; 患者入手术室前护士应对室内温度调节至24~26 ℃; 术中虽未常规进行具体体温监测, 但当手术区域皮肤进行消毒后, 应及时铺盖无菌巾, 避免患者体温降低; 液体输注时对液体进行适当加热, 必要时可进行术中体温监测; 此外, 器械护士应在不影响手术情况的前提下用温水纱布将暴露的内脏组织进行擦拭, 减少因液体蒸发丧失的热量。 术后, 将复苏室温度调至24~26 ℃, 予以温毯仪放置于患者两层中单之间, 将其温度调至36~37 ℃, 该温度直至维持患者离开复苏室; 另外, 将气管导管与湿热交换器进行连接予以吸氧, 保证患者呼吸道处于恒温状态。

1.3 观察指标

麻醉监护仪记录患者麻醉前及苏醒期开始生命体征波动情况; 包括收缩压(SBP)、 舒张压(DBP)、 心率(HR)、 体温; (2)应激反应; 在患者麻醉前及苏醒期开始抽取患者静脉血5 mL, 室温下静置 30 min 后离心取上层清液。 使用免疫比浊法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 操作机器为日立全自动化分析仪7180(日立公司);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肾上腺素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 试剂盒购自北京北方生物技术研究所。 所有操作均按试剂盒操作说明进行; (3)苏醒质量; 对患者麻醉前及苏醒期开始的苏醒时间、 意识评分(本研究应用Steward苏醒评分对患者意识进行评估, 分数越高提示患者意识状态越好)、 舒适度(以BCS舒适评分进行, 得分越高, 舒适度越好)进行记录; (4)并发症; 记录并发症的发生次数, 包括术后躁动、 恶心呕吐、 心律失常、 寒战等。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 年龄、 保温管理、 麻醉时间、 手术类型等比较, 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波动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苏醒期SBP、 DBP、 HR等生命体征指标明显升高, 但研究组患者苏醒期SBP、 DBP、 HR较对照组低(P<0.05); 而研究组苏醒期体温与术前比较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 而对照组苏醒期体温明显低于术前及同期研究组(P<0.05, 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波动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比较

术前2组应激反应指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苏醒期2组C反应蛋白、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均较前升高(P<0.05), 但研究组提升水平较对照组低(P<0.05, 表3)。

表3 两组患者应激反应比较

2.4 两组患者苏醒质量比较

两组患者麻醉前及苏醒期开始的苏醒时间及苏醒期意识评分、 舒适度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4)。

表4 两组患者苏醒质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12%vs23.91%)(P<0.05, 表5)。

表5 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 [n(%)]

3 讨论

全身麻醉是手术麻醉中常用的麻醉方式, 可使患者在无痛、 舒适下完成手术治疗, 对阻断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具有重要作用[9]。 但全麻患者基础代谢水平低, 一定时间内各器官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 且苏醒期麻醉药物尚未消退, 机体保护性反射无法及时回复, 极易出现寒战、 躁动等并发症, 威胁患者身体健康[10]。 此外, 多数患者术前由于对手术充满未知性, 易出现恐惧、 紧张等心理, 而术中麻醉药物及手术创伤的双重作用, 易引发患者出现应激反应, 增强交感神经活性及皮质醇分泌, 导致肾上腺素相关水平升高, 对血管造成刺激性收缩, 使患者血压、 心率等生命体征波动[11]。 相关研究表示, 当手术患者心率、 血压等生命指征大幅度波动时, 会增加患者手术危险系数, 影响预后[12]。 且研究表明针对全麻苏醒期患者, 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有助于降低寒战发生的风险[13]。 因此, 选取合理的护理干预方式对保障全麻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95例老年全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发现, 采用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者生命体征波动范围及应激反应明显优于常规干预者, 而术后对患者予以镇静、 镇痛药物的使用及动脉血气的检查, 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 对术后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另外, 联合保温措施, 可改善患者体温中枢, 使骨骼肌有效舒缩, 避免发生寒战、 躁动, 降低机体耗氧量, 改善患者血流, 提升药物代谢速度, 使患者苏醒时间缩短, 苏醒质量提升[14-15]。

综上所述, 对老年全身麻醉患者予以麻醉复苏护理结合综合保温干预可降低患者苏醒期生命体征波动, 减轻患者应激反应, 苏醒质量高, 并发症发生率低, 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全麻苏醒体温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腹部神经阻滞联合静吸复合全麻在中老年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骨科全麻围术期腹胀便秘的中医护理方案效果评价
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全麻拔管期呛咳的影响
视频宣教对全麻患者麻醉术前焦虑及配合程度的影响研究
植物人也能苏醒
哪些因素影响体温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