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O治疗肾性贫血患者给予不同形式补铁后贫血改善的情况分析
2021-06-29陈佩欣曾宪苹
陈佩欣,曾宪苹
(阳江市人民医院肾内科 广东 阳江 529500)
临床上,肾性贫血为常见疾病,该病以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致病原因,而血液透析则是替代肾功能的常见治疗方式,对于肾性贫血患者而言,血液透析后大量将血清铁流失,进而缺乏机体铁,从而使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治疗效果显著降低[1]。鉴于以上情况,对于肾性贫血患者以EPO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铁治疗,且补铁存在不同形式,继而实现了不同的治疗效果[2]。有研究表示[3],肾性贫血者经EPO治疗并采取静脉滴注的方式进行补铁可使患者贫血情况有效改善,从而促进治疗效果的提升。鉴于此,本次以2019年4月—2020年6月收治的498例肾性贫血患者作为对象,对其中249例患者采取静脉滴注方式补铁,获得良好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6月我院498例肾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9例。观察组男、女比例为125:124,平均年龄(54.36±3.15)岁;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23:126,平均年龄(56.02±2.84)岁。纳入标准:性别不限;经实验室等检查确诊为肾性贫血;自愿参与;年龄18周岁以上;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患者;非肾病引起的贫血;认知障碍者;对本次所用药物过敏者;参与其他研究者;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皮下注射EPO 50 U/kg/次,每周2次。如果血红蛋白不低于120 g/L则减少EPO用量的1/3;如果8周后血红蛋白没有明显升高则加倍使用EPO用量。
对照组:口服补铁。复方硫酸亚铁叶酸片(益源生)吉林西点药业,200 mg一天三次。
观察组:静脉补铁。蔗糖铁注射液(森铁能)0.2 g静滴一周一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血球压积、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转铁蛋白饱和度和总FPO量周[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网织红细胞比较
治疗前,两组网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血球压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8周后,两组血红蛋白和血球压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网织红细胞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网织红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血球压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网织红细胞比较( ± s)
表1 两组血红蛋白、血球压积、网织红细胞比较( ± s)
网织红细胞/%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 治疗第12周观察组249 0.81±0.34 1.82±0.77 1.08±0.68 0.83±0.31对照组249 0.78±0.43 0.77±0.51 0.84±0.81 0.78±0.84 t 0.864 17.940 3.581 0.881 P>0.05 <0.05 <0.05 >0.05分组 例数血球压积/%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 治疗后12周观察组 249 25.26±3.2528.35±3.1429.86±3.7930.68±3.13对照组 249 25.19±2.7325.91±3.1127.67±3.0828.06±3.08 t 0.260 8.712 7.076 9.415 P>0.05 <0.05 <0.05 <0.05分组 例数
表1(续)
2.2 两组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比较
治疗前,两组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比较( ± s)
表2 两组转铁蛋白饱和度、血清铁蛋白比较( ± s)
分组 例数 转铁蛋白饱和度/%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 治疗第12周观察组 249 15.49±3.9720.57±3.5230.04±2.9229.84±5.70对照组 249 15.72±3.7116.40±3.6116.77±2.8617.12±6.97 t 0.668 13.050 51.231 22.292 P>0.05 <0.05 <0.05 <0.05分组 例数 血清铁蛋白/(μg•L-1)治疗前 治疗第4周 治疗第8周 治疗第12周观察组 249121.05±18.44365.26±18.25379.28±19.72396.51±24.40对照组 249120.86±21.18127.64±27.42132.06±28.74136.34±29.17 t 0.107 113.837 111.923 107.953 P>0.05 <0.05 <0.05 <0.05
2.3 两组总EPO量周比较
两组总EPO量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总EPO量周比较( ± s,U/kg)
表3 两组总EPO量周比较( ± s,U/kg)
分组 例数 总EPO量周观察组 249 1187.29±218.25对照组 249 1286.19±304.16 t 4.169 P<0.05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患者以贫血为常见的并发症,而出现此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肾脏减少了产生EPO的量,同时与体内蛋白质、叶酸、铁缺乏,胃肠道长时间且少量的失血,加之减少了红细胞生存时间、尿毒症毒素而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存在关系[5-6]。
尽管肾性贫血给予EPO治疗存在一定效果,对于未透析和透析患者都适用。但是为了充分发挥EPO的疗效,在使用此药物治疗时必须对铁剂和其他造血原料进行补充[7]。然而哪种补铁方式效果更佳现阶段仍然存在不同的观点[8]。有学者认为[9],口服补铁即可,然而另有学者认为采取静脉补铁效果更佳,且存在一定的必要性[10],同时认为通过静脉补铁可将铁快速地释放到网状内皮细胞系统,在生成红细胞中被利用,且铁剂口服存在不确定的吸收率,有较低的生物利用率,同时较大的胃肠道反应,患者很难坚持下去[11]。同时有较多的临床医生认知静脉铁剂不足,评价患者是否缺铁常常以转铁蛋白饱和度水平和血清铁蛋白作为标准,然而在临床中,肾性贫血患者若恢复到血红蛋白的正常水平其贮备铁的量要多于正常人,在EPO使用期间,如果血清铁蛋白低于800μg/L和转铁蛋白饱和度低于50%都要进行铁剂补充[12]。本结果表示,静脉补铁和口服补铁治疗效果相近,但静脉补铁使用EPO量更少。
综上所述,不同形式补铁在EPO治疗肾性贫血患者中应用可使患者贫血情况改善,且EPO用量较少,但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需要控制滴速,且对临床指标密切关注,防止用药过多过快而出现不良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