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高校学生通识性教育的几点思考

2021-06-29蔡冬雪

教育周报·教育论坛 2021年39期
关键词:通识教育探索高校

蔡冬雪

摘要:现今,距离改革开放已有四十多年,我国的经济发展已然迈入新的历史阶段,从高速发展转向了高质量发展,显然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创新的驱动,而人才又是创新的重要因素。为解决人才问题,近年来,国家对学生的教育提出了很多对策,通识教育就是其中的一种,已成为国内一些专家和学者关注的对象和热议的话题,其本质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并不是当下产生的一种新事物。目前,中国很多的高校在教育中存在部分人员急功近利,趋于庸俗化,通识教育的出现能够很好的改观当下高校的情况,为能让通识教育遍地开花,顺利实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达成共识,充分认识当下教育的紧迫性,在高校的师资及课程设置上做出相应的调整。针对于此,本文就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如何做好高校通识性教育进行简单的讨论、分析。

关键词:高校;海南自贸港建设;通识教育;探索

一、引言

为助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提供了相对可靠和有力的支撑,但是,人才的梯队建设,除了要从外引进一些高层次的人才,还需要重视本地人才队伍的搭建,特别是要注重大学生的培养,学会将本地的人才在足不出户、节约人才引进的成本下,让其成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为全面推进自贸港的建设,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领地,应积极担负起这份责任和重要使命,抓好通识教育,加强其理论建设并规划好相关课程。

二、关于通识教育的概述

通识教育,在广义上又被称作是普通教育,其领域广泛,是一种非专业性及功利性的关于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育[2],其实施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研究搭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既是高校抓好通识教育的重点,也是提高高校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更是实现高校教育本质的体现。纵观中国教学的历史,我国的一些教育先驱也有对于通识教育的卓越见识,如蔡元培先生曾倡导大学生要打破文理科的限制,将两者进行融合贯通,梅贻琦则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以通识为本,不应该只抓一门,大学教育的核心是通才教育,并根据其想法提出了系统的理念,强调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通才为首,专家次之。主张在大学阶段应该要给予学生通识的训练,如果不这样做,学生将不会起到表率社会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让学生掌握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方面的知识,着力打造通才,这也就是当时清华能够不断产出成功学者的原因。

通识教育培养的方式主要是让大学生在进行专业领域的研究之前能够先研读经典的著作开拓自己的思维,拥有判断力、批评力和推理的能力[3],从而获得观念、拥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掘自身的潜能,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在拥有基本的书本知识后提升自我素质,有更高的眼光和更宽阔的胸怀,提升自我价值。

三、当前高校对通识教育实施的情况概述

通识教育是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是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符合当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理念,伴随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提出,通识教育也逐步成为高校的热点问题,但就现今的情况来看,其实行并不是一帆风顺,还存在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

当前关于两者关系之间的界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认为通识教育是为专业教育奠定基础的,有些认为通识教育是对专业教育进行补充,是为专业教育进行服务的,开展通识教育的本质就是为让学生在以后能更好的从事专业性工作[4],因而在高校的教育中,常常表现为学生的学习以专业课为主,在学习完专业课后适当的开展一些与通识教育有关的课程,还有一些人为,通识教育就是针对专业教育提出的,它主要指在专业教育中没有包含的知识和方法,通识教育就是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体,由上可见,很多高校对通识教育的认知和界定还是非常模糊的,在这种情况下,其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关于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不科学,学生欠缺主体地位

部分高校在实施的过程中,认为通识教育的开展就是在学生的课时安排中多开设一些与之相關的课程,因而,会不切实际的增加学生的课程负担,同时,在课程的整体设计上,缺少对学生实际需求和期望的考虑,总是从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出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对有些课程不满意,一些对学生发展没有太高价值的课程混迹其中,既浪费了教学的时间,又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同时对于课程的评价上,很多高校仅是根据上选修课程人数的多少和学生期末作业的分值进行课程效果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仅有一定的主观性,还会导致教师为能够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忽略学生在课堂的实际表现,一味的放纵学生,从本质上讲,不利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改进完善。

师资队伍水平不高,工作不受重视

由于当下高校学术管理中科学管理理论的不断渗透,使得很多教师重视研究、轻视教学,高校在对教师进行评价时,科研成果往往占据很大比例。而通识教育的课程和专业课程相比较来说,其与研究并没有太多的关系,再加上通识教育在整体上带来效益的时间较长,短期内是很难看见成效,因此,通识教育往往在高校得不到较多的重视,教师的工作也很难有合理的评价,使得教师的参与度降低,因此很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都愿意教授专业课。

实施中缺乏协调性部门

高校在实施通识教育中,通常都是开设相应的课程并倡导将其教育的思想逐步渗透到教学和课程中去,具体实施都是由各个院系开展和组织的,但各个院系相对独立,加上没有专业实施通识教育的机构进行辅助和协调,缺乏一定的保障,使得通识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并不能很好的将文理进行融合。

四、海南自由贸易港下高校通识教育实施的途径

伴随当前国家全面推行大学生双创,尤其是海南推行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情况下,海南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制定了相关的策略,更搭建了创业平台,助推“互联网+”的实现,但是,就近几年的数据来看,海南省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的研究和排行榜依然比较落后,存在较大差距,鉴于这种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缩小差距:

协同高校推进创新的机制建设

高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为迎合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应全面的建设创新机制,探索教学改革的办法。

1、探索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对人才的评定都比较偏向对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熟练度,这种教学的理念和当前国家倡导的新型复合型人才是背道而驰的,要想提高国民的素质教育水平,比较坚持通识教育中的人才为本,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

增强课堂互动性

当前高校普遍存在上课时,教师与学生没有沟通交流,教师单向输出,不仅使得课堂气氛低沉,还会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缺少思考,降低学生创造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应该意识到这种教学方式存在的缺陷。我国著名的哈佛大学就曾创立过一种较有趣的交互式课堂,即“同伴教学法”[5],其要求教师要将课堂中教授的关键点、难懂点、疑点通过手机投票系统及时的进行反馈统计,可以根据后台信息的统计精准的知道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那些容易的知识点,让学生在课堂上和同伴进行沟通交流,不仅可以及时的纠正理解上的偏差,还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自主搭建相应的知识体系,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时也可以采取这种做法,辅助通识性教育。

借助智能手机,搭建课内外教学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高校可以利用“智慧树”、“学习通”等媒体软件,借助智能手机、互联网及云计算搭建智能互动的课堂软件,让手机变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不仅方便查阅还可以让教师随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实现实时在线互动交流,借助开发多样性的教学软件和应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的能力,激发创新的潜能。

2、大力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此,高校应该重视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建全创新的机制,如果可以适当的增设一些奖惩机制,鼓励教师由被动转向积极主送,参与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积极的担负引路人,帮助学生解决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增强学生创新的动力。此外,高校可以利用好寒暑假空闲的时间,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组织教师参与关于创新的培训,不断地掌握现代化、智能化的教育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

3、构建创新型校园文化

从当前海南省高校的校园文化来看,其主要有三种态势:一是趋向就业培养,主要关注学生在毕业后能否及时就业;二是职业道德型,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政教育和管理[6];三是技能型,重在培养学生的技能,但是,现今的通识教育更多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校园文化应紧跟时代的脚步。

创新型文化的构建可以从开展校园活动及构建创新校园文化环境等多方面进行。首先营造校园环境,可以在学校的海报、宣传栏、教学楼的视频墙、校园网站等上设置与创新有关的宣传栏目,让学生耳濡目染,其次,可以在校园内开展一些文化活动,鼓励大学生积极结合自己所学的内容进行科研,如以小组为单位,增设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并进行开题、中期、结题的考核,将其考核的最终结果计入学分,还可以组织一些学术研讨会、辩论会,让学生自主去搜集资料,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培育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技能和思想态度,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思维技能,也是一种人格或气质;既能体现思维水平,也凸显现代人文精神[7] 。批判性思维的培育是改善当前学生一味接受、不懂思考的一种重要途径,人才的培养在于其内驱力,而其源于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问题,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审视批判精神[8]。近年来,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关于批判思维的写作课,并將其作为必修课,这在一定程度上辅助了通识性教育的开展,但就目前海南的情况来看,暂时还没有,鉴于这种情况,可以建议相关的教育部门牵头,根据各高校学生的特点,循序渐进的开设一些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通识课程,开拓学生的思维,为人才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结:综上,通识教育不单单是一种课程设置模式,它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理念,其目的是培养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广泛的、非专业、非功利的教育,大学通识教育只有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发展对人才需要的时代特点,精心的设计教学内容,更注重人文关怀、人格养成与价值观陶冶,才能更好的为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储备人才,并助力将海南打造为技术创新型之岛。

参考文献:

[1].海南自贸港建设与人才使用的几点思考[J].新东方,2020, 000(001):1-5.

[2]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20,36(8):3.

[3]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研究[J].中国储运,2020,No.243(12):135-136.

[4]海南自贸港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知识经济, 2020,No.527(07):13-14.

[5]海南民办高校在自贸区(港)建设中的发展探析[J].管理观察,2018, 705(34):70-71.

[6]高校通识教育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17(2):3.

[7] 论批判性思维.[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

[8]通识教育视野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综合能力培养[J].  2021(2011-15):71-73.

猜你喜欢

通识教育探索高校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