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自信心培养策略浅析
2021-06-29胡庆生
胡庆生
【摘要】自信心是人格的核心之一,是一种积极自我意识,一种积极心理。一个人是否拥有自信心,是检验其心理是否健康的标志之一,也对一个人的一生健康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自信心的培养过程中,宽容的环境是前提,成功的体验是关键,及时的疏导是保障,三者缺一不可。只有三者共同长期作用,才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自信心。
【关键词】小学生;积极心理;自信心;培养策略
一、宽容的环境是自信心培养的前提
这里的环境并非指硬件环境,而是指软件的人文环境;而宽容也并非指放纵,而是指尊重与包容。
1.充分尊重
卢梭曾说:“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愚蠢的事情”。
可惜的是,我们常常做着这样“愚蠢的事”,当成人无法在儿童身上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结果时,就会感到失落,继而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儿童身上,造成了儿童的挫败感。教师应学会尊重儿童的差异,不以一个标准来要求他们,要鼓勵他们在自己的基础上提高和多元发展。
2.真诚赏识
“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
被赏识是儿童最大的期望,也是树立儿童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方法。应该注意:一是赏识要真诚,能准确、具体说出学生的表现,而且要归因于他个人的努力;二是赏识的形式和方法要多样;三是赏识要及时,要在第一时间给予表扬或鼓励;四是赏识要持之以恒;五是不能过度赏识。
3.全面悦纳
儿童对自己的悦纳,并非天生的,而是环境影响的,只有周围的人悦纳他,他才懂得悦纳他人、悦纳自己。
首先,教师要捧出爱心,要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长辈的爱。其次,要学会倾听。儿童是敏感的,他可以从成人倾听的态度中感受到你对他的态度:你的态度是积极乐观的,儿童就会受到鼓舞,增强自信心;你的态度是消极悲观的,儿童就会受到打击,产生失望乃至自卑。
二、成功的体验是自信心培养的关键
心理学表明,成功的体验带给人的是无尽的信心,正如心理学家盖兹所说的:“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受,也没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成功的动力”。
1.充足机会
在孩子们的眼中,“成功”可以理解成完成了一个小任务,或是获得了他人的表扬等。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更多获得成功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关键是老师或长辈们有没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去发现、去引导、去培养。只要我们愿意,总能发现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使这些“闪光点”成为他们的成功点。
2.合理目标
根据教育家维果茨基的“就近发展区”理论,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提供适当难度的内容,让学生“努力一下”就能达到目标。
因而,教师必须对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符合个人实际情况的,并且可以经过努力达到的目标。“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时候,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去“跳”,努力地去“摘”,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不断增加自信心。
3.积极评价
老师隐含的期望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这些肯定又转化成一种期待效应,从而令他们更加自信,继而比其他学生进步更大。小学生树立自信心的关键,就是能获得积极评价。所以,教师应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评价学生,要适时、适地和适当地运用激励性评价去鼓励他们,播下自信的种子。
三、及时的疏导是自信心培养的保障
一个蹒跚学步的婴儿,总会摔跤;一个能力不足的学生,总会犯错;一个心智成熟的成人,总有情绪波动;人的一生,难免遇上挫折与坎坷……此时,一个有力的搀扶、一句及时的鼓励、一声贴心的问候、一份真诚的帮助,就能使人重拾信心,继续向前。
1.心理辅导
事实上,心理辅导已经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但从实际看,学校的心理辅导远未达到其应有的效果。究其原因,是还不够专业。
一是设施的专业。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设施设备绝大部分使用率极低,这就要求学校提高使用率。二是人员的专业。目前在小学中,且不说专科毕业的心理老师难觅身影,即便是经过培训的心理老师也远未达到规定的比例。因此,要配齐配足小学心理老师,使心理辅导人员更“专业”。
2.挫折教育
孩子每克服一个困难或一次挫折,他就会成长一点、成熟一点、承受能力更强一点,若一个孩子从来都没有经历过挫折,那他的人格与品性将很难得到锤炼与完善。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不要急着“扶一把”,要告诉他:自己起来,自己能行!其次,在情境中“试一试”,可以提供或创设一些挫折情境给他们去体验,从而增加战胜挫折的勇气。最后,必要时要“泼冷水”,应该及时指出孩子的不足与缺点,使他能够客观地认识自己。过程中,一定要给予耐心的陪伴和引导,让孩子慢慢培养面对挫折的勇气。
3.积极心理培养
一个人的自信心,归根结底需要他内心的强大才能实现,而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的培养,无疑是使其内心强大的最有效的“强心针”。在《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一书中,对积极心理培养的理论基础、途径与方法,以及具体的积极认知心理、积极情绪与情感等等的培养,都作出深入详细的论述,我们完全可以从中找到培养积极心理的答案和方法。
结语
自信心,无法遗传,它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施教过程、学习感悟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自信心的培养,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在教育这个复杂的过程中。但只要教师倾注爱心、细心呵护、精心指导、锲而不舍,就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成为一个拥有自信心的人。
【参考文献】
[1] 唐红波、陈筱洁、周海林.小学生积极心理培养[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